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特拉克在他优美的《论孤独的生活》里面,详细论述了独处的问题。他的书似乎就是辛玛曼的那本着名的《论孤独》的摹本。尚福以一贯嘲讽的口吻谈论了导致不喜与人交往的这一间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说: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
2、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3、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这样写道。这是一本被当成鸡汤的哲学书,也是叔本华仅有的一本通俗易读的作品。
4、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最常见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寻求幸福”,也就是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5、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6、他把群居生活看成相互取暖的箭猪。寒冬中,箭猪有取暖的需求,却会面临同伴的刺伤。在亲近取暖和刺痛伤害之间,箭猪不得不调整之间的距离,已获得暂时的舒适与平衡。
7、投稿邮箱:2123412316@qq.com
8、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9、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10、叔本华说的,"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他毅然选择前者,因为他说过——"然而,伟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有时也会为此命运而深感痛惜,却又总是选择它,因为庸俗者比孤独者更为不幸。"
11、我真的相信,这句话很可能会种在某些同学的心里,并且足以影响其一生。
12、当他生命中的一个女人倾述:我本来可能很爱你,但是你破坏了……
13、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14、一帮朋友都安慰不了他,我安慰她直到词穷,不知该如何说什么才能让她抛开烦恼,只得半哄半骗地说,"你安静地睡一觉,明天一切都会好的。"
15、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也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何以见得呢?叔本华之后的尼采,有一次走在大街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获至宝,披星赶月地看完,并且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16、但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这种倾向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并不纯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们的需要,它只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此经验进行思考以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
17、《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18、同样,由于人们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当那些更加优秀的人们为了某些高贵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这样的结果:在那庞大的人群当中——他们就像覆盖一切、无孔不钻的细菌,随时准备着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总有那么一些人混进或者强行闯进这一团体。
19、他哀叹一生寻找真正的人类,却一个也找不到。在他眼里,充斥着卑鄙、平庸、坏心肠和吝啬。
20、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
21、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就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在这种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22、与别人交流,一度地陷入困难境地,完全沉浸于自己的遐想与思考中。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他,让他作出无数享誉海内外的交响乐。
23、他也可以将痛苦和执着真正的放下了,因为他找到了进入人群的真正意义。
24、关于这种与人交往的节制方式,我们在莫拉丹所写的喜剧《咖啡厅,或新喜剧》中找到那值得一读的戏剧描写,尤其在剧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对D.佩德罗的性格的描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25、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
26、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迅速,我们更愿意把此刻的时间投放在精神思想方面。因为如果我们的头脑仍然保持精力,那么,我们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逐步经过完善了的思想见解,以及我们所掌握的运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都使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比起以往更加容易和有趣。
27、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也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何以见得呢?叔本华之后的尼采,有一次走在大街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获至宝,披星赶月地看完,并且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28、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29、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30、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31、他大谈悲观主义,可是生活却异常积极,他被称赞为一个诙谐而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泰晤士报,了解时势变化。
32、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叔本华是在积极地悲观,积极地否定人生,积极地批判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肯定意志做准备,都是为了肯定人的意志。
33、当菲利普屡次用叔本华为自己思想辩护,欧文亚龙的小说代言人朱利斯追问:你自己的感受呢?
34、关于人生本质为“苦”的思路,二者不谋而合,但是,在如何解脱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佛陀有了不同的指向。
35、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
36、孤独时,梦想这个万分之一的概率事件可能就发生了,伟大成就也往往是这样产生的。
37、也许只是因为,哲学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部分令人向往和感动,而生活终究是私人的堕落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怪罪。
38、如果说康德的哲学和康德这个人一样“规律”,那么叔本华和他的哲学,是不一样的。
39、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40、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41、他认为,世界不过是神经系统过滤组合产生的幻象,我们只能通过身体了解这个现象世界。
42、"确实,当朋友陪伴时,忙于伤心,吐苦水,没有时间去思考;当一人时,一切都安静下来,我不断与内心对话,待到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一切也就过去了。"
43、《叔本华和他的弟子们》 郑浪 200画中站立者为叔本华,其余人物从左自右依次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音乐家瓦格纳、文学家托尔斯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国学大师王国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左边站立的女子为尼采的妹妹伊利莎白)
44、但说出这句话的叔本华,早年却不得不被迫从商,接受父亲的遗产。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学问。
45、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46、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47、他处在远离众人的高山,宁可忍受孤独和寒冷,去避免他人带给他的刺伤。
48、不知道我的陪伴,是否让闺蜜的心情变开心,是否让她的不幸变少。但回来后,我的孤单却依然如故。一个人独处时,它依旧无处不在。
49、结婚时,父亲三十八岁,母亲十七岁。父亲是精明理性的商人,性格是固执、严厉、压抑、不愿屈服、骄傲。而母亲是青春活力的少女,性格是浪漫、恩爱、富于想象力、活泼、轻浮。这样的结合无疑是不协调的。
50、叔本华一生,写了大量的随笔,这些随笔,也许是最好认识这个人的一道门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然洋洋大观,能看到叔本华思想的精华,可是关于这个人,却知之甚少,但是看其随笔,叔本华其人,就突然跃入眼帘,仿佛在和你谈话,谈写作,谈美,谈历史和文学,什么都谈,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说着自己的经验,绝对没有咄咄逼人,绝对没有居高临下,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51、朗读与经典|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52、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53、孤独的人,是否只能选择叔本华的思维方式,以哲学的理念恪守自我孤独?
