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这么说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它是一种知识,而这个知识,它就像一根手指,指向高维度的思维,没有这根手指,我们也能够见到高维度的思维,只不过有了这根手指,也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进入高维度思维提供了便捷,用佛家额话说,也就是帮我们提供了“法门”。
2、0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顾名思义地,把“致良知”中的“良知”理解为一般道德伦理意义上的“良心”。站在一般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说一个人没有良知,基本上就是说他没有良心,已经丧失天良,胡作非为,僭越了人们共同设定的道德伦理范畴。基于这样的对“良知”的直观的理解,自然地,人们把“致良知”理解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这种仅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理解没有错,不过只是触及了阳明心学的表层。
4、徐爱问,大家都知道要孝悌,但做到的人很少,所以知道和做到怎么能合一呢?王阳明就着这个例子解释道“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此便是知行之本体。”(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5、所以,王阳明在江西打仗的时候,不断地向皇帝申请决断之权,整个部队都由他来管,充分发挥积极性和机动性。
6、马克思的思想传入了很多国家,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东欧失败了、苏联失败了、朝鲜失败了、越南失败了。惟独在中国它成功了。原因就是毛泽东在王阳明的影响下,没有让马克思的思想流于空谈,而是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深谙“知行合一”的毛泽东知道,理论是理论,得落在实践上才行。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7、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8、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9、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10、过以上的分析,回扣到文章的标题——“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上文的阐述,主要是从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伦理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自我修养的意义和不是道德实践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内心世界的角度而不是客观行为的角度去阐发,主要是从境界而不是日常的角度去阐发。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说“致良知”只有前一种意思而没有后一种意思,实质是,都包含在内。只是说,王阳明心学在当下的传播中,后一种意思过于泛滥,而前一种意思,似乎并不被理解到。所以本文侧重强调了前一种意思。前一种意思是后一种意思的头脑,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为本的哲学原则。
11、道理大而化之,讲的内容云山雾罩、似是而非。我前面说过,学习王阳明的东西,要有足够深厚的国学基础。古人的学问,从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到生活,是有很强的实践性。
1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13、话说孔子年轻时跟着师襄子学音乐,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其他什么也没告诉,只叫孔子慢慢练,练了段时间师襄子来听孔子弹曲,听过后师襄子说弹得不错,要教他一首新曲子,哪知仲尼同学摇了摇头说,我不换,“吾习其曲矣,未得其数”音乐的技法我大致掌握了,但他的节奏韵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我还得练。师襄子觉得这孩子不错,别的孩子都喜新厌旧贪多不烂,仲尼同学有长心;又过段时间,师襄子又来听弹琴,偶哟,进步神速啊,水平很高了,可以换首曲子了。仲尼同学又摇头,“吾习其数,未得其志”音乐韵律我掌握了,但思想情感我还没把握,我还得练。师襄子皱起眉头,觉得这孩子有点犟。于是又过段时间来听,这孩子可不得了,再这样练下去,我的位置都不保,连忙说“仲尼,可以了,别练了,换首曲子吧!”仲尼同学还是摇了摇头,“吾知其志,未知其人”思想情感我已经把握了,但是什么人创造了这首曲子我还没琢磨出来,得接着练。师襄子知道劝不住,过段时间再来,一听,“仲尼啊,说实话求你了,别练了,再练下去我实在没办法教你了。”仲尼同学一摇头,“吾知其人,未知其类”这个人我大概明白了,但它体现的是哪一类人的思想情感,是无产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我还得接着琢磨。直到后来,师襄子来听仲尼的音乐,弹得酣畅淋漓,师襄子听得失魂落魄,自己也没谈到这个境界啊。仲尼弹完之后,长身而立,感慨亦洋洋乎汤汤乎。说这个音乐博大气象,我看到了这个音乐的作者就在我的眼前,终于看到他长什么样子,这个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难道这个作者就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吗?师襄子大惊失色,因为他并未告诉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和作者,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任何问题如需要根本解决,就得首先面对自己的内心。要让自己心安理得,让自己的心能坦然。
