1、这首词的写法很特别。上阕首句为实实在在的人物描写,下阕尾句为发乎内心的抒发深情,属于实写;中间四句全是对第二天端午节的想象,全是虚写。但就是在这一番虚虚实实而又篇幅短小的描写之中,苏东坡与朝云的爱情跃然纸上,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历历在目。(端午节的五言古诗四句)。
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3、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4、 对于杭州人来说,端午节还有一些只属于他们的独特风俗,那就是人们总要在这一天游雷峰塔和观赏戏曲《白蛇传》的演出。
5、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6、(宋·刘克庄)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歠醨。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乙卯端午十绝
7、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8、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9、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10、额,端午享受诗词大餐的同时,记得吃粽子哟!
11、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词比较突出的是对比的运用。上阕“众人庆祝节日的繁忙”与作者“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与“作者对《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12、先看上片“述今”:“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纸鸢”又称风筝。“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13、龙之门大语文由龙之门教育集团和北京四中名师联合研发。
14、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也点名了诗的意指,为屈子鸣不平。
1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6、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7、最令其感到欣慰和幸福的,自然是朝云的存在。在苏轼最艰难的日子里,朝云一直追随和陪伴着他。朝云不仅是其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他们相依为命,又共同修行。所以当端午节或女儿节来临时,苏轼自然而然将目光凝聚在他的朝云身上。
18、 而《白蛇传》中美丽凄婉的爱情,与端阳节,有了千丝万缕微妙的联系。
19、 借问酒Jia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1、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