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4、《湖北府县●辑汉阳府志卷之四十二●隐逸志》:(于鹄)贞观间诗人,尝为诸府从事,隐居汉阳,作买山吟以见志。
5、对于于鹄是否参加科举,古今资料无记载。于鹄自谓“三十无名”(《山中寄樊仆射》),可见青年时代即使科考,未第却也属实。再结合于鹄大历七年与官吏的饯送之事推测,于鹄三十岁隐居之前,可能经历了一段时间辗转应荐求仕的日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隐居山中。
6、 院落神道东西两侧临墙处,各竖立着三通碑刻、西侧三通碑:北碑《韩文公墓》,丙寅初冬饶宗颐沐手敬题。中间碑《韩文公之墓》,任继愈敬书。南碑《韩愈籍贯考察记录被碑》,为今天的碑刻。
7、建中中(781年)至贞元十二年期间,于鹄曾任幕府从事或其他低微官职。(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8、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引韩愈、李程为副使,崔郾等为判官,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
9、投稿邮箱:369065468@qq.com
10、走进韩愈展览馆。一件件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着韩愈的生平事迹。其中之一写道:韩愈在潮州当刺史八个月,为潮州百姓办了四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一是采取“明祭暗除”的办法,为老百姓解除鳄鱼之患;二是把自己的全部俸金捐献出来,建乡校,大举潮州读书之风;三是带领百姓治理水害,筑堤防洪,解除千年水患。四是采取“以佣抵债”的办法,释放大奴隶,被百姓视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韩愈令人景仰。“潮州百姓为纪念韩愈的功德,不仅建祠以祭,而且把恶溪改名为韩江,把将州东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杨丕祥会长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现在春意盎然,我却想起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离开长安时,正值寒冷季节,他在西京古道艰难地走着,只见秦岭云封雾锁,蓝关大雪塞途,他见到侄孙韩湘,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这是韩愈第三次下岭南。
11、 东侧为三通清代碑刻。最北碑刻为《韩文公墓碑记》,《重修韩昌黎伯塚前碑记》,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又四月吉旦。中间碑刻《重修韩文公墓前飨堂碑》,文林郎孟县知县灵山仇汝瑚敬书,钦州廪贡冯敏曙书丹并题,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南边碑刻《唐柏双奇》,记载着两株唐柏的树高、树身及树冠情况。
12、我和韩愈塑像对视良久。一个韩愈影响了一座城。孟州城有韩愈大街、韩愈小学、韩愈中学,有韩愈文学院、韩愈书画院,有韩愈研究所。这是孟州城的亮点。杨丕祥会长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韩愈仕途生涯却一波三折,屡遭贬谪。第一次是因上疏论关中饥旱而获罪,被贬到阳山当县令;第二次是因“日与宦者为敌”被降职河南县令:第三次是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每次被贬,韩愈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系百姓,努力工作,政绩斐然。”是的,韩愈不管位尊位卑,都能做到情系百姓福祉,奋发有为。
13、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14、从与会专家学者的话语中可以看出韩愈学术的研究历经25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及精神必将永远传承。
15、贞元十二年(796年),于鹄本年前后归山,有诗寄樊泽,其后行迹无考,约不久即卒。
16、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17、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关于于鹄的生平资料如下:
18、 韩愈的伟大成就与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我国历代名人都对韩愈一生进行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文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近百年来韩愈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也影响深广,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研究韩学的热潮更为广泛。原d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乔石等先后视察和拜谒韩园。江泽民亲自为韩园题写了园名。
19、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20、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21、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22、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他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23、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24、同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25、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26、①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27、韩愈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杰出的散文家,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28、储仲君在此基础上,在《唐才子校笺》(以下称《校笺》中做如下推测:
29、于鹄大历四年(769年)或稍前在河朔,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30、百代文宗韩愈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传承韩愈精神,弘扬韩愈文化,近日,2017中国▪开封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我市韩愈研究会相关人员应邀出席会议。
31、开始交谊的基础可能是道友。张籍《别于鹄》:“离灯及晨辉,行人起复思。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记述了张籍早晨在山中离别于鹄的场面。张籍于鹄两人都有《不食姑》诗,且两相照应,可能为一起在山中访女道士时所作。这些都说明两人主要在山中交往。且一起待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有可能跟张籍建立起“于君去后交游少”(张籍《赠王建》)、“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张籍《伤于鹄》)的深厚友谊。
32、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33、张籍《哭于鹄》:“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尝至坟前祭奠。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元年(806),张籍居和州。于鹄晚岁或又曾回至和州一带。
34、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他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他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他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35、“说起来,韩愈和我们宜春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年他曾经是宜春刺史,而且大力兴办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宜春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在袁山修建了一座昌黎阁。今天晚上,这轮明月伴着昌黎阁,真让人无限感慨。”
