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意识,就是感性意识,即认为我和对象不一样。
3、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p126-127)(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4、“有”变成了它过的对立面,则“无”是“有”一个“无”,它不能离开其对立面。然而“有”,它本身一定要变成“无”,“无”是“有”的,“有”也是“无”的。反思“有”和“无”的这种交替,就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这个“变”构成了黑格尔的第一个三段式:有一无一变,或存在一非存在一变易。第三个范畴把前两个都包含在自身了,既有“有”也有“无”,从有到无是消灭,从无到有是产生,“变”即产生和消灭。所以这个“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再抽象,不再无内容,而有其进一步的规定,有了自己的所指和定在。“定在”就是“Dasein”,在海德格尔那里译作“此在”,在黑格尔这里意指“确定的存在”即我们可以确定变化的东西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在这里,“定在”这个概念出来了。而变易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有了“质”,可以有定性的分析。
5、《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lasteditionofthefirstpart1831)
6、概念论有主观概念、客观概念和理念,理念就是主客观统一了。它标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环节。
7、康德哲学对黑格尔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罗素甚至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通过康德的“二律背反”进行的,但黑格尔坦言要仿效柏拉图对《国家篇》的七次修改而将自己的逻辑学修改七十七遍。研究柏拉图的对话对黑格尔的影响以及黑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挥,构成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向度。这并非海德格尔式的走向“澄明之境”(Gelichtetheit),而倒是如黑格尔所言,“是要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8、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9、黑格尔一生都在进行苦心孤诣的探索。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等。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都为着一个重要的主旨——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
10、存在到了尺度阶段,得到比较真实的认识,认识尺度即潜伏地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总之本质可在过去,也可在将来。但不能在当下。……因为本质代表“本”,存在代表“殊”,本为殊之真理;存在是直接当下的,本质是曲折的、间接的……(p163)
11、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人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
12、为了在纪律森严、必然性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中寻找自由,调解必然和自由的矛盾,康德提出的一个中心原则:“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的愿望。……这种命令和道德是基于善良的意志,由实践理性出发的普遍原则,是自己为自己提出来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理性提出来的通则办事,外不受自然环境的压迫,内不受个人情感欲望的支配。这样成为既遵守必然性规律,而又有自由意志的人。(p21)
13、所以具体的共相有目的性,有价值性。凡是价值观念都是具体共相。如真,善,美。无目的的观念如圆、方、红,便不是具体的共相。有目的的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无目的的即无价值性,不值得追求。……具体共相有抽象概念之区别,即哲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唯心论与实在论的区别,玄学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p180-181)
14、黑格尔说,柏拉图在这一点上常常表现出形式主义的抽象。研究柏拉图辩证法的困难之处,“乃是柏拉图把共相(概念)是从表象中发展出来的揭示出来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0页。)认识的表象领域和纯粹概念领域为柏拉图所特别关注。苏格拉底“只是为了主体的道德反省而提出的思想”被柏拉图“发展成了客观的东西”——“理念”(idea)。“客观的东西”是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即“真实的存在”。表象领域具有完全不同于纯粹概念领域的标准。这就是黑格尔后来所表述的“颠倒的世界”(dieverkehrteWelt)。(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汉堡1952年版第157页;参见《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49页。)
15、10无也并不是简单的纯粹的无,无即是有,因为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数学上的无是“0”,会计在数字右边加一个“0”,即比原来大了十倍。在日常生活中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又如“今日无雨”,这里说的是天晴。简言之,有即无,二者互为过渡,不要把有与无划一鸿沟,一般人讲有都包含着无在内,所以没有纯粹的有与无。在《逻辑学》中说,“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73页。)(p278)
