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单归纳:梅与觉新不能成亲是因为与母亲斗气;鸣凤与觉慧无法恋爱是由于阶级鸿沟;瑞珏难产要归罪于迷信习俗;第四段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则完全基于家长制的权力结构。从今天穿越回去,沙盘推演:第母命——难违;第阶级——有点难度;第迷信——或可避免,觉新可以多找医生;但第不管是婚姻、爱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谁最大,说的话就最正确。家庭专制演变成道德结构,恐怕更值得思考。
2、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3、巴金一生写下1300多万字。前期小说创作非常丰富,一共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和60多部短篇小说。题材也非常广泛,有写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悲惨生活与抗争的,但更多更集中的是那些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
4、李瑞珏温柔敦厚,能书善画,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妇,她对长辈唯命是从,对丈夫体贴备至,对弟妹友好关爱,对下人和善宽容。上至高老太爷下至仆人婢女,人人都称赞她是个好人。
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d派人士。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6、二弟觉民是觉新和觉慧人格的折中点,对“新”文化不及觉慧上心,对牢笼式的家庭又比觉新敢于冲破。他遭到高老爷的逼迫,让他娶孔教会会长冯乐山的侄孙女。觉民心中的姑娘是他姑妈的女儿——琴。终于在觉慧及朋友的帮助下,与家里殊死顽抗,为自己争取到了胜利。觉民就像咱班里的中等生,不是特别乖巧,但也并不叛逆,若是抓一两点,品赏他的可爱,完全可圈可点,但要批评一也是有理有据。所以大体上看过去,我并未对他有深刻印象。
7、鸣凤走投无路去找觉慧。觉慧忙着写稿,kiss一下就让鸣凤走了。鸣凤也不怨他,反而更爱他,想到以前大小姐和她说过,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唯一出路。这段细节设计十分煽情,当晚稍后,觉慧已知鸣凤要被嫁,他去了仆人住的地方找过,没找到。此时鸣凤已经走向湖边,临死她想:“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生存”“孤寂”,这些台词丫头说出来有点太存在主义了,但总体气氛还是写得很感人。“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泣了。”
8、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9、陈姨太的身上较多的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嫉妒,贪婪,两面三刀,愚昧无知。她是麻木的,她知道自己不幸,但是她却不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封建礼教那一套已经深入她的骨髓,她从不去思考这是对是错,只是一味的尊崇。她是受封建社会迫害的女性,同时她又去维护封建阶级助长封建势力,是封建礼教的守卫者。
10、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11、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12、在分封制和Feudalism以外,今天常用的所谓“封建”——巴金也用这个概念,一般泛指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和礼教,简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在20世纪,这种制度和礼教的核心就是“家长制”:以家长的名义、用威权方法管理社会,统治国家。
13、巴金的小说,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这里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最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没有标点符号,“五四”文艺腔无法写作。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但两个人私奔还是不成。
14、觉新:唉!说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儿啊。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却是你不要的。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
15、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16、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17、她是封建社会典型的贤妻良母,恪守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于她来讲丈夫就是她的天,贤惠大度是她做人的标准。所以她能宽容大度地对待自己丈夫的前情人,甚至同情她,与她真心交往。所以她才为一个莫须有的“血光之灾”不说一句抱怨话自行搬去了乡下待产,只为了不让丈夫为难。
18、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19、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时一度是非常失望的,因为1928年的中国仍处在动乱之中。回国后不久巴金写道:“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但是巴金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创作的笔尖。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他离开上海去南方,又回到上海,又去西南,他在皮包里放着墨、小字笔和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像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在小旅店里写作一样,他一路走一路写,在流离颠沛里写出了《激流三部曲》。
20、觉新:怎么她还在那儿不动,一尊泥塑的菩萨。这是什么孽!要我一生陪着这个人,眉都不会皱一皱,一块会喘气的石头!
