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2、20)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14)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4、7)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5、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6、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7、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8、20)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寻几句佛经或哲理的句子,作纹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想纹身,寻几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在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严经》。佛经中最经典的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0、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11、28)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2、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13、12)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16、18)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7、4)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18、3)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19、请记住:学哪种法门都别忘了“以戒为师"!
20、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22、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23、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24、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25、9)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27、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
28、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29、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30、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佛曰:“寻找自我。”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31、15)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32、心经、妙手莲华经、药师经、地藏经、阿弥陀经、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盂兰盆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十善业道经等,很多的。三大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
33、※众生及诸法,非以入无余涅槃时乃空,从本以来常空。佛经中的经典句子您好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34、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5、6)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36、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7、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38、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9、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磐共八载”。
40、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2、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3、6)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45、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46、26)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7、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48、5)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49、28)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5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1、8)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52、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53、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
54、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55、16)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56、17)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57、11)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58、23)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59、4)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60、25)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6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2、1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3、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64、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65、10)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最新经典佛经语录1)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