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不道德教育讲座》中曾经有一讲的题目是:“应当打从心底瞧不起老师吗?”这说法在咱们貌似尊师重教的环境里看上去足够骇人听闻,他却硬是讲出几分道理。三岛认为:“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下去,这问题应该由自己去面对。这个问题必须透过阅读、自我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这方面,老师几乎没传授过我什么。”如果把三岛置于中国古代的学校之中,他肯定不会提出类似的疑问,因为古学要求老师的职责即是“传道”与“授业”。“传道”貌似枯燥的道德说教,实则包含不少教师亲历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技巧;“授业”才指实用的处世知识。近代以来,“道”的部分被贬斥到边缘,学生大脑汲取知识就如往人造乳房中灌注填充物,人美是美,却没什么生命的迹象,故才有三岛之叹。他的结论是:“有了这番体认以后,往后面对老师时,你大可在心里瞧不起他,只要尽量汲取他所传授的知识就够了。你要知道,不论小孩或大人都一样得耗费完全相同的气力来各自解决人生的难题。”这分明是在骂现代教师无资格自称人生导师,充其量只能充当知识传输带里的一个齿轮。
2、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人们的智商相差不大。可能你只是先学一步,先悟一点儿。有的可能明白一些,有些只是皮毛,有些甚至连门都没摸到。不可硬充全能人才,到处去传道授业解惑去。一点纰露就可能满盘皆输,贻笑大方。
3、激进的方式不可取,警惕自己成为好为人师这一类人。好为人师容易忘我,少了自知。不要好为人师其实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要谦逊。(好为人师)。
4、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困境,面对年长的长辈,我们大多数时候不能抵抗他们的说教。我们只能表现的客套,即使他们说的并不对。
5、而经过时间的沉淀,早已证明了他们倡导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多么的不正确。
6、“纸上谈兵”很多人都会,就说说而已,谁还不会说上一两句好听的话,抒发几句豪言壮志啊。
7、正如周国平所说:好为人师者意在求荣,但因缺乏实质,结果往往发展为取辱。
8、当你的身边有一位好为人师的教师,请尊重并善待他,不要对他的喋喋不休报以厌恶或鄙夷。他不是天生如此,因为他把生命融入到工作中,才让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9、中国人好为人师,大约可以从孔子在世时算起。孔子一开始喜欢当君王的老师,不辞辛苦到处推销自己,可惜没有几个王看得上他,还时常遭人揶揄,最终得了个“丧家之犬”的名号,无奈只能私底下找些学生开班授课。孔子这样不受人待见,后来开始有人出来为他打抱不平,慢慢把他捧成了儒家的圣人。“儒”最早就是专门为“王”服务的神职人员,负责为王们在办事出行前观测天象,沟通天地,预卜吉凶,俗话中所说跳大神的“巫”就是指这批人。跳大神要有规矩,蹦久了形成仪式,就是儒家常挂在嘴边的“礼”。春秋战国时期,“王”的位子被切割成几块,数家争抢不断,每个王都说自己有资格直接和上帝沟通,再不需要“巫”做中介拉关系,“儒”一失业,“礼”的规矩就坏了。孔子有责任心,想把这套规矩在民间传下来,迫不得已私收弟子,当起了平民教师,才说出了“礼失而求诸野”这句心酸话。话里虽透着凄凉,心里却还想着有朝一日朝廷能金榜招贤,有机会重出江湖,当上帝王师。
10、这位母亲教育孩子没有分寸,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11、清朝《廿二史考异》的作者钱大昕,写了一篇文章〈与友人论师书〉,便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所反省。他说:“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意思是说,古人因为求名声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现代人(指清朝)则是因为利益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文章中,钱大昕自己也承认,年轻时也有追求名声的念头,后来便引以为戒,即使是有利可图,也不敢去做。
12、后来被贬,闲居家中,再无宾客过访,门可罗雀。最终又复官,再为廷尉,宾客又是盈门不绝。
13、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懂得弯下腰身;越是愚蠢的人,越是喜欢好为人师。
14、眼高手低的人往往都比较浮躁,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只是遇不到慧眼识珠的伯乐!
