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当我回顾自己的往昔时,我发现,在我有幸遇见过的作家中间,有两个人帮助我不仅摆脱了感伤心理、冗长的议论和目光短浅,还帮助我随便地呼吸工作和经受住考验,这两个人就是巴别尔和海明威。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不必隐讳这一点……
2、在《如果人生都是猫》中,还记录了路易斯·韦恩的快速画猫技能。(海明威个人介绍50字)。
3、班布里奇:看着满屋子闹哄哄的孩子,我常常想,如果有一个可以安静写作的地方该多好。现在我意识到,对付日常生活带来的沮丧要比整天独自面对自己容易多了。有时候,我想找份工作,然后傍晚悄悄溜回家写作。
4、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5、美国的大学生们欣然地接受了“迷惘的一代”的标签,《了不起的盖茨比》曾经为时代定下的纸醉金迷的爵士基调,最终被后来居上的海明威改写。巴黎的旅馆挤满了因《太阳照常升起》而来的人。战后一代的形象,也由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派对动物,转变成海明威笔下退役老兵。(海明威个人介绍50字)。
6、双层盒盖,内层为一次性拉盖,外层为可重复使用的常规盒盖。罐头打开后可作为收纳盒使用与收藏。
7、海明威带着新婚妻子,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轮船,奔向更远大的前程。他后来的小说《大河双心》里有一段删掉的文字:“(尼克)想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很确定自己的将来……他对此几乎怀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感情。绝不儿戏,绝不含糊。” 尼克·亚当斯是一个来自的美国中部,参加过一战,爱好钓鱼的青年。这个极具自传性的人物形象通常被研究者视为海明威本人的化身。
8、纳博科夫:你必须饱读诗歌才能创作出散文来。
9、长篇小说《钟声为谁而鸣》遭到了许多人的辱骂。老人和海是一回事,青春和保卫人类尊严的战争是另一回事。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咒骂这部小说:有些人大发雷霆,说海明威替战争辩护,说他醉心于暂时现象,忘记了艺术;另一些人不喜欢对内战的个别情节的描写;第三种人不喜欢描写安德列·马蒂的那些篇页。(只要一个作家在50年前或者哪怕是一天前说出某种人所共知的真理,他便会遭到大家攻击。但是如果作家们都努力抄录明显的道理,那他们便会是名副其实的寄生虫。)
10、在1942年8月这个糟糕的时期,我曾写道:“在法西斯主义发动的这个大规模的、席卷全欧的瓜达拉哈拉战役之后,我希望能遇见海明威。我们应该保卫生活——这是我们这不幸的一代的使命。如果我和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未能亲眼看见生活的胜利,那么谁又会忘记那个腿部受了重伤、躺在卡斯蒂利亚的道路上的美国人临终时的情形,以及那支小小的机枪和一颗伟大的心灵呢!
11、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马诺林;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
12、在平辈的文学团体中,海明威绝对是一个魅力型领袖。“海明威有一种类似福音传道者的秉性,无论当时有什么让他发狂的东西,他都能号召朋友们一同皈依他的狂热。”多斯·帕索斯这样回忆。
13、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4、1921年,海明威第一次结婚,妻子是哈德莉·理察逊。
15、得到了文学界内部承认的海明威,终极目标是进入主流读者的领域。1920年代的美国,阅读长篇小说依然是普通人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人们排队在火车站,只为了第一时间拿连载菲茨杰拉德小说的《纽约客》。要想打入普通读者,必须靠长篇小说。
16、除了罗伯托乔丹,就是六十八岁高龄,喜欢打猎的安塞尔莫。第一章里从他攻击巴勃罗贪生怕死只顾自己的吃喝的对话中就能看出他是条汉子,坚定的革命者。最后炸桥的关键环节,罗伯特是和老安塞尔莫一起完成的。可惜在炸桥时被建筑碎片击中而丧命,不过这也是他最好的归宿,因为他是耻于跟巴勃罗为伍的,真正的硬汉就应该死在战场上。
17、在前线,青年海明威爱上了年长七岁的战地护士,并为失恋痛不欲生。但很快,他与富有的哈德莱走进婚姻殿堂。
18、如果你对这类内容感兴趣,下边这些血钻故事的文章,一定也是你的菜:
19、 玛丽.韦尔什是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也是最后一位妻子。玛丽就职于《时代》周刊,是一名记者,她在勤勤恳恳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人与海明威的婚姻生活。作为海明威的妻子,玛丽深刻认识到自己要做个贤良忠诚的妻子。为了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一直陪伴照顾着海明威。
