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2、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4、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5、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6、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
7、康桥周围好几家著名学府所散发、所凝聚的一种文化的信息和知识的力量是可以感觉到的,其本身就是一道迷人的人文景观,何况在康河一角还“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如此信息知识丰满的绅士精神源头,又如何不让诗人为之倾倒继而销魂呢?那时的诗人获得了一种“单独”的空间,他才拥有了一种自由的审美视域以及视角,如此,康桥的文化精魂才进入并渗透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将这种“单独”称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用现代人的说法,“单独”就是孤独。
8、 而属于徐志摩的诗的时间就是在康桥的“那一春”,“那一春”作为一种存在,就是被徐志摩定格在记忆中的又多少有些朦胧而又模糊的诗的存在。
9、作者简介:孙仁歌,男,汉族,安徽寿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延安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淮南师范学院文艺学科学人,教学名师,兼安徽大学研究生导师。
10、注:私教一对一高级辅导每课时60分钟;同时,学员可任意参与李歌老师其他类型提高班的课程,不再收取任何费用。
11、 20005
1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13、 当然,我们也坚决反对那种远离创作背景实际语境和“文本”话语蕴藉实际以及生成的可能性,而去擅自加以主观臆想,去“强奸”诗人诗作的本来意图和内涵,这是对诗人诗作的严重亵渎甚或毁弃,同时也是违背文学鉴赏规律与审美道德的文化劣行!作为文学经典、诗之精品的《再别康桥》----诗语中所蕴藉的内涵丰广而又深厚,也就是说“话里还有话”,“语外还有语”,多重复杂的意义尽在其中。
14、对于徐志摩来说,1921年入剑桥大学读书,也就等于寻获到了诗的故土乃至心灵的故乡,那时的英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那时英国的教育也算是世界上一流的教育,“绅士精神”一直是英国人文教育的主流,在那样一种自由而又崇尚绅士风度的先进发达的学府读书学习,诗人与之发生诗意情感关系的主客观条件都是具备的,剑桥本身就富有诗的意味。诗人“此在”于剑桥,也无异“此在”于诗的故乡、心的故乡。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心灵所在的康桥(后来被译为剑桥)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的确是无数文化人及其灵魂可以“诗意地栖居”之地。
15、笔者能够接受学者孙绍振先生微观分析《再别康桥》一文的如是说:“为什么是轻轻的呢?就是因为他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一种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适宜的,只是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7) 但笔者不能苟同孙绍振先生的另一种过于主观臆断的“微析”,硬是把诗人与林徽因的“康桥情结”扯进来,甚至把这称为是诗人隐藏在心头的一个秘密,留在康桥的也正是这个秘密,诗人之所以轻轻的来悄悄的去,就因为有这个秘密搁在心灵深处。
1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7、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被捕入狱,《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在狱中。其诗发表后引起轰动,艾青一举成名。抗日战争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火把》等。1941年到延安,创作了《毛泽东》黎明的通知》等名篇。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后,沉默了21年。1978年重返诗坛,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其中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艾青在诗歌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年,为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的诗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年,艾青荣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艾青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18、“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巴金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与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的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本文就是《随想录》中的名篇。
19、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0、《再别康桥》以轻松清新的诗句表现依依不舍的惜别情致、怅惘和哀愁,着力于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注重诗的形体结构的美和音乐的美,具有独到之处。
21、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22、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23、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24、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5、在笔者看来,康桥那地方,对于诗人来说并非是一般般的地方,倘若是一般般的地方,诗人来去也就尽管可以飘飘然了,即“来得起”,也“离得起”,甚至可以说一走便可了之。然而这个叫康桥的地方对于诗人实在异乎寻常,对于诗人的那颗饱经孤独的心来说,既“来不起”,也“离不起”,可是生活着的那个时代及其工作实际,既需要他一定要“来”,又需要他一定要“离”,故而才逼出了“轻轻的来和悄悄的走了”的惊世心境。
26、《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27、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28、《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29、大家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请打开广告,欣赏一下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动力。
