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书信作品,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a_AZal-IAUPzVh63t-iSg提取码:8ip8书名:曾国藩家书
3、 南怀瑾先生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只流传下来两套,其就是他的家书。
4、 有人搞了个圣人榜,说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一共两个半,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剩下那半个,就是曾国藩。
5、 曾国藩如果生在今天,大概能算个大书法家了;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半个圣人”的评价一样,或许,他只是半个书家。
6、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7、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同王阳明一样,曾国藩立志作圣贤,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8、在修身方面,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现在许多家庭存在教育误区,忽视孩子的人格品行教育,致使许多的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很难融入社会之中。我们从曾国藩的家书中可以看到,他把做人与修身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教育子女不仗势欺人,不作威作福。在封建时代像他这样的官宦之家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同时他还不准自己的子女滥用特权。在曾纪泽奔赴长沙参加科考之时,曾国藩就教育他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递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这一点在我们当今这个“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大行其道的时代,的确有振聋发聩之效。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十分注重子女美好品德的培养,使他们不因为生于官宦之家就养成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恶习,而是让他们养成勤劳俭朴和谦虚谨慎的好习惯,这对于子女来说都将是受益无穷的。
9、身、心、惫、知、家、国、天下,都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考究物及穷追他的方面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亲,是物。何应当定期探亲的理由,就是格物。研究为何应当跟随兄长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广泛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体的道理,广泛研究立齐坐尸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就是格物,这是致知的事。所滑诚意,就是知道了的东西就努力去做,诚实不欺。知一句,行一句,这是力行的事。两者并进,下学在这里,上达也在这里。
10、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11、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2、我要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于弟,只有教育家里勤俭为主。我于俭字做到六七分,勤字还不到五分功夫。澄弟与沅弟,于勤字做到六七分,俭字还欠功夫。以后要勉励发挥所长,戒其所短。弟弟每花一个钱,都要三思而行。至嘱!
13、《曾国藩全集·精粹典藏本·曾国藩诗文集:看学者笔下生花》分为文集和诗集两部分。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诗歌,后世文章大家梁启超对曾国藩的文章大加称赞,说单就文章而言,曾国藩也“可以入文苑传”。《曾国藩全集·精粹典藏本·曾国藩诗文集:看学者笔下生花》选取了曾氏的诗文代表作,让读者得以领略这位晚清名臣的文字造诣和文学修养。
14、 在战斗中,他屡败屡战;在书法上,他写了又写。所以,最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能干的,而是最能坚持的。世上任何事情,恐怕都是如此。
15、 有个段子说,曾国藩写字成癖,尤其喜欢写对联,包括挽联。他写完了死人的挽联,就给活人写。有一次他给同僚写挽联练字,碰巧那人进门撞个正着,梁子可就结下了。
16、不妨用《曾国藩家书》中的一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作为例子来看看。
17、《曾国藩家书》共435篇,其中《与祖父书》14篇,《与父母书》48篇,《与叔父书》9篇,《与弟书》249篇,《教子书》115篇;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篇,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18、他去世后,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给他挽联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19、翻译: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
20、涉及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
2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