54、黑格尔和费希特或许不会做什么,可是跟在他们后面的一群粉丝,就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行动了。
55、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56、因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但是,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呆在室内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57、甚至把这两人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一个积极乐观地谈论悲观,另一个却在阴暗悲观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扬,前者是叔本华,后者是尼采。
58、但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59、相反,我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
60、中国式悲哀: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61、他开始坦诚自己的心声:那种在孤独中枯萎的生命。
62、叔本华的世界震撼有力:他的思想跳跃在两面:欲望和理性、激情和救赎、阴郁和活跃。
63、 读心师 「www.duxinshi.cn」
64、“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65、他常常一个人伸着腿,躺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他常常一个人抬头望天,静坐在苹果树下,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万有引力问题;他常常一个人手握灯光,端坐在实验室里,目不转睛地观测一个光的反射原理。
66、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著作有《人生的智慧》、《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人生哲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67、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被无数人熟知的话,其实也是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态度。
68、正如叔本华说的,"那些完全、真正的来自灵魂的安宁和平静,是这大自然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莫大的恩赐,然而它只有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拥有。"
69、但当然,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码,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
70、遭遇自我的审问时,他含泪而愤怒地说:“(我是)怪物,掠食者,孤独的昆虫杀手,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人,没有一个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
71、孤独让我们沉淀下来,安静下去,给予你来自灵魂的安宁和平静。
72、由此可见,大书店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卖叔本华的著作,所以只能流落民间。
73、当一个人到了60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74、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75、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76、她对叔本华承认:“我没有假装强烈的爱情,他也没有这方面你的要求。”
77、“多多读书月”是拼多多于2021年4月发起的一项大型知识普惠行动,联合国内主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作家等,推出一系列专项活动,建立亿元级读书基金,对优质、经典图书进行源头直补,带来更多平价正版好书,也希望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消费者。
78、一个曾经积极入世经商的人,却开创了一种举世瞩目的悲观主义,“世界作为一种虚妄,而意志作为一种真实”,但如果你读过叔本华,你一定会发现,他的悲观主义是积极的。
79、在欧文亚隆看来,在心理咨询的氛围中,通过共同的痛苦,人们可以彼此连接,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80、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81、志趣高雅的人在世上难找到知音孤芳自赏,而庸俗不堪的人往往抱成一团嬉笑怒骂。孤独的含义大概就是在庸俗为主流的社会难觅知音,无人赏识的意思。
82、 “阅读是我们人生中为数不多完全可以由自己把控的几件事之也将是真正决定你未来是谁的关键因素。你想开启一个怎样的人生,决定权在你即将打开的那些书中。” 这是“为你读书”携“众声创作者计划”作家、历史学者张明扬走进贵州黔东南时给剑河县第二中学的学生们留下寄语。
83、孤独让整个人安静下来,思维在四维空间里不断放飞,超脱现实,激发梦想。
84、今天有不少书,冠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处世哲学”,被很多人当做“鸡汤”来读,这不得不说,带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85、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86、最近几年,叔本华的书,被当做一些人生积极励志的书,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87、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所以,一旦对人或是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88、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89、有时闺蜜述说的不幸,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有时卖家的奸猾刁蛮,让人血脉贲张,气愤难平;有时人群中的某个咸猪手,令我作呕,火冒三丈;甚至有时陌生人的无礼藐视,也会让人大动肝火。
90、《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91、每个人都是一面面向天堂,一面奔向地狱,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丢掉自己身上向下的部分而仅仅追求向上的部分。
92、但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他们已经可以独处比较长的时间了;并且,年纪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最后,到达古稀之年的老者,对生活中的快感娱乐要么不再需要,要么已经完全淡漠,同辈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对于这种老者来说,独处正好适合他们的需要。
93、亚隆认为,缺乏爱的童年对叔本华的未来有重要影响。他无法获得爱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任感,对外界的人物和生命也缺乏基本信任感。他会对别人充满疏离和敌意,困在自己的孤单的世界里。
94、佛陀的终极指向是《心经》中的关键词——“五蕴皆空”,并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凡人要想真正悟道,难于上青天。而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于尘世间的幸福如何获取,并且给出了普通人颇为可行的方法。
95、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
96、行文至此,读者或许纳闷我为什么突然写这样一篇文章。起源于拼多多发起的一项大型正版图书补贴计划——第三季“多多读书月”。4月20日起,在拼多多搜索“多多读书月”,即可进入活动界面,抢购平价正版好书。
97、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98、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99、唯一的办法,就是完全避开欲望世界。人们需要了解幻象世界的虚无本质,然后学会拒绝意志的欲望表达,把目标放在纯洁的理想世界。
100、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
101、还有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也是在孤独中成就了伟大。
102、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身外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保留了三分法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