30、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31、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32、1925年,正是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当时的世界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际国内形势波云诡谲。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身处这样一个大动荡、大混乱的背景下,生活朝不保夕,对命运前途的展望一片黯淡。朱自清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表面温和、待人敦厚,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气节与坚持。
33、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34、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35、学习朗诵,练习《再别康桥》,突然有一种感悟。
36、结合不同类型电视片对解说、配音的具体要求,传授不同语调语气的把握要点,同时针对不同的声音要求,传授声音塑造秘籍,帮助学员掌握技巧、确立优势,使之能逐步胜任电视解说与配音专业市场需要。
37、来稿邮箱: 3041886831@qq.com
38、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39、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0、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1、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42、"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43、如果说“寻梦”可作为“诗人创作如同白日梦”加以解读,那么全诗首尾所告别的云和不带走的云,只是诗人抒情表意的一个载体,那云已经成为康桥心乡的一种象征,与其说是云,倒不如说就是那诗意的栖居之饰物,那诗意的栖居深深地挽留住了诗人的一颗受伤而又孤单的灵魂,既不可惊扰,却也不是想带走就能带走的。“轻轻的我走了”,却难以告别西天的云彩,美丽的“金柳”,“彩虹似的梦”,可歌而不歌、而只有选择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一组意象的捕捉,将一切景语都转换成了情语乃至诗语,从而构成了全诗的主体部分,这一主体部分通过写景抒情,也交代了康桥的诗意所在、魅力所在,是对轻来悄去之内涵实体的最好注释。
4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5、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曾任宁远将军、右军将军等职,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影响很大。后人誉其为“书圣”。王羲之也长于诗文,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但这些成就均被其书法之名所掩。现存著作有辑本《王右军集》。
46、李歌“私教一对一高级班”学员,现旅加华裔,高级工程师,渥太华四季诗社理事,《渥水》朗读版主编,中国朗诵联盟理事,渥太华北国歌舞团团长。楚楚酷爱朗诵、歌唱、舞蹈艺术,致力用真诚之心和严谨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件艺术作品。她曾任海外春晚《五洲同春》《多彩贵州》等多场节目的双语主持人和“文化中国•水立方杯”歌唱比赛特邀评委,荣获首届中国朗诵联盟“朗诵之王”大赛二等奖,"中华杯"吴丰诗歌朗诵大赛二等奖。
47、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48、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9、《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名篇,记述的是1917年他在北大读书时的经历。写作的缘由作者在《背影》的文末已经有所交代,是因为父亲给他写的一封信。信中父亲提到近日身体不好,恐怕大限将至,令作者心生感触,所以才挥笔写就。
50、 文学经典的重要特征就是群体性记忆并成为群体性的心理沉淀物,不仅难以被人们淡忘,而且被自觉不自觉地经常性阅读——已成为一种延续性的现象,且愈温愈亲,常读常新。
51、所谓独一无就是有异于他人又优越于他人的一种心理结构体系。所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抒情意象达到了一种极致,诗语就变成了一种谜语。不仅黑格尔持这一观念,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也持这一观念,马拉美曾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出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猜想。”(3) 故而诗歌又可谓是一种“猜想的艺术”。鉴于这种理论依据,我们仅仅从平面上过于注重外在的诗情画意去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有可能绕开了诗人灵魂的真实,进入不了诗人真正的情感世界,换一种说法,就是诗与思的世界。
52、(1) 转引自吴家荣.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102
53、(4)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7
54、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55、这时作者并没有要刻意创作《再别康桥》,倘若如此刻意,这里所作的一切分析与阐释都是多余的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可算是《再别康桥》一诗产生的情感交代和情感铺垫,1928年秋作者出国讲学故地重游,也并非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只有一切都顺其自然并成为一种巧合的时候,诗人再一次直面自己诗的故乡乃至心的故乡之际,岂能无端惊动自己那“绝对单独”的可以安居灵魂的栖居?
56、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57、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58、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由诗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潜在的情结可见,一个诗人情落何处,诗便落于何处;诗落之乡也是魂落之乡,康桥正是系结着诗人徐志摩的诗魂乃至命脉的可以“诗意地栖居”之所。
59、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