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3、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4、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5、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王阳明心学名句)。
6、王阳明早年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仅笃信格物穷理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但是徒然耗费多年的精力和光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差点退失了学为圣贤的道心(阳明格竹的故事)。
7、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8、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9、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10、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活在当下,专注眼前,才是最好的选择。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12、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3、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14、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感到不解,其他人也是这样做,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15、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16、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17、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18、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1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0、(解读) 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21、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2、(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23、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24、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25、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26、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27、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两年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他的心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徒之多引人咋舌;另一方面,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28、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29、《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30、 世上没有后悔药,沉溺于往事中后悔自责,只会让人们错过更多的美好。
31、 被贬谪至贵州三年,尝尽了人生的苦难,这之后在思想上有新的发现,开始相信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不是在欺骗我们。
32、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33、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34、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用十个字概括,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35、王阳明说良知如佛说的“本来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元意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这个本体却是个虚灵,不能着一物,如眼里容不得一粒,不管是沙子还是金子。然而它又是根本慧:做事情,它是成所作智;看人情事变,它是妙观察智;在任何环境中,它是贯通心物、建立意义的平等性智;它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让人生生不息进取超越的大圆镜智。地,无水是焦土;人,无智是僵尸。良知能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根本慧,让我们随我的“分”去建立意义通道。致良知即明心见性,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智更断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
36、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对王阳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王阳明磨炼了心智,他曾对学生们说:
37、(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38、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王阳明
39、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40、原文: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41、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4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3、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44、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45、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46、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4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49、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50、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51、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52、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53、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54、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55、 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站在时间的维度看人生,人生是一条由时间组成的单行线,曲曲折折,蜿蜒盘旋,其轨迹杂乱无章,但不会有任何一个点相同、重合、交叉。
5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57、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58、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59、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60、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61、王守仁的哲学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他突破朱熹的理学,独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除了自己参透真理外,他还不论门第的广招学徒,像后来的徐阶、张居正等权倾一时的明朝重臣,都是王守仁的传人。
62、如此盛况,以至于作者在书中感慨,这些接待都是帝王才有的规格,朝中权贵羡慕都羡慕不来。阳明心学发展不过十几年,却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原因就是它简易灵动易接受,即便是贩夫走卒也很容易成为王阳明心学的门徒。
63、王守仁的文学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过:“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诗句。
64、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帝王,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不知道天地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65、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6、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67、(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68、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69、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7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7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2、“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守仁《传习录》
7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4、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5、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76、再后来,他还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7、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