15、阳明心学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王学研究的一重“公案”,就是“四句教”的理解问题。众所周知,关于“四句教”的不同理解,是导致阳明后学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浙中王畿(龙溪)为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既然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由心体所发的“意”、心体自身的“知”以及由“意”所关联的“物”,就都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必说“四无”方为究竟,而阳明所说,不过只是“权法”而已,不是“究竟话头”。上面提到的王门后学任情适意、荡佚礼法的“猖狂”之弊,与“四句教”的理解实有甚深关系。历来批评王阳明的学者,对“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的批评尤其激烈。盖谓孔孟言“性善”,而阳明却说“无善无恶”,实与圣学相背离。然此句立义之本,实受五百年无实之诬,应有必要予以澄清。当然,我这里主要不是要讨论“四句教”问题,而只是就“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提出自己的理解。我的基本观点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先生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对儒学古典传统之精义的创造性继承,充分强调了公平正义原则的普遍性,把正义本身视为最高善,把正义的实现视为最高善的实现。其义如何?容下略作分疏。
16、正在我为取得一点点精进而高兴的时候,在北京工作的至亲因癌症住进了ICU病房,持续近一年的治疗时间里我往返陪了近两个月的床。那段时间心情很差,再加上工作上也不顺心,我也明白“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的道理,但确实是因心力交瘁而无法继续收束功夫。当时小雪同道让我分享学习体会,我也婉拒了。那段时间之后我也放下了收束身心的实修,只是像平常一样用逻辑和控制来事上磨。有一次孩子写作业到很晚还没写完,我又一次发火了,当时是没有感觉到气机涌动的,事后发现功夫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去年12月份,至亲离世,我调整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期间虽没实修,但一直没落下在群里跟着学习。直到今年3月份,趁着外出培训两个月的机会,我又重新开始了实修,静坐、读书、听音频,放下一段时间后,再拾起来,反而觉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收获。
17、投顾天地|大变局!LPR改革如何重塑资产配置的信条?
18、尘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身本身就没放在心上;尘世间的一切转变,也但是似流云掠过天穹,根本就无法在心中留下印痕。他既体现了王阳明坚毅勇敢的质量,也表明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害怕不谈,养活此心纯是如如不动”的见解。
19、一是收束身心,触摸心体,可以通过站桩或静坐来实现,这一部分群里子晴同道比较专业,已在群内多次介绍。中央电视台今年3月份播放的《王阳明》纪录片中也提到:鉴于贵阳的经验,阳明先生暂时放弃直接以知行合一的新观点迎面冲撞人们根深蒂固的先知后行观念,而是教导弟子们一起用静坐的方式从繁杂的日常生活的欲念中摆脱出来,体味心体本身的澄明状态。阳明先生还指出,静坐不同于坐禅,静坐不是入定,只是为了收束身心,擦亮被私欲的尘埃遮蔽的心灵之镜。
20、方圆者,规矩之所出,而不可遂以方圆为规矩。故执规矩以为方圆,则方圆不可胜用;舍规矩以为方圆,而遂以方圆为之规矩,则规矩之用息矣。故规矩者,无一定之方圆,而方圆者,有一定之规矩。(《礼记纂言序》《全集》卷七)
21、不需要太多的引证,只看阳明先生的以上数句,“良知”作为存在本体何以可能“无善无恶”的问题实已然清晰。在阳明先生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天理”、“即是道”,因此显而易见,“良知”本体的自身实在状态与“天理”、“天道”的实在状态是同一的。“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故所谓“良知”,原本就是“道”的存在采取了“心”的形式,“人者天地之心”这一古老命题在王阳明那里获得了新的意义。
22、对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这里提出一个二重维度的解释。因为“善恶”是价值概念,所以第一个维度的解释,是关于心体自身作为价值本原的绝对性或超价值性。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恶”,都是就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而言。既然是相对价值,就只能一般地呈现于价值的相对关系之中,是不具有绝对性的。中国文化传统向来认为,对于经验世界的相对价值,我们是不应当提倡的,因为对于相对价值的提倡,实质上就是把相对价值当作绝对价值,而由于这种价值误用,就必然会导致事实上的“价值逆转”。凡值得倡导的价值形态,只能是本原性的绝对价值本身。绝对价值既是超越于一切相对价值形态的,同时又是涵摄了一切相对价值的,它就是终极的本原性价值,或说是价值本体。在阳明先生那里,所谓心体的“无善无恶”,即表明“心体”本身原是价值绝对,是超越于经验意义上的相对“善”、相对“恶”的,故谓之“无善无恶”。正因为心体“无善无恶”、超越于一切相对“善恶”同时又涵摄一切相对“善恶”,所以它才可能“知善知恶”,成为一切相对“善恶”或价值的终极判断者。
