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出自老子的名言)。
2、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注: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5、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0、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1、“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12、出自《老子》。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才算得上聪明。
13、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1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1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8、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2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2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4、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5、出自先秦《老子》第十七章。信,诚信。足,够。焉,句末语气助词。诚信不够,就会产生彼此不信任的事情。此言诚信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彼此诚实相待的基础之上的。
2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7、“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28、天地的大道是对人是没有亲疏之分的,它只会庇佑那些行善正道、顺应天时的大德之人
2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30、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3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3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3、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识渊博,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此言有智慧与知识渊博不能画等号。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没有智慧,那是与天赋有关;而知识渊博与否,则与后天学习努力有关。
3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3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语,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4、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