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次到舅舅家时都快12点了,舅舅早早地把炉子生得旺旺的,把我们迎进去,嘴里不停地说,“今天外甥来,都是客,舅舅好好招待”。舅母把做好的菜搬到桌子上,我们就开始吃饭了。饭间,舅舅问问这个的近况,说说那个的未来,在欢笑中一顿饭就结束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我要感谢魏征的这八个字,正是它鞭策着我们,在普通的日子里,过出了值得骄傲的不平凡。我会让这八字家训铭刻于心,代代传承。
3、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4、③戒除;禁戒。《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6、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7、1982年我师范毕业了,成为一名中学教师。那年春节,舅舅非常高兴,破例喝了点酒,还特意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居安思危。年复一年的拜年,一次又一次的演讲,主题词依然是“居安思危”,在舅舅的影响下,我最小的表弟刻苦学习,励精图治,最终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取得国际法博士学位,如今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老师。
8、隋唐之际确有文章将“奢”“俭”置于并列的动宾结构中作宾语。如隋文帝杨坚的《劝学行礼诏》:
9、(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10、居安思危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1、郑玄对这则故事的解释是:“时齐方奢,矫之是也。”西汉桓宽《盐铁论·救匮》中,作为儒学代表的贤良就引了这段故事作为论据:
12、我们这些外甥都住在市区,离舅舅家有50里路,骑自行车到达,需要两个半小时,当时的公共汽车班次间隔长,时间也不合适,所以每年正月初我们就相约骑自行车,七八个人浩浩荡荡向八角进发。那个时候经常是大雪封门,刮着西北风。就是这样恶劣的天气,我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心里有一种信念,去舅舅家,听他讲故事。
13、(反义词):及时行乐亡羊补牢高枕无忧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刀枪入库
14、②告诫;劝诫。《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亡发。”
15、(出处)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6、(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
17、(译文)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18、(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19、②国家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享受和浪费,我们仍需要戒奢以俭,勤俭的传统不能丢。
20、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1、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尹文子·大道上》)
22、(反义词)及时行乐、亡羊补牢、高枕无忧、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刀枪入库
23、但“以”毕竟与“崇”之类动词不同。“以”,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动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少。在《论语》“夏后氏以松”和“不以兵车”中,“以”虽然解释为“用”“使用”,但所带是比较具体的宾语,与表示抽象概念的“俭”不同。
24、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
25、可以说,“戒奢以俭”的为政理念,起源于春秋,成熟于两汉,传承至魏征之谏而发扬光大。
2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7、这一段,“十思”的构想充分汲取了历代帝王的教训,从多方面提醒唐太宗时时自省,避免重蹈覆辙。
28、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树木要繁茂,必须先巩固树根;泉水要远流,必须先挖通泉源;国家要安定,必须积累德行仁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泉水源头不深而希望水流遥远,树根不固而希望树木高大,德义积累不足而祈求国家安定,人人都知道那只能是空谈。“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君主身担重任,统治四方,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好比砍掉树根而想树木繁茂、堵塞源头而想泉水长流一样,是完全不可能的。作者起笔即以常见的树木、泉水为譬喻,既生动形象,又因喻体常见、比拟浅近,易于理解接受。紧接着比喻,进一步正反对比,使人印象深刻,道理阐释也更加清楚:欲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30、戒奢以俭:这是个状语后置的短语,实际上是以俭戒奢。
31、(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2、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
33、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4、②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揭示正意。
35、随后的十余年里,魏徵没有辜负太宗的信任,坚持了敢于说话的作风,甚至在太宗已经很不高兴的状况下还要坚持把自己的意见说完。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生气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了解到是魏徵进谏触怒了太宗,于是,长孙皇后换上朝服向太宗隆重祝贺,说君主贤明才能有敢直谏的臣子。最后,太宗消了气,并给予魏徵赏赐。多次犯颜直谏,使魏徵享有诤臣、直臣的盛名,太宗也虚心接受他的意见,匡正过失。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36、(解释):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37、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居安思危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38、记得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把一整挂小鞭炮拆开,装进上衣兜里,边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边在拜年的路上放鞭炮,那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但我最期待的还是正月初二去舅舅家拜年,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初二去姥姥家拜年,我姥姥姥爷过世的早,我没见过他们,所以从我记事起,正月初二就是去我唯一的舅舅家拜年,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过。后来我结了婚,就带上媳妇,再后来有了儿子,等儿子稍大一点,便带着儿子一起去。