21、 现在人们在网上能查到的巴金故居是上海的,那是巴老后半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但巴老最重要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却没了,那是他难忘的青少年时期,也是他的作品的重要生活源泉,是巴老永生不忘的记忆。作为巴老的崇拜者,我们该努力为巴老保存这方记忆。因为巴金不仅是成都的,还是中国的,世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现在很多外地人来成都要看看巴金的家,找不到啊。老班长莫言曾无奈的说,他家那个破房子都被当地政府收去搞什么故居了。而他崇拜的巴老却没“家”了。我们都想努力为巴老寻回他的“家”。为了提升知名度,发展地方经济,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挖掘名人,要借助名人做地方文化。巴老是地道的成都文化名人,是成都的自豪,成都的骄傲,是成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我想,若能如李致老师所愿,在正通顺街附近找一处历史建筑建个巴金纪念馆,既可保存住巴老这方记忆,又可打好“巴金文化名片”,岂不是一大美事。
22、黄子平在给巴金《激流三部曲》写序的时候指出,觉慧、觉民跟高老太爷在道德观上有其相通的地方,违反传统道德的是克安、克定那一辈人。“‘你们说,你们在哪一点上可以给我们后辈做个榜样?’准则是礼教的准则,权威是爷爷的权威,产业是先辈的产业,支撑‘严辞’的‘正义’并非来自叛徒们信奉的‘新思想’,而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传统礼教。”(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但是,觉慧怎么放过自己呢?他在湖边愤怒,“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任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成反比的。在觉民的劝告下,觉慧在湖边有一段独白,体现了典型的巴金文风——
23、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在巴金看来,善良意识是促使人向最完美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统摄人的情感和理智运动的心灵的力量。
24、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25、(语文湿地原创,如果转载请保留原稿不动,违者必究)
26、五房中的长房有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三个兄弟,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姐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一个姑娘叫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再次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27、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8、放假前,小逛了一圈图书室。室内的名著真是不太多,大多都是当今不知名写手纂成的书籍,这并不是一种鄙夷,只是担忧如今文坛的百花齐放,某些思想并未经过岁月的沉淀,就像刚炒熟的菜,还没有冷却,入嘴,免不了灼口。走了好几个圈儿,古文类的作品倒还可鉴,可是阅读并不流畅;外国文学也还吸引人,可是冗长的表达,总是不够吸引我。罢了罢了,放弃另寻。忽然,巴金系列跃入眼里。许久没读过长篇小说,拿来陶冶情操倒也是不错的选择。带走,细读之。
29、但是小小年纪的巴金,在清朝末年那种纷乱的年代里却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30、(朋友耻笑我的阅读速度,在这里,我也无可辩驳,我是受不了长时间阅读的,每天的阅读时间大约就是一两个小时,况且这“夏日炎炎正好眠”,这阅读时长也只能令我暗暗羞愧了)
31、 巴金的家也在成都的北面,就在我进城必经过的北门大桥附近。过了北门大桥,经两个小巷口,就到了正通顺街。沿街前行约200米是正通顺街98号,这就是巴金的家。98号门口站着部队的岗哨。问了哨兵确认这里原来是巴金的故居,现在已被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占用。因为都是军人,哨兵通融让我进去看看。我走进已布满楼房的院子,疑惑这真是巴老的家吗?这里已没有一点川西民居的身影,横竖摆着正在建的及已建成的楼房,偶尔露出个老屋的断墙及破窗,显得杂乱无章。问了几个院内的人,说老房子都拆了,房子不够用要建楼房。拆了?巴金笔下那个气派的李家大院,那个门口有两个石狮子,院内天井相连,雕梁画栋,充满了书香味的“家”已经拆了。可惜可惜,再也看不到了。巴老的家已经不存在了。诺大个院子已没了李家大院的身影,已没了巴金的“家“的感觉。记得巴金在《家》里写道,因四川军阀混战,兵痞们在成都城中四处侵扰百姓,霸占民居。李家大院就曾一度住进了军兵,险将巴金的家变成了军营。幸而巴金的大哥花钱求人,才把那些兵痞”恭送”出家。
32、瑞珏:他像要来怎么又不来?别他也是像我一样地怕吧?
