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帕夫雷什学校的文学室,静静地望着作家们一幅幅画像,一部部装帧不豪华却感厚重的作品在眼前晃过,几排简单的书架,几张简单的座椅,却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氛围。作为语文教师,本能地为这个国家能有这样的一块“地方”而感动。此刻,一股温暖的热流涌向眼眶——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民族,一个不忘记文学的民族,有高山一样挺实的肩膀和白桦林一般深沉的情怀。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
2、教育名家顾明远,窦桂梅、李希贵、李镇西在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样说……
3、主要成就 两枚列宁勋章 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
4、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1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5、与其他的教育经典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著作文体:将理论熔铸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案例,并自然而然地以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句话,正是理解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
6、驻足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看到两边从地面到天花板的书墙,我震撼了。原来他的私人藏书还有许多是这样买来的。虽然经济上付出不少,但老师心里是满足的:如果没有书籍,老师将无力影响学生的意志,由于读书,青少年的兴趣像火一样被点燃起来。
7、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8、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发展的科学。他的光辉教育思想没有也不会停止,他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它在卫国战争中重伤住院4个月被问到工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回学校”。他的生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9、 “于是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想河流汹涌澎湃地在畅流,不断产生新的形象;另一个则如同一打气势磅礴、水面宽阔、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河水的流动甚至无法察觉,但它却奔流不息,无法使它转入新的渠道;而另一些孩子的思想河流则轻快急速,好似可以加以堵截,使它立即转变流向。”
10、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11、(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12、《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3、《把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教育的心灵是什么?怎么把心灵献给孩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心灵献给孩子有什么新的时代意义?两位教育大咖间的对话就围绕以上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本次对话的主持人是明远教育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滕珺女士,翻译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肖甦女士。
14、文学,离我们有多远?回想浩瀚的祖国文化史,楚辞汉赋的风骚,唐诗宋词的情致,明清小说的韵味……当旧时王谢堂前的飞燕,飞入寻常百姓人家的巷陌,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已变成风中的衰草,文人墨客的“满纸荒唐”,却始终眨着闪亮的双眸,在人类文明史的画册上熠熠生辉。
15、顾明远:对心灵的理解,在我看来,主要讲的就是精神世界。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讲培养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谐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价值,正是这个原因。
16、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7、《朱兰质量手册》(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这本书讲的是1951年,苏霍姆林斯基招收了31个孩子办了一所快乐学校的故事。这些孩子是二战后期出生的,很多都是来自于不完整的家庭,年龄差不多6岁左右。这个学校相当于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快乐的生活,所以取名为快乐学校。
19、这本书记述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20、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21、在基辅,以苏霍姆林斯基命名的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文学室同样赫然屹立。每一周,孩子们都要到文学室阅读,并且开展各种活动,学校鼓励孩子们进行创作,帮助他们发表。在我看来,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秉承了苏霍姆林斯基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的传统。
22、学校是书的海洋,教师则是这海面上带领孩子到世界各地旅行的帆船上的舵手。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还收藏着苏氏教学用过的地球仪,正是这小小的“地球”,把孩子的视野逐渐从故乡的田野、森林扩大到祖国与全球的大自然和生活图景:一年级,学生已经很清楚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二年级,孩子们可以坐在“绿色教室”里,演示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迹,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做“环球旅行”;三四年级可以看一些文学名著、历史知识、科普读物、名人和英雄人物事迹、世界各民族介绍的书;五至七年级就可以多看与学习有关的课外读物,甚至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八至十年级学生阅览室图书反映了青少年认识世界多方面的意愿,而且对科学尖端问题尤为关注……世界的范围在孩子面前扩大了,不仅是海和洋、陆地和岛屿、植物和动物,而首先是人,孩子们不能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要作为能为人类的命运分担忧虑的人进入这个世界。
23、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24、一个是来自中国的教育学者,一个是来自乌克兰的教育学者,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对儿童的热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11月25日,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2017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拉开帷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进行了一场“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对话。
25、所以,这也正是我的担心:我们现在呼吁给老师们“减负”,那么如果真的“减负”成功,老师们拥有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做什么呢?
26、顾明远:1951年至1956年之间,我在苏联留学。当时盛行的凯洛夫教育学强调教师的尊严,很少谈到孩子。回来之后,我就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的文章。《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俄文版是在1980年出版的,当时我担任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1981年,外教所的老同志翻译了这本书,随后我又看到了《要相信孩子》,这两本书我看了以后非常震惊,也非常感动,我们以前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要怎么爱?就是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7、 二语言浅显,富有哲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许多语言,在浅显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儿童和阅读的成年人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
28、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29、我这样的担忧是有依据的,的确有老师连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不愿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教师一年写两份计划呢——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可见应该反对的是过量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公文,而不是排斥一切应该有的写作,但有的老师一听学校要求交材料,便大叫“负担重”,对他们来说,就连备课写教案都是不应该的,不是前段时间还有人呼吁废除手写教案吗?
30、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此时的教师就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多的是孩子的陪伴者,我想问一下二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31、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32、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33、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少真正的阅读,缺少那种震撼他的理智和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前途的阅读,那将是很大的不幸。我们应当尽量让好书成为青少年的朋友,并使他们每天都跟这个朋友单独相处,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时也好。”(《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