16、客观精神是黑格尔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客观精神是许多头脑(集体)工作而成,没有人敢完全说那是他自己的东西。换言之,客观精神决不是个人单独空想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个人意识的总和。……客观精神有熏陶教养社会中各个人的功能,使他们有共同的意义和生活,并使得个人成为历史的体现者。……所以照黑格尔的说法,客观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基质。它在民族里就是民族精神,在人类历史世界历史里,就叫世界精神。黑格尔复看到当某一种形态的客观精神新出现时,它对于旧一形态的客观精神必然是一种反叛和非法的,因而具有其革命性。但客观精神复有其保守的一面,它站在那里就像一座高墙(大山)一样以抵挡勇敢的新人物的冲击。(p65)
17、derscopeatanotherlevelofdevelopmentandinterpretstheimplicationsofformallogicintheontologicalperspec2
18、对立和矛盾是不同的,对立是外在的两个事物的关系,而矛盾是内在的。不能将两者混淆。矛盾是自己和自己的对立,是一般的对立所不能概括的。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矛盾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矛盾都是对立。其实矛盾是对立的极端状态,是一个事物的自相冲突、自我否定。比如,“黑的”和“白的”是对立,“黑的”和“不黑的”才是矛盾,才符合排中律。逻辑矛盾没有中间立场,不可调和。黑和白不论如何对立,它们之间毕竟还有红、黄等,黑和不黑之间则再没有什么中间物了,这才是真正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辩证逻辑看来恰好是万物的真正根基,某一事物自己不能和自己相容那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后面再没有根据了,矛盾就是无根据(德文Abgrund,又译作“无底深渊”),就是荒谬,也就是自由。自由是荒谬的东西,自由就是没有根据。所以萨特讲,人是被抛入自由的,没有理由。正如真正的爱不需要理由,爱就是爱,是自由,是荒谬的。从黑格尔这里也可以看到萨特、加缪等荒诞派的萌芽。真正的根据就是无根据,也可以翻译成无底深渊。奥古斯丁早就说过,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找不到根据。从形式逻辑来看,矛盾就是荒谬的,从辩证逻辑来看,它也是荒谬的,但是两个荒谬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必须排除的,但后者不能排除,它恰好是对立面之所以相互转化、得以统一的根据。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但它为什么会自我否定?没有为什么。万物都会灭亡,所以才会向对立面转化。
19、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辩证法作了较为明晰的表述,而详细发挥则在《巴门尼德篇》中。在《国家篇》的第七章中,柏拉图的既平行又互补的三个“喻”,即“日喻”、“线喻”和“洞喻”反映出认识论与本体论的融合。辩证法家不同于智者,为“一个能正确论证每一事物的真实存在的人”(注:柏拉图:《国家篇》534B。),不是搅乱表象,而更重要的是追问本体。黑格尔关注是否能觉察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柏拉图的辩证试题为:“能不以眼睛及其它感官,随真理至纯实在本身。”(注:柏拉图:《国家篇》537D。)作为理念世界的觉识,可知世界是借助辩证之力而至的知识,其顶点为善者之本质,而其它科学,如几何学和与之相关的诸科学,因其所使用的假设未经任何阐释则无法洞悉实在。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不以假设而直升至初始原理自身,以便在那里发见真实的根据。”(注:柏拉图:《国家篇》533E。)因此,辩证法被悬置于教育体制的顶端。
20、柏拉图辩证法的两个使命与黑格尔对“在‘共相’之内消解对立”的分析
21、1本质自身。本质自身,它有这样几个环节:同差异、对立和矛盾,由此达到根据。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是发展的,那么它的运动和发展的根据就是自我否定,就是自相矛盾。当然有外来的推动,但是外来的推动也应该建立在自我运动的基础之上。动力源就在一个事物的内部。
22、a.自然宗教,包括巫术,自然崇拜,也包括祖先崇拜,祖先也是自然嘛,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原始民族的那些宗教。黑格尔认为,中国的儒教以及佛教,都属于自然宗教这个范围。
23、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客观上的自我意识需要他人的承认,他人不承认,自我意识就无法建立起来。而自我意识就是生命。所以,主人由于刚开始的不怕死,占据了主人的地位。而奴隶由于怕死,所以是奴隶。因此,主人这时有自我意识,而奴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24、德哲学诸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
25、康德的先验逻辑是迈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第一步,但在黑格尔看来它还很不成功。“康德哲学的缺点在于绝对形式的各个环节彼此外在。”(3)(第四卷,P307)康德还是用知性的方式来理解理性的关系,他的先验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模仿形式逻辑的构架,包括分析论、辩证论;他的先验统觉通过判断力的中介对感性材料的“联结”,虽然被黑格尔赞赏为“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方面之一”,但仍然只是一种外在的联结,“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那样。”(3)(第四卷,P271)在黑格尔看来,康德与其之前的形式逻辑学家们一样,对自己的先验逻辑仍然停留于“工具论”的理解上。“认识被他了解为我们如何掌握真理的一个工具、方法或手段。……这就好像人们可以带着刀剑棍棒去寻求真理似的。”“因此这种要求等于是这样的:在人认识之前,他应该认识那认识能力。这和一个人在跳下水游泳之前,就试图先学习游泳是同样的。”(3)(第四卷,P259)康德试图摆脱工具论,把逻辑看作认识论和本体论,看作世界的结构本身,但他最终仍然落入了工具论的狭隘窠臼。真正完成了将逻辑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是黑格尔。
26、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中文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外文名: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别名:黑格尔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人)