39、魏徵接着指出,历来的君王顺应天命治理国家,但大多数都是开头做得好,结尾做得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诗经·大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开始做一件事情往往充满了热情,积极主动,随着岁月流逝,热情消退,就不免难以持久、虎头蛇尾。帝王更是如此,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权掌得久了,长期处在周围人的畏惧或逢迎中,骄傲日滋、自大日盛、威势日重,往往就背弃初衷,为所欲为了。“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创业的君主面临的忧患很多,所以能够竭诚对待臣民,由于待人以诚,举国上下一心,能够攻坚克难;守成的君主处于太平之中,容易放纵自己傲视别人,由于君主不体恤臣民,人民也就疏远君主,哪怕是骨肉至亲也容易成为陌路。危险困窘时一种态度,富贵得志时另一种态度,这是许多人常有的问题,但出现在君王身上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在君臣不一心,人民疏远君王的情形下,国家即便以严刑峻法巩固统治,结果也是老百姓只会躲避刑罚但不会感念君主的恩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从。君王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不慎重对待民心。
40、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41、 《齐桓晋文之事》“于我心有戚戚焉”断句新说
42、《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43、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谈及俭对奢的制衡与纠正作用:
44、(近义词):安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
45、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46、①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47、 “救奢以俭”盖本于《盐铁论》“救文者以质”,又或许两者都参考了郑注的“矫之”。魏征的“戒奢以俭”等于“救奢以俭”,指用自身的节俭革除奢侈的风习。
48、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49、后来我结了婚,有了孩子,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家训我始终牢记于心,我要让这八个字在我儿子身上传承下去。儿子初一开学前,我和他在家附近的小山上散步,那是我们爷俩第一次正式的人生交流,谈了人生规划、近远期目标,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他懂得了学习的意义,八字家训的故事也是这个时候告诉了孩子,他认真地听我讲完,好奇地问了我一些问题,我一一解答。从那以后,他的学习一刻也没松懈过,生活中也时刻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经过努力和坚持,儿子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高分子结晶博士学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50、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51、这十个方面,针对的是帝王在功成名就之后容易产生的骄傲自满、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喜好谗佞等毛病。历史上,善始而不能善终的帝王比比皆是。商纣王能征善战,惑于妲己,朝政混乱,导致商亡;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四海,施政不当,导致秦仅传二代就灭亡;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辟土,晚年却宠信奸佞,造成巫蛊之祸;唐玄宗开元盛世达到大唐巅峰,任用奸臣,沉迷酒色,最终发生安史之乱,使唐帝国由盛转衰。在封建时代,帝王受命于天,集权于一身,凌驾于法令制度之上,没有法律能够约束帝王。因此,魏徵也只能加以劝谏,盼望帝王能够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吸取历史教训,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以巩固统治、安定天下。
52、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动作,不可以失法度。……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陆贾《新语·无为》)
53、讲完了道理,提出了问题,分析了原因,最终是要解决问题,说清楚“怎么办”,魏徵的解决办法就是“十思”:见到喜欢的东西,要知足克制;想兴建楼堂馆所,要适可而止;因为地位高,要谦虚而自抑;担心自满,要学江海容纳百川;喜欢游猎,要考虑嬉戏有度;怕懈怠,要做事慎始慎终;担心被蒙蔽,要虚心接受各种意见;担心奸邪,要先正自身以疏远小人;加以恩德,要考虑不因为个人所好而赏赐过度;施以惩戒,要考虑不因为一时恼怒而滥用刑罚。
54、居安思危:即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体现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身处高度文明的新时代,沐浴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师生跳出追求安乐的舒适区,富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保持警醒,把忧患之思转化为消除忧患之行,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55、木之长(zhǎng) 浚其泉源(jùn)
56、译文: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57、①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58、本文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烦冗的引证。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59、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