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2、(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3、小玲,不要怀古伤今好不好啊,你喊我出来陪你玩,可不是陪你一起怀古伤今的!
4、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5、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借古写今、缘情写景的边塞诗。借古写今容易理解,就是借着写古代的故事,反应的是当时的情况。缘情写景的意思是诗人有了某种感情,带着这种感情去看景物,景物就仿佛相应地也有了某种感情。比如,你今天很开心,走在雨中,感觉小雨是那样轻盈柔和,像好朋友般地陪伴你。而你不开心时,走在雨中,会觉得到处潮湿阴冷,整个世界好像都与你有隔阂。这就是景物染上了观察者的感情。
6、(设计意图)通过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课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
7、“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仍然是在描写西北的环境恶劣。战士们出征的地方荒凉到连北方的大雁都不肯停留鸣叫着连夜飞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这里都感到凄凉伤感,不由得落下眼泪。哀鸣、落泪也都是夸张的说法,加强了对北地环境之艰苦的描绘。上面这六句都是缘情写景。由于诗人(以军士的视角)厌恶战争,所以对征途中的情景也都加上了负面的色彩。诗句中沿途的景色都是凄苦、孤独、荒寂的。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9、(英语):penetrated;trenchant;incisive
10、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而抬高也就是一种压服的手段,常常微微示意说,你应该这样,倘不,我要将你摔下来了。求人尊敬的可怜虫于是默默地坐着??――(《华盖集我的“籍”和“系”》
11、仿佛一个个文字都在闪烁着金光,每一个字都不多余,鞭辟入里!潜移默化的开始调理他的气息。
12、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杜牧之《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正本原是“云”字,后人传写讹云“未雩何龙”,殊为无理。杜之意盖谓长桥之卧波上,如龙之未得云,而飞去正如蛟龙得云雨,感终非池中物之义。若加以雩”字,则不惟无义,兼亦错误读龙字耳。《左传》“龙见而雩”注;谓龙星也。龙星未见,则不之雩。今日未雩,则龙当未见,何形可见。龙又星名,何有于长桥之势哉!又此赋善于用事。凡作文之法,经可证史,史不可证经,前代史可证后代史,后代不可证前。如《阿房宫赋》所用事,不出于秦时,只“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两句,尤不可及。六经民以椒兰为香,如“有椒其馨,其臭如兰”,有国香是也,《楚辞》本只以椒兰为香,如“椒浆兰膏”是也。沉檀龙麝等字皆出于汉,西京以后词人方引用。至唐人诗文,则盛引沉檀龙麝为香,而不及椒兰矣。牧此赋独引用椒兰,是不以秦时所无之物为香也。只如近世文人作汉宫词、婕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桩莲步字,尤为可笑。此皆齐末以后事,汉时宁见此而效之耶?刘观堂可谓不善用事,为事所使,殆谓此也。
13、《从军行》是乐府诗题,主要描写军旅生活。加了“古”表明诗人要说的是古代的事情,不是唐代的军旅故事,但其实是要借古讽今。
14、为学要鞭辟入里,一味追求速成,必定华而不实。
15、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的开始追根溯源起于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斗争。而东汉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在汉桓帝的时候,桓帝因得宦官拥立而重用宦官。在位期间,卖官鬻(yù)爵,朝廷上下一片腐败昏暗,桓帝曾在一日之间,同时封五位宦官为侯: 单超为新丰侯 、 徐璜为武原侯 、 左悺(guàn)为上蔡侯 、 具瑗(yuàn)为东武阳侯 、 唐衡为汝阳侯,这就是宦官“五侯”的来历。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愈加宠幸宦官,宦官专权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东汉最终崩溃,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开始。
16、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17、医生出了病房后,辛普森鞭辟入里的揭穿了乔治?卢卡斯伪装。
18、正因为张教授如此鞭辟入里的研究态度,才能把问题的细微处说得这么清楚。
19、一语道破,一针见血,言必有中,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0、典故: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21、词的下阕借古讽今,借刘义隆和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22、这就是韩翃这首诗的故事,如果历史到这里就结束,这会是一个美满的结局。
23、那书生不仅武功奇高,而且分析鞭辟入里,实在让李长青由衷佩服。
24、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5、“典”即典雅,多引史事;“怨”即不平,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精切”即指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精切贴当;“得讽谕之致”即是指诗歌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2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7、这一系列针对目前社会风气的分析报导,篇篇鞭辟入里。
28、(1)李诗一二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比,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三四句写当年隋炀帝南游时沿堤栽种的柳树随风飘荡之景,暗点出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愁绪。皮诗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表面似为隋炀帝翻案,而第三句的不成立的假设,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正。
29、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0、《乌江》一诗作于南渡之后,时靖康耻后,徽钦遭掳,汴京虽陷于金,但长江以北仍有大片土地在宋朝手中,更何况沦陷之地也存在诸多民间抗金组织,所以李纲、宗泽、岳飞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志愿是有着现实基础和可能性的。然而高宗却一再南迁,偏安一隅,乃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种一再过江、不思进取的现实与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恰恰激发了李清照发人深思的感慨。
31、(出处):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32、(出自):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33、词的上阕借古抒情(借古意抒今情)。借用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抒发了三种感情:一是对历史人物无限敬仰和钦佩;
34、儿子是刺客,孙子是诗圣,少年中进士,老年出过国,你造他是谁?
3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36、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奈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影射现实,委婉地规劝地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37、结果呢,“年年战骨埋荒外”,战死疆场的健儿不计其数,倒在了荒野中。换来的是什么?“空见蒲桃入汉家。”汉武帝开边政策的结果就是引入了葡萄等西域水果。这首诗借讽刺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来讽刺唐玄宗对西北长期用兵。
38、造句:我为什么写那个东西叫《一个摄影师的立场》,虽然摄影师的立场和艺术家的立场是一样的,简单讲,我们这是借古讽今。
39、例句1中“拿些古时候的事来讥刺朝政”正好对应“借古讽今”的含义;例句2中“一字寓褒贬”体现出文字不多,但道理深刻,所以符合“微言大义”的意思;例句3中从“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可以看出这些人已经迷失了方向,所以应该用“振聋发聩”。
40、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这点需要背诵下来哦)
41、富豪们买别墅是为了享受可不是用来怀古伤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