27、《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的深夜最后完稿的。这书的长序是1807年1月写成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p103-104)
28、在本期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黑格尔对于哲学与国家关系的解读,他认为“幸福的国家应该统治者成为哲学王”这个命题是经不起检验的命题;许多哲学家当国王,并不一定治理的好,比如罗马皇帝奥勒留。对于政治走向真正发挥影响的是理念或精神本身。理念是最现实的绝对力量。
29、第二个环节宗教自然宗教:凡是人和自然没有分开的都叫自然宗教。
30、1换言之,战争,在他看来,不惟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他不具体分析战争的社会根源、历史条件或种种基于客观条件的必然性,而唯心主义地从伦理出发去宣扬一般战争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他也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而漫无边际地宣扬战争有保持民族伦理生活的健康、防止长期和平会使民族腐化堕落的作用,(同上书,第324页。)这显然是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冒险和殖民主义扩张提供理论的基础。当然,当黑格尔歌颂战争的伦理意义时,他心目中也许是想到拿破仑战争曾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复兴,似乎增进了日耳曼民族的所谓“伦理的健康”。这显然表示黑格尔只是片面地、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对拿破仑战争缺乏科学的、历史的分析,才会得出这种唯心的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后人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为全世界、为欧洲人民,特别为德国人民带来重大的灾殃,已讽刺地用历史事实驳斥了黑格尔认战争有保持伦理健康和防腐作用的荒谬思想。(p53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31、1前一种变化,当然是指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变化;后一种变化,是“从一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参看《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1卷,第362-363页。)这里,黑格尔显然认后一种变化才是发展,才是概念的变化。……在黑格尔看来,概念的变化或发展是指有内在联系、有内在必然性的辩证的变化而言。在时空中的机械的运动变化,不能说是发展。(p464)
32、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形式的辩证法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革命兴起所显露的辩证性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形式将辩证法的研究推向“自觉”的新阶段。
33、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34、10坏的无限,就是在时间里的无限延长,在空间里的无限膨胀,然而始终没有离开有限的范畴……指表示有限应该扬弃,但是没有真正的扬弃,有限仍然重复发生。坏的无限也只是直线式的无限。真正的无限,应是圆圈式的无限,是在他物之中,也就是回到自己,也可以说在他物之中达到与自己相联系。(p283)
35、1“对工业来说,激励它向外发展的自然因素是海。”“河流不死天然疆界,这是近代人对河流的看法;其实应该说,河流和湖海是联系人群的。”“奋发有为的一切大民族,它们都是向海洋进取的。”(同上书,第247页。)(p522)
36、个体自由之表现,即为质。量变在过程中追求质,实现质以发展其自身。同时质量以量变为工具,这也可说是理性的机巧。在不受人注意的变化中,质利用量以实现一种目的。(p160-163)
37、康德的范畴量先于质,黑格尔则质先于量。……但在量之后还有一高级的质。高级的质指意义,指目的,指价值。这样,认识量前之质为感觉阶段,认识量为知性阶段,认识量后之质为理性阶段。量的知识比质的知识更困难。知道存在,只有纯粹的感觉。而知道量需要数。……黑格尔承认真正科学的解释是量的解释,严谨的科学是建筑在数量上的。……所以量的感觉是模糊的,数的感觉是清楚的。数有两种成分:一是单位性;一是可记性。纯量有连续之量、分离之量两方面。限量有外延之量、内涵之量两方面。所谓外延之量就其“广”而言,内涵之量就其“深”而言。……故广量为量之量,深量为质之量,亦即级量。以数而言,连续之数为广量,而第第二……为深量。……级量亦即度量或尺度……故度量就是有质的限量,任何东西有质有量,故都有尺度。(p158-160)
38、他武断地说:“世界的历史由东方走向西方,因为欧洲无条件的是历史的终结,而亚洲只是历史的起始。”他意思是说,亚洲只是给欧洲征服的初步材料和准备,欧洲才是亚洲发展的最终目的。……“东方过去和现在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只知道少数人是自由的,而日耳曼世界则知道一切人是自由的。东方的政治制度是专制政体,希腊罗马是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德国是君主政体。”(p53-54)
39、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他就公开提出,他要限制科学,为宗教保留地盘,企图解决宗教和科学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宗教和科学划分范围。科学研究现象世界,宗教信仰无限、绝对、永恒的上帝。把知识和信仰范围严格分开,互不侵犯。他要求宗教不要迫害科学,也不要利用科学和哲学为宗教辩护。科学既不要如中世纪那样为宗教当婢女,也不要去反对宗教和否定上帝的存在。这种观点给有传统宗教信仰的许多科学家以很大的安慰。他们可以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一面在案头上放一本圣经进教堂做礼拜等等。(p20)
40、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41、meaningofasentenceandallthepossibilitiesaswellastheirconcretecontentsandfinallypointsoutabetterinter2