20、近十万字、含三百余幅珍贵私人照片和资料的海明威画传——《生活,在别处:海明威影像集》(Hemingway : Lavie,etAilleurs)。这本书中的大部分照片和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
21、爱伦·坡:快乐、伤心的时候,我写。饥饿、口渴的时候,我写。好评、恶评的时候,我写。阳光里、月光下,我写。我写的都是些没必要说的东西。
22、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
23、以《老人与海》为主题的深蓝色的行李牌,带上海明威,去往别处生活、经历。
24、他们由陌生人供给衣食住,由陌生人指挥,学会随波逐流,不问明日,沉迷旅行、危险和刺激,然后,突然有一天战争结束了。这些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发现曾为之而战的正义已经分解成为利益争吵不休的政客、石油大王和钢铁大王。
25、詹姆斯·米切尔: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但我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修改者之一。
26、就像路易斯在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我第一次画猫时,人们普遍认为猫是招人讨厌的动物,运动员甚至认为猫是有害的。”
27、中国结婚率创近10年来新低,“结不结婚,自己说了算”
28、北美、巴黎、古巴、非洲……他无法长久地在某处定居,就如同他无法长久地爱一个女人一样。
29、契诃夫:写一个短篇小说,你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在这几天里你必须每时每刻都想着它,否则你永远写不出好句子。
30、我们回忆着往事,知道了我们有共同的朋友:诗人柏列兹·桑德拉、画家帕斯金。这两个人有点像海明威,这也许是因为他们都过着过分动荡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全神贯注于爱情、危险和死亡。
31、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极具权威。
32、第三次潘普洛纳之旅后,海明威再次向长篇发起冲击。这时,菲茨杰拉德已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五年时间出版了三本小说,早就成了“年轻一代公认的发言人”。
33、或许正如海明威所说,写作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浪费的事情,因为这正是他逃离现实这个“此处”的“别处”。
34、我还记得另一次谈话。海明威说,批评家们不知是真傻,还是装傻:“我读过一些文章,说我的作品的主人公全是神经衰弱者。可是地球上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卑鄙——对此谁也不提。一般说来,当一个人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就称之为·神经衰弱’。公牛在竞技场上也是神经衰弱者,在牧场上它是个健康的小伙子,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35、劳伦斯:如果一本书被彻底看穿,一旦它被理解,它的意义被固定或确定,这本书就死了。一本书只有在能够感动我们,而且以不同方式感动我们的时候才有生命;只有我们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它才是活生生的。
36、巴黎的养鱼人|普鲁斯特理解19-08-10
37、海明威通过多次参战的事迹和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的文字及其中的故事就是自传:
38、司哥特·菲茨杰拉德:去掉所有的感叹号。感叹号就好像是自个儿讲笑话,然后自个儿笑。
39、这位充满雄性激素的男人第三大嗜好和前两项需要肢体剧烈运动相反,他嗜好安静坐在一个地方读书,阅读是海明威生命中另一件令他无比愉悦的事情。也是因为阅读这项嗜好,奠定了他厚实的文学创作基础。
40、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41、荣格:不幸的是,所有人都毫无疑问没有自己想象的或者想要成为的好。每个人都有阴暗面,而且在清醒的时候呈现得越少,那一面就越黑、越浓。
42、 从男女关系的主题去分析海明威,不难看出,尽管热衷于描写男人的野性与英勇,海明威却间接表现了他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他的“准则英雄(codeheroes)”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强烈的命运感和死亡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普遍体现。其杰作《老人与海》更是勾勒了一个纯粹男性的世界。D.H.劳伦斯在海明威短篇小说中观察到一种男女关系模式:“一个人想无拘无束。只要避免一件事:卷入进去。绝不能卷入进去。如果你被某件事情缠住,摆脱它。别被缠住。摆脱它,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