15、转机发生在汉初,汉武帝喊出了一句“独尊儒术”的口号,透露出想召回儒生上朝问政的意思。今人琢磨着这回儒家铁定又能当上皇帝的老师了,大汉帝国的芸芸众生也顺水推舟全成了儒家的徒弟。其实这是个误解,汉武帝口头上独宠儒家,目的是安抚民心,缓解他们对秦朝苛酷统治的恐惧,并没有举国上下真拿儒生当老师的打算。到了唐代情况也没有多少改变,唐朝开国皇帝有胡人血统,尚武轻文,佞佛缘崇道家,优容各族多样文明,对儒家那套繁琐规矩更是不屑。黄巢起事据说在广州杀了十二万“胡人”,包括穆斯林、犹太人、祆教徒和基督徒,唯独难见儒生的影子,与后来农民军嗜杀读书人的做法大不相同,可见胡汉杂居中儒家未必能得到什么特殊的礼遇。邓子琴先生品藻唐末五代士人习气是“无父”“无君”“无夫妇”,一片欺师灭祖的气象,看样子即使是受过教育的人群也根本没把儒家教条放在眼里。
16、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所看到、所经历的,只不过是我们头顶上那一点天空。
17、著名导演李安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
18、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是主动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学习。好为人师则不同,一味的输出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其实是一种流氓行径。
19、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慎重的去思考,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留下有用的就行了。
20、学无止境,任何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不要动辄就以老师或专家的身份去教训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威严。
21、一个人穷的都只能穿裤衩了,家里老婆孩子饿的嗷嗷叫,他却每天跑到大街上,评判评判今天谁穿的衣服好看,谁打扮的没有档次,你应该穿蕾丝,他应该穿高级灰,还学了一个新名词叫海因茨蓝。
22、事实上,如果自己真有好的修养,喜欢帮助别人,那是人性的一个长处。
23、《周易》:“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24、“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段目二十三。意思是人的忌讳,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25、饭桌上,朋友阻止我对孩子们进行说教。我反问他:“我说的不对吗?”他说:“你说的都对。”我又问他:“关心孩子成长,指导他们生活,不应该吗?”他说:“应该。但是场合不对。”我又问他:“教育分场合吗,任何时候不是都应该进行教育吗?终身学习你听说过没有?”朋友不再说话,默默喝下一杯酒,全桌人听我喋喋不休。不是自控力不足,而是不自知的原因,让教师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表现出好为人师,有时候还因此洋洋得意。
26、需不需要划清边界、分清责任?当然需要,但是真的很难。教师面对的是完整的人和他们完整的生活,我们总不能把孩子完整的生活切成几块,也不能把孩子完整的人生切成几段吧。清晰的划定边界厘清责任,表面看可以各负其责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很容易造成有分工而无合作,导致教育的割裂、成长的割裂,以及人格的割裂,受伤的是孩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好为人师是教师职业的特质。越是对工作投入的教师,越是负责任的教师,越容易表现出好为人师。
27、好为人师是可以代际传递的,爷爷爸爸幻想出的角色,逐渐似乎成为一种家族追求或者自认为的家族基因,一代代被深信不疑的继承下来,美衣被当成传家宝,用来遮蔽不被看见的自我,把一把幻想的空气传递下去,看上去似乎有一些“精神传承”的意味。
28、由此联想,古代的“好为人师”与现代“好为人师”的区别大概在于,古人“传道”与“授业”是一体,无法割裂。现代老师只传送知识,不关心“知识”背后的“道”是什么,这道理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到底有何干系,或仅仅满足于这个“业”是专门化系统中的一个零件,只需要在松动时把它拧紧,学生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的心灵需求为何完全不重要。
29、所以在很多时候,你的“自以为是”到底是“帮忙”还是“帮倒忙”,这是个未知数,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30、意思是天地虽然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养育万物生灵——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得意忘形地到处炫耀自己的。
31、而好为人师,喜欢教育别人,指导别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包含了我比你强的自以为是。
32、他们把自己与工作融为一体,渐渐地就分不清学校内和学校外、课堂上和课堂下。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像教育自己学生一样管教自己的儿女。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做教师的父母倾诉,得到的却是比教师还专业的说教;孩子在学校取得了成绩,回家向做教师的父母炫耀,得到的却是一本正经地忠告,并以教师特有的明察秋毫提醒他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做教师的子女其实挺可怜的,他们承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说教,而且来自无法拒绝的好为人师的父母。所以,教师子女往往不喜欢教师职业,虽然有很多最后还是从事了教师职业。
33、临近课程结束,学员们需要自行组队,完成期末考核的作业。
34、大家所处环境不同,所以面对问题的立场不同。
35、托马斯·哈里斯在《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中,提过一个“舞台效应”:
36、此前得到李安指导的学生,纷纷跑来和他组队,而他本人也很享受身为人师的感觉。
37、出于对人类的好奇和对人性孜孜不倦的探索的热情,我像一个蚂蚁一样钻进(打开)这个帖子,发现答案比较清奇的一致,“好为人师”这种行为赫然挤入前三。
38、一个人越不想面对自己,越不想改变自己,就会越渴望着改变别人。从改变别人这件事上获取存在感和基本的自恋。
39、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仅仅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40、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每一个你将要遇到的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
