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的活化,简单的讲,就是把摄进潜意识中的资料信息提取出来的一个过程,属于一个输出的过程。
2、这样子读书,最终我们好像很多领域都懂,谈电影,谈小说,谈诗歌,谈历史,但是不敢深究,一深究,就会发现,其实只是略懂那么一点点。如果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必须要跳出这个误区,集中精力,进行主题阅读。围绕某一个主题,往往会有很多书籍,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要想最快速的看清楚庐山真面目,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主题的书籍都买了,先泛读,找出其中优秀的书籍,然后精读,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修正,最终打造出自己对于这个知识领域的真知灼见。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军事指挥艺术家,但是,从他的人生履历来看,他上的是作为中专的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做过小学教员,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军事院校,而和他对阵的,很多都是军事院校科班出身,尤其是蒋介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还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但,最终胜利属于毛泽东的。
3、鲁迅先生在《青年必读书》一文中谈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要多看外国书。”他解释道:“读外国书,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4、一是不怕难。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从不绕开,越难越去钻研。他常常为了弄懂一个难点,忘了吃和睡。
5、“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说:“从来都称六经,为什么只读五种?”老师回答:“《春秋》不足读也。”这在当时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种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称作“断烂朝报”的评语中。可是黄庭坚说:“是何言也。既曰经矣,何得不读?”据说他于是“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6、这就是吴文俊的“三遍”数学学习方法:读、学、懂。
7、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8、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读出智慧的笑声,就是把智慧作为读书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撷取智慧。不投入智慧,书是死书;不撷取智慧,人是呆人。
9、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将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10、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拿笔勾画,遇到心仪的段落一定要摘抄下来。定期写读书笔记。对于喜欢的书籍可以反复阅读。但如果是借的书则不能随意在树上勾划,摘抄下来最好。
11、作为一位伟人,马克思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
12、作提要记录大概。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13、(1)“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14、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沈从文的“小纸条读书法”和锲而不舍的坚持,铸就了他淡泊如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的灵魂,使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人类文化长河里熠熠生辉、历久弥香。
15、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蔡元培提出在学校应实行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协调发展的方针。这“五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表达了他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最高理想。
16、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7、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18、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19、对于读书,梁启超认为要掌握三个步骤,即鸟瞰、解剖、会通。只有通过这三个步骤阅读书籍,才能真正地理解书中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思路,输出自己的想法。
20、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21、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22、正是这些咀嚼得烂熟的“古董”,培养了朱光潜基本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甚至思维方式。他后来致力于西方美学研究,但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晚年接受采访,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受思想影响最深的还是孔夫子。”
23、读书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勤思才能有助于我们对所读之书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每部作品都是“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思考也意味着选择阅读,学会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
24、读了《孙子兵法》之后,刚才我们讲主题阅读法时已经讲过,他又读了日本的《战斗纲要》、刘伯承写的《联合兵种》,以及有西方“孙子兵法”之称的《战争论》,这是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写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毛泽东也很有共鸣。书中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改造一下,成了“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25、黄炎培一生著作颇丰,他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将读书的感悟运用到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和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上面。
26、面对混乱的时局,他给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治国方案。看到这段历史时,我肃然起敬。他在政论里面写到,应该请孙中山来当总统,康有为来当内阁总理,梁启超来当外交部长。后来也的确是孙中山当了大总统,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保皇派,是不可能和孙中山合作的,这一点是少年毛泽东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他头脑中“问题导向、用以致学”的思维将让他受用终生。后来,毛泽东考上作为中专的长沙师范,师范毕业后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那时的毛泽东根本没想到自己将来要成为军事家,指挥重大的战役,但,后来,从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军事指挥”是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是他就开始学习,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学习军事指挥艺术,这个阶段伟人读的主要是无字之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
27、他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增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了解一些数学思想史以丰富知识,提高水平.
28、(2)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
29、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第二种方法是“跳读法”。他说:“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得。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这样,就连以前的地方都能弄明白。”
30、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31、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妙趣横生,他的文字平易温润,他洞察生活百态,细细勾勒人间的情味。对于读书,丰子恺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到见解。
32、像毛泽东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绝对不会亦步亦趋地看书,对于某些观点,他还进行修正,来一个升华。《战争论》认为战争的最高目的是消灭敌人。但是,毛泽东则把战争目的设定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打的赢就打,消灭敌人;打不赢就跑,保存自己。通俗易懂的一句话道出了战争的真谛。在解决军事问题的同时,毛泽东也在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哲学素养,所以,他在延安期间投入了大量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33、一本好书,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在交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选择一本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书籍。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发挥出读书的益处且找到读书的乐趣!
