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组交流讨论,每人选1-2个句子将自己的旁批说给组内其他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由阅读向写作进行知识迁移,并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托尔斯泰简介300字)。
3、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
4、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它传神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托尔斯泰简介300字)。
5、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
6、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7、任务一自读课文,自定学习目标(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
8、第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9、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10、1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富勒
11、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发现传记写作其实并不难,因为传记中的这些人就真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他们的生命是鲜活而真实的。当我们用真实的笔调写下他们的故事,适度合理的想象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典型的实例与人物特征中表现人物风貌,让我们传记中的人物活起来,语言美起来,我们写出的传记也会感染更多读者。
12、这些假大师,打着“大师”的名号,做尽坑蒙拐骗的之事。他们说自己肩负着造福用户的崇高使命,却首先造福了自己全家。
13、(3)小组讨论,从写法上尤其是前后的抑扬关系上,分析前半部分在写法上的作用。
14、阅读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看一看不同作家在为同一人立传时笔法有何不同,并且进一步深入了解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作家。
15、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16、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17、要不然,就像一些人那样,搞了一大堆身份,P一张好脸,到头来还是一个24k的纯渣。
18、《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
19、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作者在结尾说“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托尔斯泰究竟幸不幸福呢?请你结合自己查找到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自读课文,自学实践。这一环节,学生自选目标,自选方法,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的圈画和批注情况,适时给予指导,或个别解答学生自读过程中的疑惑。(常用的批注方法:概括性批注,比如,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平庸、粗鄙”的概括,对其眼睛“富有感情”“目光犀利”的概括;赏析性批注,特别是对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托尔斯泰平庸长相的句子的批注。)
21、让学生自拟目标,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自拟目标的过程,实则是学生反思初读感知的过程,学生在拟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语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