23、二是转格物致知中“物”的弯子。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个物并不是指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具体有形状的物体,而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事,生活中处处是“物”。“格”的意思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认清了“格物”,我们就有了做功夫的方向。
24、阳明心学之光辉。阳明心学最为光明的地方就是,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世俗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不去做坎坷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光明的力量,更是一种光辉。
25、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26、阳明先生也如是说道,“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27、如上所述,“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既在价值意义上强调“良知”为价值本体的绝对中立,是价值正义之本原,又在存在意义上强调了“良知”自体之无私的永恒中正,是中道之体,因此“致良知”的实践活动,实质便即落实于生活世界中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具体事件的中正、正义总是体现于具体事物的现存结构之中的,因此“致良知”就必须要“事上磨练”。阳明先生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论述,实阐述了以天道的大中至正、永恒正义为“良知”本体之终极的本原性规定,而以人间正义的实现为人道的最高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儒学传统之思想精髓的创造性继承,并且是深具现代性的。
28、一个人缺乏价值支撑,则无法明白生命的价值存在。存世之人没有不怕死的,我们都在追求自己人生的不朽。但,只有将自己生命的这一滴水,汇入时光和历史的长河中,才不会被蒸发掉。否则,你即使是再饱满的一滴水,也终究被蒸发掉。
29、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30、当你心如明镜时候,你才可以做到“心外无物”,去严格执行你的交易计划,而真实世界里,在震荡市场最怕的就是心态随着价格起伏而波动,所以可以看到去年整体量化交易策略的私募收益都颇高,是因为很多量化交易都用了程序化的交易规则,事先设定交易原则,触发即买入或卖出,不受市场情绪影响。
31、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32、某友的观点是: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显然与“我心”无关;既无关,就不能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位朋友的观点,大概也是我们今人的常识。王阳明的回答当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寂”这一概念。“寂”显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尚未开显、未曾“明白”的存在状态。在阳明看来,“寂”正是事物自身的存在性在被人们的实践活动证明之前的一种普遍客观状态,而能够促成事物自身的存在由“寂”向“明白”转变,也即是以其本身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是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人的在场使事物真实地呈现其自身,则人与事物便建立起一种“关心”的联系,在这一意义上,事物的存在是“不在你的心外”的。
33、上述表明,阳明先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实质上即是以“良知”为“中体”,它是永恒保持其自体实在的大中至正的。正因此故,那么所谓“致良知”,毫无疑问就是要求我们通过现实的实践工夫,把“良知”本身的大中至正实现出来,使之呈现于我们与之交往的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皆得其正。大中至正、公平正义,只是一个意思。事实上的公平正义,本来就是作为大中至正之本体的“良知”的如实开展。
3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35、现在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纷纷暴露出来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也从侧面证明了忽视常识教育,而只是要单方面的结果有多可怕。
36、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37、王阳明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种到达了大放光明的状态的心,就是复位到先验的“良知”之中了,就是把潜在的“良知”的种子,栽培成型了,就是“致极良知”了。
38、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上有一种结论叫,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你的成功是好的习惯造就的,失败由坏的习惯造就的。习惯或习性对人生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则欧洲的传说体现。
39、问:这些理论听起来似乎都是大道理,却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它们是否与管理的理念、方法、评估、实践、效果逐一对应?
