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 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2、学佛要从了解苦解灭道开始,首先我们要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是非常多的,这样才能生起出离之心,想要离苦得乐。有了这种想法后,通过学佛我们就会找到集苦之因。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有苦必有造成痛苦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后,灭掉此因,不生苦因后,自然就不会再受苦果。
3、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4、该经字字珠玑,所谓“见性成佛”,所谓“直指本心”,所谓“明心见性”.....所以,修炼者当前修悟的一句就是最精髓的一句。
5、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6、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死后灵魂在天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六道")之间轮回投生,不能从生死苦恼中得到解脱。灭谛
7、曹兴诚先生是台湾科技界的名人之有关他的更多牛X介绍,您可以问问度娘,堂主今天在这里要分享的是——曹先生和他的14个字。(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8、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
9、这个概念是说,一切事物有他的本体,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到的是「相」,每种相必有它的用途,就是「用」。
10、那么什么是“性”呢?这个性就是“物自性”。用人话解释就是“不假借任何外物、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且不可改变的本质因素”。佛家认为世上是没有这种东西的,所以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切都是事物的一种“表相”,这种“相”是由于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当产生这种“相”的原因消失后,这种“相”也会随之消失的。
11、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听五祖宏忍大师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的时候,慧能大师瞬间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只是短短八个字,却蕴含无尽玄机。
12、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13、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著,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
14、“空”的理论能让你看透你所执着的事物的本质,“事业、爱情、人生、世界”凡人所见所思都是缘起之物,这个世上没有永恒,一切“永恒”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份“执念”。
15、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
16、 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17、不邪淫:不违反道德法律,不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18、写在纸面上的,再好看的书法作品《心经》,都无法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只有写进人们心里的《心经》,才能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
19、“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20、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21、总结到这里,堂主的任督二脉突然涌上一股暖流,在某些人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当今,曹先生把辣么辣么高深复杂的佛法简单化、让人入门,这种智慧,值得献上膝盖。
22、什么是“空”佛家的“空”不是对应我们通常说的“有”,所以它完全不能解释为我们日常说的“没有”。
23、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24、从佛教来说,若是能领会到事物真相以后,进入到空的境界,空(无自性),谓自性空,是本体;有(万事万物),谓因缘结合,是现象,若能体达,就是大智慧者。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指出了宇宙的真相,就是空无,空无是指“我”空,外境空,一切皆空的空无自性。
25、弟下宽:对弟弟要宽容忍让,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
26、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27、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当时的婆罗门教,就是典型的神教,后来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佛教告诉我们,修行要靠自己,而婆罗门教告诉我们,要靠神明。
28、首先,什么是“体、相、用”呢?咱们用“水”作为例子来打个比方,如下:
29、知耻懂耻,不说淫秽的话,不传播黄色书籍,不做辱没家族和国家的事,树立高尚的品德,立于众生之中;
30、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