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以,生命因意志而起,与意志如影随形。如果意志存在,生命、世界也就存在。所以生命就是确保生命意志,只要我们满怀生命意志,就不必对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惧,即使面对死亡时也应镇定。诚然,我们看到个体的生生灭灭,但个体只是现象,它只在充足理由原则和个体化原理分不开的知识上才存在。当然,对这种知识来说,个体由此获得生命而把生命当作一种赐予,但实际上个体来自无,因此死亡让这种赐予丧失了,最终化归于虚无。但是我们希望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生命,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生命的理念来看生命,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将发现,意志、一切现象中的物自体、知觉这些现象的认知主体根本不受生死的影响。
2、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我们在死亡中所恐惧的根本不是痛苦,痛苦是死亡以前的事,我们时常借死亡来逃避痛苦,正如有时候在相反情形下,虽明知死亡即将来临却只为暂时逃避死亡而忍受极大痛苦一样。我们把痛苦和死亡区别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灾祸。我们在死亡中所恐惧的是个人的终结,同时,由于个人是生命意志的特殊客观化,个人的整个本性都与死亡搏斗。
4、对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的,生命的现象是确定的,同样,“现在”也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不必探讨出生之前的过去,也不必探讨死亡之后的未来;我们要认识“现在”,要认识这个表现意志的形式。(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5、但是就意志已变为表象来说,一切客体皆是意志,而主体又是客体的对应物;可是真实的客体既然只在现在中才有,过去和未来只含有概念和幻象,所以现在意志现象的基本形式和意志现象分不开。唯有“现在”是久居不动的。在经验的体会中比一切存在物都缥缈虚空的现在,一旦不能放在直观经验的视角中来审视,非要借助什么形而上学的眼光,现在就不再流动而是变成僵硬停滞的时间坟墓。
6、因此,主体是世界的支持者,是一切现象、一切对象的条件。在整个经验过程中,都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只能借助主体方能存在。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是主体,不过,只有在从事认识活动的时候,他才真的是主体;如果成为知识的对象,就不是主体了。
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于1818年出版,结果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于是,叔本华就去柏林演讲,希望能争取公众的支持,还刻意把演讲时间安排得和黑格尔的演讲时间相冲突,结果却输得很惨。他认为黑格尔只不过是个“碌碌无为、愚蠢、可恶、令人反感而且无知的江湖骗子”。结果,他的演讲厅里空无一人,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尝试过。不过,他坚信自己的作品具有内在价值——认为它能够切实地解决所有哲学问题。这部著作的第二版内容得到了扩充。一直到叔本华晚年的时候,这本书和其他作品才得以为他赢得名望,让他如愿以偿。
8、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哥丁根大学,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生理学、法律学、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所造诣,显露出其卓越的才华。
9、本书附录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非常精彩,之前有专文介绍。
10、与浪漫派诗哲的见解相似,审美直观是直接指向终极的实在,指向绝对的本源的。在叔本华,这一绝对的本源当然只能是意志,而不是浪漫派所讲的具有实体意义的上帝。但更关紧要的是,审美直观直接指向作为终极实在的意志,不是去认识它,不是把它作为涉及实在的真理之源来理解,而是像神学中的信仰和启示那样,达到一种彻悟,进而摆脱意志的束缚,使自己成为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认识主体。这就是叔本华的本体论的诗化。意志本体被抛出于时间之外,被抛出于一切实在的关系之外,主体澄化了内在盲目的冲动,沉浸于超越了主客体对立的无我之境,这就是诗,就是本体的浪漫化,就是本体的诗的显现。
11、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在常人看来相悖更让他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根据叔本华
12、不过,在本卷中,我们只打算考虑我们当作出发点的那一面,也就是可以认知的一面,表象世界的那一面。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把一切显现出来的对象,甚至我们的身体,也只当作表象。这样,我们就暂时把意志放到一边了,因为意志形成世界的另一面。
13、叔本华认为,天才是有天生的禀赋的,这使得天才能够越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且叔本华还认为艺术家也有天才的“世界眼”,能够脱离一切关系认识到事物的理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叔本华是把天才和艺术家这两个身份等同了起来,可以说,艺术家(也就是天才)天赋异禀,能够直接认识到作为世界本质的自在之物,也就是理念;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品,艺术家通过艺术品传递自己对理念的认识和感受,也就是天才通过艺术品将他所把握到的理念传达与人。
14、叔本华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意志的盲目冲动,看似在追求幸福,实际上与幸福越来越远。
15、人类没有全然丧失一切。叔本华指出,意志如果得不到顺从或完全满足,就很可能通过审美静观降低内心的渴望。人们看到一盘水果后的反应与观赏一盘水果的静物写生内心的感受存在明显区别,虽然算不上超然存在。看到一盘水果后,人们内心的意志很可能会被调动起来,想吃水果。但是,他们观赏水果的静物画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而是很容易对柏拉图提出的形式进行反思,类似无利害、无意志的静观。
16、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着”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掌握这一事实,乃是迈向哲学智慧的第一步。
17、这些不常见的概念,如果用一般方式来表示就很难了解;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即将提出的对现象的解释尤其是关于行动方面的解释来理解这些概念,这些对现象的解释一方面表现意志各个阶段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表现各个阶段的否定。因为两者都是从知识来的,不过不是从以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来的而是从活的知识来的,这种活的知识只是以行动和行为表示的,也是不受独断见解影响的。
18、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9、人们对外界世界的感觉经验并非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至少不是他们认识部分世界的唯一渠道。叔本华指出,“人类可以借助内心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人类存在于从属于时空的外界中,同时也能够直接体验自身意志——这一体验与构成现象世界的一般心智活动并不相符。我之所以知道自己伸手去拿咖啡杯了,是因为我确确实实看到了,不过我早晚也会知道的,因为我有伸手拿咖啡杯的意愿。看到自己的手,我会认为它是现象世界的物体,但是我对它的其他认识并不取决于任何现象。叔本华认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意志与身体行为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身体是具体化的意志,即现象世界显现或表征的意志。