40、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哈,花既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人们的观察介入时,花的存在与否才能被界定。这与薛定谔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啊,非要用科学的观点来看王阳明的心学,那必须引入量子力学。
41、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对于孔子和曾国藩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地从各种历史书籍中了解颇多。但对于王阳明这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圣人,说实话,我们真的知之甚少。于是在前些天,买了本郦波老师所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翻前翻后地看了好几遍,感触颇深,也让自己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精髓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阳明心学有了一定认识。读完,遂将自己的一些零思碎想整理如下。
42、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3、◎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千呼万唤归孝道"此名学习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等幸福指数,一切内容皆由爱神新月老师编辑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习共进步吧!
44、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45、实上在阳明心学中,“良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平时说的良知,有着一些区别。哲学上,“良知”这个概念来源于孟子。孟子的原话是“不虑而知,良知也”。意思是说,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就称之为“良知”。这里,是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所谓先验性,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由于它是先验的,还没有人的后天的经验意识的参杂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纯粹。这就是“良知”在哲学上的本义。在这个意义上讲,“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炼上,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先验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
46、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同道们指正!感谢刘老师的正本清源!希望各地线下读书会能尽快开展起来,同道为鉴,相信当面的碰撞交流会有更大的收获!
47、刘伟见: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儒家四圣”,《钦定四库全书》称其学问别开生面,事功勋烈高卓,可见其学问造诣与事功实践之结合之典范。可以说,近500年来王阳明是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
48、那时候年轻,又喜欢看报纸,越看越胆小,以至于晚上不敢出门。
49、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50、信里接下来又说,“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特赐宽容,悉于蠲免。”这是来完硬的来软的,人心都是肉长,你也有爹有妈,百姓同样是我们的父母,你把百姓逼到这个份上,于心何忍。这是感化。
51、心即理,既然道理不必外求,那么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完善自我就可以,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那么事功不过是水到渠成。这让毛泽东摆脱了早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更是让毛泽东有了吞吐日月的气魄。一代伟人的气象就此成型。在后来毛泽东的诗词中,那种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是由此而来。面对中国纷乱的时局,也就有了从容不迫的自信。
52、这你的本性,就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心”。本性自足的意思就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宇宙间的一切智慧,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皆藏在自己的内心中,其他万法诸相皆由心演变而来,你也可以理解为由心投影而成。
53、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诸如教培行业的大整顿,在过去课外培训K12被资本涌入,就是由于其刚需所产生的高利润,但这样的教培投资是否真得有利于社会进步,学生素质的提高,可能并不是。
54、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流云过外太空。夜静洪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55、“下学上达”,是管理本领的修炼。管理者要保证心的归处,不在具体与抽象上游离,不离日常生活本身。
56、《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57、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58、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59、(本文共计2079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60、刘伟见:你说的这些“国学修习”方式现在确实比较流行。但是,我认为,现在所谓的“中国式管理体系”存在三大误区:道理大而化之、实践功利变种、对象挂羊卖狗。
61、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62、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63、在这个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直在提速,在追求,在赶超,我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慢下来,可以细细品味继续追寻的方向,知道最终的目标,有时候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阳明心学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学问。
