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词主要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黄庭坚的诗)。
2、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3、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这首诗是作者在黔州贬所时候作。
4、元丰八年,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做官,客居异乡的他,更加怀念与黄几复之间,那份千金难换的友情。时光如逝,打开泛黄的日历,猛然发现已十年未见,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步入中年的黄庭坚,眼眶不自觉湿润,深夜无法入眠,起身点上油灯,为千里之外的黄几复赋诗一首。
5、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6、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7、这首词作于崇宁三年甲申(1104),这是黄庭坚在赴宜州贬所途中所作。从词题“赠衡阳妓陈湘”可知,这首词是词人为一位名叫陈湘的妓女而写。这个女子应是黄庭坚的红颜知己,在二人即将分离、依依惜别之际,词人写下了这首《蓦山溪》。
8、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9、这首诗作于“元祐d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d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10、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中进士,任叶县县尉。是年,裴仲谋任舞阳的县尉。翻阅舞阳旧志官绩,明代之前“舞阳旧志散佚,顺治辛丑修志独存二帙,至康熙戊辰绩修已并失之,今无从考核其题名传记,悉依辛丑戊辰所修志书载入,不敢改易。”
11、这是一首咏茶诗,黄庭坚这首词的佳处,就是把人们当时日常生活中心里虽有而言下所无的感受情趣,表达得十分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3、 通过测量舞阳吴城镇到叶县旧县村两者距离为24公里,真可谓是“才百里”。从元和九年吴元济毁舞阳城到裴仲谋任舞阳县尉,县治置吴城镇近二百年,仍不能复建舞阳城,可见当时毁灭尽殆,影响之大,令人咋舌。
14、出自宋·黄庭坚《思亲汝州作》。诗句以夸张手法写思亲思乡的殷切之情。前句说五更时分梦中离家只有二百里了,这是夸张归家速度之快,意在突显思乡心情之殷切。后句是说一天中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亲人,因为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
15、全词写得极为深挚风格疏宕,颇具韵味,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1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17、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8、这是一首赠别的词。上片写情人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柔情脉脉,使人魂飞心醉。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
19、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20、 “宪宗元和九年(814),吴元济叛唐,纵火烧毁舞阳县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舞阳县治置于吴城镇。”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舞阳县治均在吴城镇。
21、黄庭坚,字鲁直,大文豪苏东坡的关门弟子,在北宋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门四学士”。另外,黄庭坚不仅文学造诣极高,乃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书法更是一绝,可以说独树一帜,堪称当时书法界翘楚。因此,他是苏东坡诸多弟子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生前已经与恩师苏东坡齐名。
22、黄庭坚做“太史”时,公务繁忙,家里虽然也有仆人,他却不辞劳苦,亲自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从不敢懈怠。每天一回来,他就会陪在母亲身边,精心侍候。
23、黄庭坚的诗,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开创了江西诗派,苏东坡曾经赞叹黄庭坚的诗“独立万物之表”。
24、 叶县县治在旧县村,非现在的昆阳镇。“宋,叶属京西北路汝州。”
25、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26、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27、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28、菊花开满枝头之时,正是重阳季节,早晨已有凉意了。
29、 开元寺,“开元寺在西门内,唐显德年建、明正统间修”。旧志中唐显德年实为五代十国后周的周世宗柴荣显德年号(955-959)。而距舞阳城被毁一百四十多年后建得寺院,前朝唐“开元二十六年,敕天下诸郡,广置寺院,六月一日,并改开元寺。”以“开元”命名寺院,是否为祭奠被毁舞阳城池,此不得所知。
30、骑着牛远远的从村前走过,听见有淡淡的笛声从篱笆那边传出来
31、3)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32、兄弟不远万里来看望黄庭坚,他十分感动。在离家的万里之外,我们兄弟今日见面,像在梦中一样。
33、此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34、黄花是指年轻人,白发是指老人。年轻人和老人互相牵着挽着,让别人愿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35、民房、寺院、旅馆都没有可供我们的诗人容身的地方,在地方官府的逼迫之下,黄庭坚最终只好又搬到城南租赁而来的喧寂斋中,置身风雨之下。而在这样简陋破败的住宅中,黄庭坚居然还能自得其乐,闹市上的嘈杂、邻居宰牛的动静,“人以为不堪其忧”,却没能影响他分毫,仍然焚香而坐,气定神闲地为来客挥毫作墨(见《题自书卷后》)。不论如何,黄庭坚始终都是那个从容、沉稳的黄庭坚。
36、三里河,古称西汝、潕水、又名干江河,位于舞阳县南部,自西向东沿境而过。因在锅跺口,塞断河流,改河入澧河。一支分东流(即老干江河),舞钢市八台镇淃河,二河于冯河村东南汇入三里河,又东流至城西南、正南、东南,绕城三面,各相距三里,故取名三里河。
37、此词作于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重阳节,这是黄庭坚生前最后一个重阳节,因此此词堪称词人的绝笔之作。
38、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39、黄庭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其实,黄庭坚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他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他的诗作有三个特点:注重用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
40、黄庭坚7岁成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一个7岁孩子的诗,放在今天,也是别人家的“旷世奇童”!
41、但真要细究起历史上的黄庭坚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些什么,诗写得怎么样,对大众来说就有些陌生了。在北宋那一群璀璨的文艺天才中,王安石刚愎自负,苏轼天才骏发,米芾痴狂不羁,各有各的性格,黄庭坚则显得相对朴实、内向。文品如人品,正是这样内敛深沉又坚毅不屈的性格,造就了黄庭坚诗文独特的美学特色。
42、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43、1095年,黄庭坚在贬所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同年秋,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带着哥哥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从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他,一直到第二年才到。这首词就作于他们兄弟见面时。
44、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45、10)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46、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47、“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出奇制胜之妙笔,尤耐人寻味。
48、出自宋·黄庭坚《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远离故乡祖国已有十年之久,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都早已消磨殆尽。作者感叹自己虚掷了大好青春,却把无限春光,化做杯酒欢乐。
49、第一首诗前二句表达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
50、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51、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象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