34、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
35、金克木是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
36、建国后,这个同学托人将这本书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到后百感交集。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深受震撼,震撼于伟人少年时读书之认真和深入。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毛泽东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着,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在西柏坡,在中南海,只要读书,他就会批注。
37、可以每读一段停下来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段写了什么,每个章节再总结一遍,读完一整本书再总结一遍。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想必,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体会和感想吧,,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整理成文,这就是读书心得了,即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述、复述或概括,它的重点是在“感”,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就好了。多思考。要学会批判的吸收接受作者的看法,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有感想也要及时记下来,也可以选择读完书
38、二则,他们所说的是泛读,除此之外他们肯定会精读一些书籍。如果认为他们读所有的书都这样子,这就是在混淆读书的基本分类,更是忽视了精读的重要意义。
39、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在法国等许多国家流浪或暂寓,但他的读书生活一直没有间断。自从1849年夏迁居伦敦后,他每天早上9时准时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到晚上7时回家。
40、三是专精。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41、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42、快速阅读,书名、目录、前言,对一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4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
44、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45、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
46、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例如中学数学没学懂,他已读到大学四年级的课程,遇到困难,但又不屑于回去复习,再去弄通中学的东西,
47、运用茅盾的读书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定可以取得不小的收获。
48、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49、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50、第三种方法是“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合上书自己想想,为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然后带着这此问题再去细读全书,这样可以把书读得越来越深。
5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52、梁启超强调,读书要分清泛读和精读。“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53、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弄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54、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其中抄读法值得大家学习。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
55、读书,似乎不是一件难事,人人都可以读书,但是要想把书读好,也非易事。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读书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关于如何读书,古往今来,论述者不计其数。今日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校工会与大家分享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特别邀请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工会主席杨文薇老师倾情献声,让我们一起学习读书,努力成为爱读书、善读书之人。
56、为什么呢?除了毛泽东过人的军事天赋外,还和他在军事方面的阅读和实践分不开。长征中,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等战役的成功指挥,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仍然有人说他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就是缺乏军事理论素养的意思。
57、毛泽东将这些书籍对照着读,仔细思考,反复辨析,最终整合成自己的思想,并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学习贵在实践,这个主题阅读法,我可以说是亲测有效。我这个人记忆力比较好,于是很多朋友都想让我开一个关于记忆力的课程。但我只有实践,没有理论基础,怎么办呢?
58、第三遍细读,完成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每分钟200字。
59、(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60、“三复四温”,是指重复温习、深入阅读。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
61、那么,怎样选取兴趣维持中心呢?他认为,或是科目,选取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或是问题,全面收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权衡取舍,推求结论;或是科目和问题相结合,像苏东坡“八面受敌法”那样,一书读几遍,每一遍只注重某一方面。
62、读书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63、(道家秘法)太上七十二镇宅灵符(值得收藏)
64、眼到就是书里每个字都要认得,每句话都要理解;
65、“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
66、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分门别类地摘抄卡片。他用这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他一生不仅写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学理论著述,这是与他坚持做笔记,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他写的《诗言志辨》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其论据之丰富也很令人吃惊。他这种手脑并用的读书方法,连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师友的普遍尊重与赞扬。
67、有时候阅读同一水平的书,如果我们以往的书弄懂了,消化了,那么在同一水平书里找找以往书上没有的东西就可以过去了。
68、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尝试着使用这一套有哲学意味的读书方法,一定会受益匪浅。
69、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炒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70、这6条治学门径如果用现代汉语来概括的话就是,做学问学知识必须要:切切实实、仔仔细细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学问,要力戒马马虎虎地涉猎知识和凭个人意志的主观臆测和不懂装懂的浮夸学风。(摘自《知识文库》)
71、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他被授予上海市首届园丁奖;
72、否则,读书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因此,冯友兰把语言文字比喻成帮助了解书中真知的拐棍。
73、博览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如马克思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他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
74、要准备一本口袋书,即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阅读,从分利用零碎时间充实自己。
75、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在他看来,“时间”就是评选家,“群众”就是推荐者,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和群众推荐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才是值得精读的。
76、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
77、毛泽东小的时候,他父亲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经过艰难的斗争,他17岁才去东山小学上小学。因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他爱读书,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很快就去长沙上中学。上中学的时候,他经常看报纸,当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和别的同学一样激动,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会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而且,他不仅是思考,还认真地写出了一篇政论。
78、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