42、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43、思想对物质认识时,概念是重要的,但不能抛弃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基础,如个别事物桌子变了,但桌子的概念不变(永久性)。又如认为感性的东西无价值,通过理性解释,才有意义有价值,如一斤苹果不值多少钱,而画家画的苹果艺术品,则价值很大。(p255)
44、LudwigWittgenstein’s“CopernicanRevolution”
45、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46、黑格尔认为,其实概念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设想、意识,而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就是万物的本体。概念的本性就是自由的,就是自由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就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自由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显示得很明白。但是,你还是要看出来。通过批判可以从既成事实里面发现,它的根基是自由的,它是自由地发展出来的。
47、2自我意识。理性是自我意识的阶段,它能够把握万物的运动,把握万物的矛盾。
48、西方哲学史上,有关古希腊辩证法发明权归属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古希腊辩证法的起源时既认为芝诺第一个发现了辩证法又肯定在柏拉图之前人们“尚未具备辩证法的能力。”(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8b。)理查德·罗宾逊对此的看法是,“芝诺的著作在西方世界首次明确揭示归纳不可能这一现象。无疑,就是对辩证法这一因素的看法导致亚里士多德在其对话中不是较为确切地称芝诺发现了归纳法不可能,而是称芝诺发现了辩证法(Zenodiscovereddialectic)。”(注:里查德·罗宾逊:《柏拉图的早期辩证法》牛津1953年版第92页。)亚里士多德用“辩证法”一词只是意味着拒绝非法性的归纳,而并非指芝诺使用了“辩证法”这一术语。“我们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发现的辩证法这一概念是由柏拉图本人发明的。”(注:里查德·罗宾逊:《柏拉图的早期辩证法》牛津1953年版第88页。)罗宾逊的论述给人以逻辑推论强于历史证实之感,尽管他在对“发明”作限定时所用的论据不乏权威性的历史材料。问题是罗宾逊只不过是在证明黑格尔的一个观点,而仍未解决黑格尔的矛盾。
49、认识本质真理之前的辩证法训练是为了超越通常意识。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推出“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康德批判纯粹理性,黑格尔则反对哲学中的“天才作风”,认“直观的和诗意的思维”只能造成“虚构”(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页。),而“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国,是单纯本质性的世界,摆脱一切感性的具体性。”(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2页。)柏拉图辩证法的主体是活生生的、运动着的范畴。辩证法旨在“纯粹思想”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巴门尼德篇》“这个对话才是柏拉图纯粹的理念论。”(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9页。)柏拉图的结论是:一切“理念”既存在又不存在,既表现又不表现。“理念”被表明为辩证的、本质上与其对方统尽管有时是外在的、消极的统一。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辩证本质及其自身所展现出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柏拉图论述“共相”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外在性。
50、1因为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既然实质上与内容不相干,因此,它就只能考虑思维形式的正确性。而不能保证我们认识内容的真实性。不遵守形式逻辑必错,但仅仅合乎形式逻辑者未必真;所以如果不考虑内容,单纯运用形式逻辑,则它可能被用来得出与真理相背的结论,这正是形式逻辑的局限性。(p435)) 黑格尔的同差别
51、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黑格尔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52、1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法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观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黑格尔在其《小逻辑》里说:“在哲学历史上所表现的思想进展的进程,与在哲学体系里所发挥的思想进展的过程,原是相同的。不过,在哲学体系里,解脱了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且从思想的本质去发挥思想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小逻辑》,)这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原则,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改造,作了更明确简要的表述:“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其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展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122页。)(p399-400))
53、10逻辑学从有开始,也就是从纯思维、纯概念开始,而不是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如水、火等)开始,也不是从纯直观的东西(如数、方圆等)开始。换言之,逻辑学是以纯思维、纯概念为研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真正讲来,哲学史上讲“有”,是起始于伊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斯,伊利亚学派是勇敢的学派,胆敢超出感性,而把纯思维的东西当做研究对象,而逻辑学也是从“有”开始,这样就把哲学史与逻辑学联系统一起来了。(p276)
