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孔子最经典的句子)。
2、孔子说:只要是带点薄礼来主动求见的,我从没有不对他给予教诲的。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6、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作者:摘孔子)
9、“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0、孔子经典语录之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陶铸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16、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8、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19、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作者:孔子)
20、(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先生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先生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先生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先生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22、孔子语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作者:摘孔子)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5、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作者:孔子)
26、出自《论语·雍也》。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27、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8、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孔子在古时被世人尊称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为博学的人之被后世的统治者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30、畏强欺弱:害怕强大的,欺负弱小的。翻译:你想想,这样欺软怕硬的勾当,就算是报了仇,也没有什么脸面。
3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33、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意思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3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6、孔子经典语录之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0、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41、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42、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看似无用的、浪费时间的准备工作,其实必不可少,打铁还需自身硬,你把个人本领技能强化了,做事情自然就飞快迅速了。
4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44、孔子先生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先生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先生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先生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先生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先生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先生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5、国家、外交、团体、家庭或个人等、皆无法逃遁这一道德规律。
46、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中”就是形而上的“中用”,形而下的“用中”。而“中”是什么?“中”即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0点、原点、源点、中点,具有古人所云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物质水平轴)、“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精神垂直轴)的文化品性和文明品行。
47、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48、如果我们说,这个“一中为忠,二中为患”(古《精蕴》语)的“中”具有以下九九归一性,不知还能否找到其有懈可击之处?
49、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5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5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提;已成事实,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追问也没有必要。
54、(感悟) 如果钱是自己挣的,就是喝白水,吃白粥,心里也是舒坦的。
5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6、孔子周游列国回,又遇顽童垒城堡挡道,童曰:“先生,请绕行!”“孔子曰:“城市改造,道路扩建,此城堡需拆除。”随即碾压过去。
5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59、一个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向来都是事过不追问,拿得起,放得下。
60、生活中,总是有些人会早早地许下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说到却又不做到,是很可耻很丢面的一件事情,也会丢失了信誉,旁人不再信你了的。
61、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大家都懂就不多说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远虑是充满谋略的,人们都是知道未雨绸缪,但是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未必都会做到去思考之后的几步,或者去思考事情发生之后的连锁反应,所以平常人只需要真正的事前三思,那么往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6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63、出自《论语·泰伯篇第八》。坚定自己的信念而勤奋好学,誓死也要坚守好的治国之道。那些政局不稳定的国家,不去为官。那些动乱的城邦也不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