33、关于巴金的笔名,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他在法国留学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巴恩波的朋友,但他们只相处不到一个月,巴恩波就去了巴黎。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巴恩波却投水自杀了。在小说《灭亡》完成之后,巴金取巴恩波的巴以及克鲁泡特金的金,而成笔名“巴金”。
34、当然“封建”这个概念有点含混,容易使人误解。“封建”至少有三个定义,一个是《左传》说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的君主将亲信分封出去,建诸侯国。封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特指中国先秦的分封建国制,也叫分封制。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里的Feudalism(封建制度),特指欧洲中世纪的9到15世纪的政治制度。中国自秦以后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分封制只是偶然的一种局部的存在。但在欧洲中世纪,公爵、伯爵的独立为王是一个主流制度。“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如在中国,地方诸侯城池,风不能进,雨不能进,国王必然能进。
35、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36、我张开口吐一个“我”字,声音就哑了,我多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我心里想:“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
37、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
38、钱梅芬与觉新青梅竹马自由恋爱,所有人都看好他们这一对。可就因为一个荒唐的理由——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拿拒婚来报复,他俩就这么错过了。
39、 在巡查历史建筑的时候,我常常转到正通顺街,转到巴老的家门口。站在双眼井前,我总是想,若是巴老的家没拆,那是多漂亮的一座川西民居历史建筑啊。要是没拆,哪怕留下一两间老屋,做个巴金纪念馆也好啊。成都在一个公园里建了个巴金纪念馆,可是离巴金的家实在太远,知道的人也不多,参观者寥寥。一次与巴老的侄儿,著名作家李致老师交流,他也说,若能在巴老家附近做个巴金纪念馆最好。这样方便来瞻仰巴金故居的崇拜者们,也更能展示巴老的生活轨迹。李致老师表示,若青羊区能在巴老家附近建个巴金纪念馆,他还可捐赠些巴老的遗物。
40、瑞珏: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这神情,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在念着谁?不说一句话。
41、然而她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真的是对的吗?瑞珏的宽容温顺更像是一种麻木和软弱,对于礼教的麻木不反抗,对于命运的软弱逆来顺受。
42、巴金的《家》,是20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d,一腔热血无处奔涌。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巴金后来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家》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再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出过繁体版本。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世纪50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43、巴金后来写《随想录》,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对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既同情又不满。现在重读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减少了不满,好像越来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靠拢。
44、作品中的“家”是旧体制社会的缩影,高家老太爷是封建大家长制度里的统治者,他的命令就是“圣旨”,是整个高家人行动的圭臬。高老太爷与原配妻子有一个女儿和五个“克”字辈的儿子,后来又娶了一个陈姨太,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但是不到五岁就夭折了。这个一直享有家长尊严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在家里绝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一点儿挑战。培养的五个儿子,除了老二早夭外,每个人都必须对他惟命是从。可是这种威严下的“从”在我看来仅仅是一种臣服,少了家人之间的相知、和睦、亲密。所以,除了在日本留过学的三儿子——克明,一直处于一种愚孝状态。老四克安、老五克定都成了表里不背里使坏的人物。这两位人前的孝子,背地里找野娼调情,与人赌博,外债高举,后来高老爷去世尸骨未寒,他俩就闹着分遗产。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教育模式,培育的也只会是这样欠缺人文关怀与血肉亲情的逆子吧。
45、梅与瑞珏不同,她受到过五四思潮的感染,她读过《新青年》,并对杂志中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可看她的人生,被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拆散爱情,嫁到外地,不到一年做了寡妇,默默忍受,郁郁而终。她没有反抗过,自始至终都在服从安排。
46、巴金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和创作有哪些影响?
47、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48、电影《家》,1956年陈西禾导演,王丹凤饰演鸣凤
49、一方面她是进步的觉醒者,她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读新书,去新式女子学堂上课,她相信男女平等,当觉民告诉她他们学校要招收女学生时,她马上想到要去报考。她不顾别人的冷眼,勇敢地去与旧社会旧思想斗争,写文章为男女平权运动出力,报考男女混合学校,剪掉头发,与表哥觉民自由恋爱。
50、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