54、这种精神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在哲学上,因为精神缺乏与自身的自由联系,中国哲学处在宗教哲学的阶段。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
55、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56、客观精神里面分成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环节。法哲学先就是抽象法;然后是道德,抽象法转向内心就是道德;道德再跟抽象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制度,那就是伦理。伦理里面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57、“存在”其实是一种决心,也就是存在的决心。什么是“决心”?你要“存在”,首完必须要有决心,如果懒洋洋的、犹犹豫的,就存在不起来了。你必须自己去是,你才能够是什么。比如说,你想当一个音乐家,你又不去练习,那你就当不成音乐家;要想当一个音乐家,就必须有一个决心,自己去“是”一个音乐家,就要付出劳动和汗水。所以它是一种“存在”的决心,是一种“是”的决心。你想是什么,你就必须去“是起来”。你如果不想去“是起来”,你就什么也不是,就会一事无成。
58、可以说,柏拉图的辩证法是关于“存在”的科学。我国学者陈康认为,柏拉图的辩证法相当现今的“哲学”含义。国外学者里查德·罗宾逊也认为柏拉图的辩证法即为“哲学”本身。不过,柏拉图曾明言:“当你们用‘存在着’一词时,显然早已深谙其意为何。不过,虽然我们曾自信把握其意,现下却茫然失措了。”(注:柏拉图:《智者篇》244A。)对“理念世界”的探究表明柏拉图并非如海德格尔所言对“存在”不甚了解,但关于“存在”问题又确曾使亚里士多德绞尽脑汁。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纳入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对“存在”的研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旋律。
59、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60、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61、iii)人物性格:第三个层次呢,就更具体了,就是个别了,那就是人物性格。我们看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首先从最抽象最普遍的东西开始,然后越来越具体。
62、假象:就是对本质的幻象、错觉,对本质的歪曲的表现。有人把假象译为“外观”,不妥当。但“假象”也多少表现透漏一星星、一点点事实或真相。(p210)
63、我们主张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与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分别开来谈。说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是指其异化原理和否定性的辩证法……真正起源……是说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着后来黑格尔全部哲学的雏形、萌芽和主要的观念,也就是说,黑格尔以后的著作都是精神现象学某些思想的发挥、发展,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它们的源头。(p130-131)
64、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所谓“正题”、“反题”、“合题”,其实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
65、对于黑格尔的哲学系统,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亦即最普通的看法,是以他的《哲学全书》为根据,将他的系统分为三大部门:理则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对于黑格尔哲学系统的第二种看法,便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通观黑格尔全部著作以求其全规模全系统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此看法,便应“精神现象学”为全系统的导言,为第一环,以“理则学”(包括大逻辑,小逻辑)为全系统的中坚,为第二环,以“精神哲学”为全系统的发挥,为第三环。……“精神现象学”的特点是活泼创新,代表黑格尔早年自由创新的精神。“理则学”的长处是精深严谨,代表他中期的专门艰深的纯哲学系统,“精神哲学”的长处是博大兼备,代表他晚年系统的全体大用,枝叶扶疏。……若用中国哲学的名词来说,精神现象学描述求道的过程,由用(现象)求体(本体),故称现象学。理则学则直接探究本体,揭示宇宙本然的大径大法,故可称本体论。精神哲学则由体观用,发挥出本体之实现显示于自然人生文化各方面。……真正说来,任何伟大的哲学系统,不论古今中外,都多少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这三方面。(p145-147)
66、thanhisideas.Intheirarguments,itisHeideggerthatmisunderstandsCarnapratherthanviceversa.Theanalytical
67、以苏格拉底哲学为直接出发点的柏拉图的对话有别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苏格拉底把“共相”提到人的意识面前,但对“一般”的内容未作明晰的界定。柏拉图则要使普遍的表象得到意识,并在借助“个别”达到“一般”时,继而对“一般”的内容作出具体的释述。
68、黑格尔说:我们的思想不是符合于外界的事物,换言之,真理不是思想对外界的反映,而是事物符合于它自己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因此是事物符合于思想。他又说:真理乃是思想的内容与它自身的符合,如“朋友”这一概念,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朋友得到这一观念,而是因为朋友的存在,符合“朋友”那个概念。黑格尔认为:具体的东西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都死亡消失,而概念尚存,所以黑格尔说:“概念万岁”。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是永恒的、第一性的。……黑格尔认为事物自己符合本质或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这我们同意。问题是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是否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或根本性质,而不是人们主观附加的东西。(p241)