36、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在文学、思想、哲学,政治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上,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堪称一代文宗;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学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教育上、史学上也颇有成就。
37、韩愈与被贬任临武县令的好友张曙结伴南下。抵临武后,张曙与韩愈话别。韩愈经过南天门秦汉古道到达连州,再由连州乘船沿湟水去阳山。路经同冠峡时,韩愈作了一首《次同冠峡》诗: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标。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804年2月,韩愈终于来到了阳山任所。
38、建中二年(781年〉于鹄南来,本年或之前潜心问道,访庐山黄洞元,有诗作《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访黄尊师》,
39、稿件一经录用,平台两周内会及时通知,若两周内没有接到通知,可撤稿。点击量较高和转发量较大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40、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41、 韩愈父母兄长早亡,由嫂郑氏抚养长大。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的韩愈进士及第,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直谏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初名为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吴元济“淮西之乱”,因功擢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宪宗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再度回到京师,任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为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再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因与御史中丞李绅不和,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二日卒于长安,享年五十七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42、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嘉□中由三峡出川时,作有《江上看山》、《巫山》、《入峡》等诗,描写蜀中的奇绝风光,可说是青年诗人的才华初露。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写下了《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使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诗中留下了动人的形象。他在密州、彭城、胶东所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晚年远放惠州、儋州,更以浓厚的兴致,再现了岭外风光。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等诗,都写得生机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43、上文认为:一是于鹄早前去过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二是于鹄可能死于张籍在和州居丧其间,即贞元十六年(800年)至元和元年(806年)之间。至于具体的细节,储仲君认为于鹄晚岁可能在和州与张籍会过面,所以张籍知道了于鹄的行踪,所以于鹄死后,张籍能去坟前祭奠,并写下《伤于鹄》(又作《哭于鹄》)。
44、 韩愈墓园座北面南,今天占地近百余亩。韩庄村路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文宗阁,修建于1991年。上下两层,墙体朱红色,上层楼阁悬挂有“文宗阁”匾额,下层匾额“韩园”。
45、文学成就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46、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47、唐大历十二年(777),长兄韩会因“元载私d案”而受牵连,由起居舍人被贬为韶州刺史。
48、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及诗人。
49、大历七年(772年)前后于鹄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大历中曾至长安;
50、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51、贞元六年(790年),于鹄在长安。有《送唐大夫让节归山》;
52、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53、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54、笔者比较认同相识和州说。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籍也在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闾里”应指和州,张籍少年时代在和州时,就写出数量不少的文章,已经具有与人作诗唱和的能力。张籍“初有章句”之时,应该是在和州。且张籍至漳溪,认识了人生中另一个知音诗友王建,这时即使认识于鹄,也不能称“相和者唯君”,所以张籍与于鹄相识应在和州。再据《张籍年谱》中籍在和州的时间,两人相识时间约为建中四年(783年)。
55、生平与思想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56、第合乎褒扬道德模范的榜样伦理。中国传统伦理楷模具有道德引领作用,家族往往注重通过家谱、祠堂、墓地,树立本族人的道德楷模。家族里的贤达,多得以肯定、褒扬其积极的人生价值,即使平凡人物也要念诵其功劳,给予赞扬。韩愈所作墓志约有三分之一被《旧唐书》《新唐书》采用,成为“正史”的传记材料,绝大多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评论不拘一格,言辞得当。普通人老百姓的个人、家庭历史,绝大多数毕竟不是正史、官史,民间有权利、有自由进行选择和处理墓志铭的写作内容和合适表达方式。韩愈作为文学家,一方面要遵循墓志铭创作史论结合的一贯格式,尊重事实,恰当评价,另一方面应逝者家属之求,墓志铭所写的内容,给故人再度“梳妆”“整容”,其描述、美化难免有文学上的想象、夸大或有拔高的成分。韩愈创作的墓志铭是其苦思冥想的心血付出,堪称佳作,所得高酬金理所应当。著名学者陈寅恪对此加以首肯:“昌黎河东集中碑志传记之文所以多创造之杰作,而谀墓之金为应得之报酬也。”(《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
57、 韩愈的作品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58、779年,韩会因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临终前,拉着12岁的韩愈之手,情深意长地嘱咐道:“愈弟,你聪明好学,喜读孔孟之书,日记千言。往后要坚持下去,继承韩氏家风,为先人争光……”韩会一边说,一边让夫人把他珍藏家传的大诗人李白赠韩家《去思碑》拓片交给韩愈。并一再嘱咐道:“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的遗产,哥哥送给你当作礼物,长大后要学父亲那样成材立业,为民办好事。”韩会将家传李白《去思碑》传给弟弟韩愈,对韩愈后来奋发有为,文名显赫,政绩卓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59、孟郊《惜苦》:“于鹄值谏,以毬不能官。”据此,于鹄可能任过谏议官职,但史料无考,存疑。
60、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61、通过这两天的会议,我觉得收益非常大,不仅是在学术上,而且是感到有很多有新的朋友加入到我们韩愈研究当中,这一点我觉得韩愈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62、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即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试、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