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赵氏孤儿》译文:他的子孙在朝做官,凭什么惩治其他的罪人”
2、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3、·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4、②“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5、无论写他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的决策上,和在出使时与秦国君臣激烈斗争而又能完壁归赵的事情上,或者写他在主张赵王赴渑池之会而又能在赴会时辱秦君臣,维护赵国的尊严上,无处不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
6、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7、例①,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皮”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8、·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9、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10、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2、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5分)
13、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14、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中“入”和“出”字,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意思是“在国内”“在国外”。译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使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15、第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16、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辙”和“轼”都有表意形旁“车”,其义应与车有关,联系文章可判定这两个字都是车的一部分。
1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8、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定后)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0、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21、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22、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23、·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24、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5、(20安徽高考,改编)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①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文名籍甚。
26、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27、·读yǔ,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28、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29、今媪(注)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0、(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31、③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32、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了,土地被占领了,失去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
33、(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34、⑤孰与……? (与……比,哪个……?)
3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6、·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7、例:《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吾私心剌谬乎?
38、例①,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39、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40、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41、②“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3、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44、关键虚词:“所以”,“所”与“以中伤之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以”,用来;“之”,代词,代指张根。
45、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46、·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47、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48、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49、·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袁枚《祭妹文》)
50、(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1、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5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3、译:齐明、周最、陈、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54、在确认这些实词为踩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55、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56、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57、译文:
58、·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9、例③,“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60、如果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61、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62、·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63、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64、(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65、(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66、译文:
67、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68、·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9、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70、例①,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71、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7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后)
73、·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做宾语。
74、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75、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7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77、·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78、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79、·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80、例: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81、例:《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82、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
83、·沿袭,继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84、我们了解“对举”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85、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86、·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87、·读yù,称誉。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班固《汉书·翟方进传》)
88、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