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萎靡不振--同义:灰心丧气--反义:斗志昂扬
2、大放厥词--同义:大发议论--反义:沉默寡言
3、⑴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4、C.敷衍塞责知迷不悟辨伪去妄D.错落有致自出心裁不屑置辩(自出心裁的造句和意思)。
5、蔷薇(qiánɡ) 斟酌(zhēnzhuó) 重峦叠嶂(zhànɡ)
6、“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公园里的荷花,有的绽开了笑脸,有的含苞欲放,美丽极了。
8、[设计意图]训练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9、只要将这些碎花布贴上去,就成了别出心裁的一幅作品。
10、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11、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12、自出心裁--同义:独具匠心--反义:拾人牙慧
13、朗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1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使用准确的概念进行概括、判断的语言特点。
1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绘画,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16、(1)小组成员分别回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主要说明顺序的特征。
17、译文:精华都在笔的一端,一尺一寸的做工最是艰难。
18、(3)选派1位代表,展示至少2个句子的鉴赏结果。
19、亘古未有--同义:史无前例--反义:史不绝书
20、负责各篇课文的学生分享找到的成语及其古今义,全班学生质疑、纠错,并及时填写在自己的表二中。
2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22、离别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23、说毕,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提“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24、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25、⑷“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更有层次了。
26、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有藤萝……”“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
27、教师小结: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略有删节。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28、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借助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梳理文章内容。
29、实词类别:(1)古今异义词;(2)活用词;(3)多义词;(4)同义词;(5)称谓词;(6)其他重要的实词(2~3个)。
30、作比较——把一般的建筑和苏州园林进行比较,以突出强调苏州园林的不对称的特点。
31、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32、阅读散文类文言作品,要关注作者,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能用短语或名句概括作者的情感,并用求同或求异思维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归类或对比。每人整理三组,班级交流。
33、目不识丁--同义:胸无点墨--反义:才高八斗
34、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35、彩色的桥 一座彩色的桥 天空中挂着一座彩色的桥。
36、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37、从古代文体视角入手,将典型文章分类,体会文体特征,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38、学习写作文言文,第一步骤就是仿作。对历代优秀文学借鉴、吸收。吴宓云:“文章成于摹仿,古今之大作者,其幼时率皆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初仅形似,继则神似,其后逐渐变化,始能自出心裁,未有不由摹仿而出者也。”摹仿,是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是所有文艺门类的初学者必经之途。未经这一步的,在行家眼中,只是徘徊于门外的“爱好者”而已。摹仿,宜取法乎上,先难后易。不要以为浅近的文言易学易写,便随意仿效,草草书成,一成习惯,则难以自拔,再也不能深入古人的堂奥了。一入手就要摹仿古代的佳篇,无论是左、马、班、扬,还是韩、柳、欧、苏,只要是第一流之作,都可以作为范本。以庄敬之心,逐字逐句体味古人的用心、作意,吟哦背诵,熟习后约能领悟语感。句字的平仄交互,字的“响”、“哑”,也须注意。在这过程中,要尊重文言固有的程序规矩,不应逾越。慢慢掌握词汇、句式、章法,然后才试行仿作。先精一家,再广为取法。吴芳吉谓“从事文学原不可以一家一书自足,其必取法百家”,实是个中人语。好的文艺作品,是由感情加上沉思而创作出来的。没有感情,则不足以动人;没有沉思,则未能深刻。文言文,由于它语言上的特性,成文较慢,则更宜于沉思。遣词造句,有如沙里淘金,细细选择最宜于表达感情的词汇,力求优雅精微,曲深隽永。写作过程也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努力去领略汉风、唐韵、宋意,感悟古人的文化品格与伦理精神。
39、功败垂成--同义:功亏一篑--反义:大功告成
40、跳跃的火焰 一团跳跃的火焰 远处的空地上有一团跳跃的火焰。
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学生自主选择课外文言文选段,依据中考题型自己命题,自拟答案,设计好后随机分组PK,并进行分析研讨,评出“最佳命题人”“最佳答题人”。
43、打比方——把对称建筑比作图案画,把不对称的园林比作美术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两者不同的特点。
44、(2)组内交流,分别说说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45、②亭虽小,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二香山,山色杆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项,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珠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已摆点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46、推荐阅读:《中国园林散记——园日涉以成趣》
47、再见了,自命不凡,我要以我自出心裁的方式,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48、读完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话呢?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呢?
49、朗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50、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51、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52、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53、(6) ,化作春泥更护花。
54、活动过程:寻寻觅觅——我词我秀——一呼百应——学以致用。
55、归纳经典文章的写作特点,或将有类似写法的文章归类,体会其特点,迁移运用。
56、败笔: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57、他自出心裁地装扮了这件教室,使教室非常漂亮。
58、(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59、下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欣赏本文的说明语言。
60、(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