41、有着真才实学的人,不必言说自己的渊博,只用有目共睹的成绩,收获世人的尊重。
42、他的表述中充满生僻的术语,许多人认为他专业素养深厚,还尊称他为“老师”。
43、有效的知识索取应该是主动性的,极少有人喜欢突然就被人抓过来一顿说教,那只会让人觉得无聊和无趣。
44、宋代军力薄弱,与北方蛮族对抗少有胜绩,难免产生自卑感。儒生痛心道德沦丧,野蛮与文明界线模糊难辨,想用“文治”的风光掩饰蛮族欺侮的尴尬,提振文化自信心,这正对宋初皇上的心思,民间儒者鼻子很灵,嗅到风向已变,纷纷抢着以“布衣”身份上殿,和皇上面对面谈心。最有名的例子是名相王安石与宋神宗来往密切,疑似成了好“基友”。宋儒当了皇帝的老师,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要“格君心”,把皇帝训化成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只要皇帝肯当一回道德模范,民众才会趋行效仿,下一步才有可能“格民心”。宋儒的想法是,要想让儒学变成让人听得进去干得起来的硬道理,就必须使每个人都觉得生活中缺不了这东西,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用当代话说“拼的就是人品”。“知识”一旦使人向“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得心应手,才会变得有用。所以中国人就是在反反复复“拼人品”的教育下长大的。邓子琴说北宋是“士气中心时代”,给出核心气质的评语是:“宽厚”“沉静”“淡泊”“好学”,恰与唐代嚣嚷蛮横的特性相反。晚清康有为搞变法,还在用同一路数,他的设计是先把光绪皇帝包装成一个“道德完人”,“格”了他的心,这皇帝版道德偶像登台亮相,必定光芒耀眼,吸引疯狂崇拜的人群,维新变法自然水到渠成。
45、出处是《宋人轶事汇编》钟弱翁(钟离权,字弱翁)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把那些字画擦出掉,想一些新的东西,自己拟名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写的实在不够好,人们都饱受其害。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高阁楼。
46、他们喜欢人多的地方,也喜欢高高在上的给别人讲课。有时候片面的观点和愚昧的思想只会引人发笑。
4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说好为人师是一种“病”,那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病得不轻。
48、豆瓣上有人感慨:为何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49、西汉有个官吏翟公,文帝时被委任为廷尉,每天总是宾客盈门,求官的、办事的络绎不绝。
50、“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
51、我和一位邻村的同龄人,很少见面,他一旦与我碰面,就要重复他那句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你还记得不记得我曾经是你的领导,我是正的,你是副的。
52、多听,少说。一个人自说自话,说多了也就口干舌燥,自觉无趣了。
53、很多时候,只是一味的想指导别人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就是情商太低,这在被指导的人眼里就是一种流氓行径。
54、秋天茄子这样吃,胜过10副药,还能美白抗衰老,会吃就赚到
55、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争吵,战争,都是对错的争吵,人们之所以争对错,争谁是真理,是因为他们都自认为自己代表真理,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
56、鲁迅说:当我保持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当我开口的时候我感到空虚。
57、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
58、关于如何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希望下面这两招,可以帮到你:
59、但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人的毕生所闻,往往也只是某个领域的冰山一角。
60、他以咏春正统传人自居,公开指责叶问的咏春招法为谬传。
61、如遇不可教之人,就保持沉默,让他从失败和教训中去学习。
62、看到刘禹锡对自己的文章毫不留情地修改了那么多,牛僧孺便对刘禹锡怀恨在心。
63、意思是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去巴结奉承,是最可耻的;见到贫穷无势的人就做出骄纵傲慢的样子,没有比这更卑贱的了。
64、警察看到不法行为就有挺身而出的冲动,医生看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有提出忠告的念头,职业习惯会投影到生活中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不至于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教师不然,与其说教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不如说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好为人师,或是没有认识到好为人师的弊端。
65、大多数情况下,你和你的爱人、同学、朋友、同事,都有类似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这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圈层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的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你讲。
66、不要以自己薄弱的知识和偏激的方式去宣扬自己的思想,有时候那可能是歧途。
67、钟弱翁(钟离权,字弱翁)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把那些字画擦出掉,想一些新的东西,自己拟名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写的实在不够好,人们都饱受其害。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高阁楼。
68、我们想提倡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得思想,想获取的是主动的有用的知识。
69、全世界最美菊花,终于找齐了,太美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