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的自由只有与他人隔绝时才是可能的,但个人又不得不与他人共存。而我一旦与别人发生联系,我与他人之间必定有一方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更通俗地说,必然有一方是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地位,而另一方则降低为客体,也就是被降低为一个被动的物件。比如我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沉思,另一个人从我身旁走过,朝我看看,我便立即意识到,我成了他的一个观看的对象,在他的眼里,我只是象公园里的长凳一样的一个物件罢了。但我决不甘心做别人的对象,做一个物件,我也要把他当作对象物,恢复我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我与他人都力图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萨特强调说,一方面我要设法从他人的掌握之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他人也试图从我的掌握之中解放他自己:一方面我竭力要去奴役他人,另一方面,他人又要竭力奴役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人之间是敌对的。“他人即是地狱”。“地狱”意味着禁锢、束缚,他人对我的自由而言就是一种束缚。当然萨特看到的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归结为矛盾冲突,并加以夸大,这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萨特名言他人是我)。
2、萨特幼年丧父,他的外祖父是位语言教师,在萨特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不俗的文学品位深深地影响了萨特。
3、文学家萨特:他虽长相奇丑,但谈吐幽默,为人自然亲切,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实现了自己作家的梦想
4、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
5、一部打着悬疑片旗号的爱情片。对爱的执着呦不过上天安排的缘分,情各有归处。故事的主人公马修两年前遗失了他一见钟情的女友,心灰意冷的他前去纽约,两年后找了个未婚妻并准备回故乡结婚。但是回到故乡竟然又再次让她发现她一见钟情女友的痕迹。这回他发誓要找到她,但是结果他却发现自己在一处公寓里找到的是一个同自己女友同名并且用同样香水和穿同样鞋子的女子。到底这神秘的女子是谁?自己的女友又是为何不辞而别呢?马修陷入了深深的迷雾中……
6、《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
7、1936年,他将一部名为《忧郁症》的哲理小说交给了著名出版商伽利玛。小说以主人公罗根丁的日记形式写成,这位30岁的知识分子一方面饱受周期性发作的恶心的折磨,这使他真切地意识到物质世界独立的实在性,一方面又对自身生活的偶然性和虚无意义深感苦恼。
8、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9、萨特对政治活动的热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而是出自内心正义的召唤以及对弱者和大众的同情。就在1980年萨特逝世之前,他还到爱丽舍宫去见总统,为无家可归的越南船民的居留权而奔走。这也是为何他死后有五六万市民自发为他送葬的原因。
10、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11、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12、图文摘编整理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分享,若涉及版权纠纷,敬请联系平台编辑处理和删除。
13、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14、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révolutionnaire)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但不久就和其领导人胡赛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
15、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16、自由是绝对的,这只是意味着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与获得自由是不同的,选择的自由是永恒的,有许多东西人们永远不能得到,但却可以永远地自由选择行动。
17、这则故事虽然荒诞,却讲出了一个道理:所谓众口难调,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人说三道四。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他认为,当我的意愿因为他人而不得不改变的时,就出现自我实现与他人实现之间的矛盾,而当自我意识越强烈,与他人的矛盾就越激烈,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人就成了我的“地狱”了。
18、人们获取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利己的行为,通常会受到来自道德的批判。
19、非常经典的一部悬疑片。“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处处都充满着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哪怕是非常细小的改变。就如同影片名“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透露的道理一样,人生的某个时候的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与众不同的结局,选择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20、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21、导演希区柯克,已经成为了悬疑片的代名词。他所拍摄的经典悬疑片太多了,所以此榜单中只挑选了几部他的经典之作。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电影系列中的最为出色的一部。影片中五个同轴反向变焦十分经典,希区柯克对镜头的运用简直到了极致,眩晕的镜头丝毫不会让观众产生厌恶,反而有很强的代入感,影片整体节奏偏慢,但是最后30分钟,影片节奏突然加快,影片中的所有疑惑都层层撕开。可以这样说,迷魂记不仅放在50年代,哪怕在现代也绝对算是悬疑片的代表作之一。
22、在萨特看来,世界是荒谬的,人生也是荒谬的,是不可名状,不可理喻的。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理由的。人只有在极端的焦虑烦闷状态中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偶然性,一旦发现存在的偶然性,就会产生厌恶感。人生毫无目的地处于不断变幻之中,没有任何稳定性,正象萨特的小说《恶心》的主人公所感觉的那样,“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等我发觉了这一点以后,它就使我感到恶心”。在一个偶然性的世界里,充满着丑恶和混浊。世界的混乱,生活的苦难使人感到世界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因此一切都是荒谬的,“我们出生是荒谬的,我们死亡也是荒谬的”,存在就是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