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蹶不振:意思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蹶:栽跟头;振:振作。
2、魏校长为之一振,这里的一振不是局限于身体上的震惊动作,更是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志向的惊讶之情,同时也流露出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赞美之意。
3、反义词:一蹶不振、萎靡不振、心灰意懒、一蹶不兴、心如死灰、心灰意冷扩展资料:为之一震的反义词:(为之一振的意思)。
4、译文:一个噎着的原因,就不吃谷食,一个挫折的原因,但却不愿意远行。
5、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我~他可以担任这项工作。
6、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7、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这件事高兴。~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
8、白话版《说文解字》: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的字形,像弥猴的爪形”。
9、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10、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高兴。广~传播。深~感动。
11、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房次律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12、 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13、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要家干什么)?
14、译文:郭登只用了八百人就攻破了敌人千人以上的骑兵,军队的士气因此就振奋了起来,捷报传过来。
1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
16、出处:明朝佚名《明史·郭登传》:“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
17、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不端。揭露不法~。
18、释义:跌了一跤,便缩回脚,再不敢迈步。比喻受到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19、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蕴含着一个“挤”字。鲁迅有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习如果能够做到见缝插针、积零为整,哪怕事务繁忙、千头万绪,仍能日有所获、月有所进。北宋欧阳修为学有“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他把这些零碎光阴“挤”出来,用在读书治学上,日积月累,收获颇丰。数学家苏步青把零碎的、稍纵即逝的时间比作“零头布”,他常常在清晨做健身操时阅读古诗词,散步、聊天时构思诗作,接待记者来访、朋友座谈间隙读书,其著作《微分几何》的大部分篇幅就是靠“挤”“零头布”写出来的。
20、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蕴含着一个“恒”字。学贵有恒,最忌“一日曝十日寒”,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和钻劲。西晋左思在写《三都赋》时,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坚持了十年终成佳作,人们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近代学人杨树达,一生专注治学,直到晚年研究甲骨金文,仍然坚持早晨三四点起床工作,上午十时休息,下午继续工作,几乎天天如此。他自命“积微居”,从一张张的学术资料卡片的“微小”积累起步,日复一日地钻研整理,写就了《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等考证严谨的著作。
21、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蕴含着一个“勤”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来不得投机取巧,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平时多下一点“笨功夫”,最后才能成就“真功夫”。晚清名臣曾国藩自称少时“愚陋之至”,但他相信勤能补拙,每天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史书每日读十页,每月作诗文数首,即使公务缠身,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仍然刻苦读书、孜孜向学。他在读书笔记《克勤小物》中写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栋,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
22、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这件事高兴。~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
23、一蹶不振(yījuébùzhèn):跌了一跤,便缩回脚,再不敢迈步。比喻受到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