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2、(52)小学必背古诗75首—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3、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杜甫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4、(诗评)宝宝第一次接触到词。描摹江南之春,《忆江南》与上周的《江南春绝句》堪称双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仿佛自己就站在朝日喷薄的船头,于大江之上顺流而下。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此壮阔的一条大江,居然能够澄净如斯!小孩子会有一点不解:“为什么说绿色像蓝色?”原来,“蓝”是古代的一种植物染料。
5、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6、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30)小学必背古诗75首——浪淘沙(唐)刘禹锡(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8、感谢您关注“宝宝念诗”,欢迎投稿,欢迎加盟。
9、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10、(诗评)一口气读了好几首边塞诗,初步形成类型诗的概念。此诗的时间感、空间感和动态感都很强,气势雄浑。
11、(诗评)正值烟花三月,所以选这首诗。孟浩然、李白,他们居然是好朋友,小朋友顿时觉得那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时代。带他/她去看大江大海,体会什么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叫“地球是圆的”。
12、(国学启蒙《增广贤文》教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3、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4、(14)小学必背古诗7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5、译文: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16、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8、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19、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20、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1、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22、论语诵读——论语(宪问篇四)(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2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4、望岳…………………………………………………………杜甫
25、(09)中学必背古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26、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27、三字经(十二作中庸乃孔伋)(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28、(47)小学必背古诗75首——凉州词(唐)王翰(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29、赏析:762年,杜甫刚来到成都定居,此时心情大好,面对着一派春意盎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这首诗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同时诗中又分别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30、(23)小学必背古诗75首——别董大(唐)高适(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31、(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32、(62)小学必背古诗75首——村居 清高鼎
33、论语诵读——论语(宪问篇四)(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3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杜甫的古诗绝句……………………………………………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