69、“二律背反”是日文译名,或译“理性矛盾”。背反即矛盾,二律背反,即对同一对象,提出两个相反的命题,在两个相反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同样的必然性、合理性,此即二律背反。这是在解释世界中提出的。(p259)
70、的确,黑格尔的“内在否定”并非指“非有”。柏拉图和智者派都曾关注“非有”,但柏拉图超越了“非有”要求把握“共相”。黑格尔的内在否定即“扬弃”(Aufheben)并非指称哲学上的非最后之物“无”。怀疑主义仅滞留在辩证法的否定结果中。针对黑格尔思辨地表述历史运动,马克思批评这样的历史并非是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马克思的科学辩证法坚持,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因此,辩证法确证偶像的黄昏。
71、第二个超感官的世界是一个辩证的世界,是一个对立面相互统在统一中又可以看到对立的世界。
72、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73、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辩证法,它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概括如下:
74、最有效、最现实的现实,是理性。实在就是理性的存在。此即黑格尔所谓“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一语的真义。……现实是符合其本质的东西,是符合其使命的。譬如说一个现实的诗人,即是典型的诗人,真正的诗人。现实自身发展为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三阶段。……所以科学的智识旨在征服自然事实方面的偶然性,而寻求理论方面的必然性。在道德方面,要超出外在情境和冲动方面的偶然性,才有道德可言。(p173-174)
75、1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更明确宣称:“自然界所发生的变化虽有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但其中所显露出来的却只是永恒的循环。在自然界里,真实太阳下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因为这种关系,自然形态多种花样的演变,使人感到厌倦。只有精神领域中所发生的变化,才会出现新的东西。”(《历史哲学》中译本,第94页。)
76、“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77、(分三个主要部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78、PhilosophicalSpiritintheWest
79、 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
80、当然,另一方面,黑格尔也承认逻辑的形式本质。他说:“由于这里所谈的与真理的关系,首先是逻辑的,而不是一般科学的,所以还必须承认:逻辑学作为形式的科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包含成为哲学其他部门、即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内容的那种存在。”(4)(P257)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放弃从内容方面来理解这些形式:“逻辑本身与这些具体科学相反,是形式的科学,但却是绝对形式的科学,这个绝对形式自在地是总体,并且包含真理的纯理念本身。”(4)(P258)他不否认形式逻辑的贡献,认为这“乃是亚里士多德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但又主张“必须更往前进,一方面要认识系统的关连,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形式的价值”,“即使把逻辑形式看作不过是思维的形式功能,那么,就因此也已经值得研究它们本身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于真理”。(4)(P261)黑格尔的意图是,把形式逻辑当作逻辑的入门,并从中入手去探索一般逻辑即辩证逻辑的本质。
81、ThreeRepresentativesoftheMainTrendsofAncient
82、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83、爱利亚派的辩证法亦为柏拉图的辩证法所反对。爱利亚派“只有‘有’存在,‘非有’完全不存在”这一命题实质上为智者的诡辩。“只有‘有’存在”意味着不存在任何虚假的东西,即凡存在的皆为真实的。根据柏拉图,“非有”亦为存在物的基本特质。研究纯粹思想的最高部分“一”与“多”、“有”与“非有”,借知识而达到真理。在“意见”中执著“现象”的智者所研究的关于“现象”的“意见”的“思想”并非纯粹的、自在自为的“思想”。柏拉图辩证法的思辨性在于,“并不是以一个否定的结果结束,反之,它表明了两个互相否定的对立面的结合。”(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3页。)但柏拉图有时仍采取形式论证的方式,尽管他本人也反对这种仅属形式论证的辩证法。
84、感性确定性首先要把感性确定下来,才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
85、的确,言及在柏拉图那里认识论与本体论融为一体并非是指柏拉图的辩证法直接基于本体论。否则,就会抹杀柏拉图的辩证法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之间的界限。当然,并不是完全撇开本体论来把握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柏拉图探究理念知识,并将意见转变成知识而言,柏拉图的辩证法具有方法论特质。正如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所言:“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可以发见的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全部具有方法论上的特质,而不具有真正的逻辑性质。”(注:文德尔班:《哲学史》图宾根1950年版第102页。)但黑格尔所关注的是柏拉图辩证法中的否定性。
86、美籍华人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Duckworth)著《坚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