64、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65、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66、所以,管理者的心与管理之道要明辨主次,心为为管理之源。这是西方管理学尚未达到的高度。
67、浙江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三智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澄清阳明心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的主题演讲。他从“阳明心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良知’本体的公共性”、“‘无善无恶’与公平正义”三个方面对王阳明“实践哲学”做以解释,借以澄清阳明学研究中仍然可能存在的某些误解。
68、“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传习录》,陆澄录
69、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70、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71、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72、在静坐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模式达到“精一”的状态,这才是儒家包括心学静坐功夫的关键,但光这样还不行,你认为达到“精一”状态了,但如王阳明学生所讲“才遇事便不同”,遇到事就不行了。还需要在事上磨炼,就像一把刀,好工好料做成刀的形状来,还需要有磨刀石,事情,就是精神的磨刀石。静坐配上事上炼,内心的智慧、思维以及精神世界才会越来越强大。
73、首先,阳明心学不是一个横切面,而是一个有渊源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如同一条大江大河,从孔孟发源、顺流而下。王阳明出身于官宦家庭,生长在富庶的浙江余姚,突然谪贬贵州,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周围是语言不通的山民。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一大觉醒。
74、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种情况应该是我们经常会犯的两个错误,即冥行妄作好说空言和不着实躬行。其实这种情况还不是真知,所以才不能行。如果真知,就一定会躬行,如果真知,就一定是知行合一。
75、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76、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77、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8、融会贯通。说实话,之前对这个成语无感,或者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但阳明心学就融会贯通做了个恰当的释义——“沉静式体验”。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从知道到做到,然后沉浸式体验,到价值归宿与价值再出发,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干任何事情,只有沉浸进去,才会达到知行合一。
79、西方哲学中,和王阳明心学最相似的,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康德的哲学。在康德的哲学中,精神自由分两种。一种是消极的自由,一种是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就是人主动地破除感性法则,而获得真实自我的独立;积极的自由则更高一层,就是自我自定法则,这姑且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低端玩家玩标准配置,高端玩家玩自定义,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从康德的这个意义来讲,“存天理,去人欲”由于强调破除人欲,更接近于康德所说的消极的自由;而“致良知”则强调天理在人本心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克制,自我征服,致得了人内心的判断是非的最高准则——“良知”之后,就等于把是非法则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从而实现了道德自律而不是他律,实现了自定法则,实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与康德的“积极自由”,在这个层面上是息息相通的。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康德为什么对感性法则如此否定,对理性法则如此向往,因为感性法则实则阻碍人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头号天敌。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为什么对“良知”二字如此赞美,“良知”实则“天理”,实则康德所说的“理性法则”,实则一种无拘无束的内心世界。这种无拘无束的内心世界的境界,如同文章开头时指出,先验性地、潜在性地存在我们内心之中。从个人修养和个人境界的追求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要复位到本真地自我当中,把自己潜在的“良知”种子,栽培成一棵完整的树”。也许这个表述,才比稻盛和夫那个表述,更加准确地贴近阳明心学的本质,也更加明确地指明人作为万物之灵存在于天地之间,其终极意义和道德实践的方向定位究竟在哪里吧。也许当康德真正看见了头顶的星空的那一刻,王阳明去除了“心中贼”而致得了“良知”之后,他们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世上的广阔无边。
80、实修的时候不能求快,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通过收束身心—入世践行—再收束身心—再入世践行的路径螺旋提升。刚静坐的时候念头很多,物来则照,物去不留,不要压制,发现被念头牵走了之后要立马回来,这样持续坚持才有可能触摸到心体。2020年过完年后,我坚持站桩了一段时间,有一次明显感受到了黄庭处的涌动,之后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了生活中。有一次我开车拐弯时与一辆拉水果的三轮车发生了刮擦,开三轮车的小伙也不停车也不招呼径直往向开,我的火腾的就上来了,停下车后追上去找他理论,小伙当时也很冲,硬说是我的原因导致的。我当时气的用手掐住了小伙的脖子想要揍他一顿,他还犟嘴说有本身你就打,这时候我明显感觉到黄庭处有一股气在快速涌动,意识到后我迅速导正,避免了一次很有可能发生的冲突(打架是有成本的,事后想想也真没大有必要,开三轮车的师傅也够辛苦的,自己的车之前也刮擦过,一块修理就行了)。
81、且听齐老师继续教你突破“内卷”,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