20、 叔本华所谓的天才跟大多数前人一样,指的是艺术天才,但是不同的是前人的艺术天才是由于天才在艺术领域创作出的不朽作品,而叔本华则将艺术看做是天才的任务。他认为,自然科学一方面作为事因学探秘意志客体化后的表象的各种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则作为形态学借助于概念来考察那些现象上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数学考察的对象则是时间和空间。总的说来,世界的现象界是一切科学或冠以科学之名的所有学术活动所考察的对象。那么,什么活动才能够考察理念,能够考察意志最直接最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呢?叔本华认为是艺术,只有艺术是对应于理念而存在的。艺术能够考察世界的本质,艺术品能够复制纯粹观审掌握到的永恒的理念,艺术所有的形式种类都是复制永恒理念的材料。而世界上只有天才能有这种掌握理念的纯粹认识能力,考察理念也就成为了天才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说,天才的任务就是通过纯粹直观的观审来认识并掌握理念,那么天才这—任务完成时的作品就是艺术。天才借助艺术这个载体表达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任务就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所以可以看出,叔本华的艺术观里,艺术既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它的任务既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也不需要揭露社会矛盾或展望美好未来;而只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唯一来源是理念,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作为艺术家的天才的主观认识。
21、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悲观论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生的智慧》、《爱与生的苦恼》等。
22、图/日本摄影师MikiTakahashi超现实作品
23、本文选自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刘大悲译,哈尔滨出版社2015年版。
24、同样的感情促使古代希腊罗马人装饰他们昂贵而雕刻精美的石棺,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样,这些石棺上雕刻着飨宴、舞蹈、结婚典仪、狩猎、狂歌热舞等;这样他们表现着生命的热情,不但借这种狂欢和运动把生命的热情摆在我们面前,而且还借肉体的逸乐来表现,甚至表现人羊神和山羊的性交。
25、来自世俗的快乐,剧场、游览、娱乐并不能使愚人忘掉烦恼。
26、叔本华对艺术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欣赏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音符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就如同生命在意志支配下的运动,音乐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可以让人忘却那个表象世界的痛苦。
27、书籍介绍:“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28、叔本华从表象出发探究世界的本质,他认为,世界不只是作为表象在我们(即认识主体)边经过,它还激起我们心中的某种“兴趣”,这一兴趣足以吸引我们的全部本质。哲学传统惯于将人的本质纳入思考和认识中,于是普遍认为对于世界的兴趣是来源于认识的,叔本华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个兴趣并非出自认识,而是先于认识的,它就是意志。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篇,叔本华提出了第二个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也是他整个哲学部分的核心。叔本华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那么从根据律可以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现象界,而本体界,他认为“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面,而仅是这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那是它最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核,那是‘自在之物’,并按它最直接的一种客体化而称之为意志。”可见,意志和表象是世界的不同两面,共同构成世界,二者也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只是反映意志的镜子,哪儿有意志,哪儿就有世界。
29、相反,永远作为认识者,而不成为被认知者的主体,不属于这些形式,主体反倒是这些形式的先决条件。因此,主体既无杂多,也不统一。我们从来不认识主体,然而,只要知识还能成立,主体就永远是认识者。
30、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被常人所认为的自私。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
3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zGnC0lQFqIUxDtbNC4m7Q提取码:wk7d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2、叔本华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是同时代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注意力与古典大师们截然不同。他关心的不是思辨唯心主义那一套东西,而是生命、生存、人生。像克尔凯戈尔所想的那样,就生命来说重要的不在于遭遇过多少奇特的经历,遭遇过多少悲苦的磨难,而在于要发掘生命的内在深度。有了这一深度,最平凡的事也能变得富有意义。叔本华正是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去思考哲学问题的。但他与克尔凯戈尔不一样的是,后者走向了诗意的神学,他却走向了诗意的悲观主义。
33、叔本华坚决规避唯我论,否认只存在一个心智,其他一切都只是表象,认为整个世界都反映了意志。人们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是意志,就会明白同样的意志不仅存在于类似于人类与动物内心世界的现象中,而且他们通过不断反思也能够发现植物的内在生长力量,即形成晶体、使磁铁转动的力量……他们会认识到所有这些意志只是在不同现象中有不同表现,但是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34、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科学的一切证明必须还原到一个直观的,也就是不能再证明的事物,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并且确信最近的途径也就是最可靠的途径,因为一有概念介于其间,就难免不为迷误所乘。
35、过去是什么呢?现在又是什么呢?反映生命的意志和摆脱意志的知识,通过知识在生命的镜子里清晰地看到意志。凡没有认识这一点的人,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人,一定要在上述关于过去许多世代人类的命运问题之外提出下述问题:为何这位提问者能得此大幸,认识这种宝贵的、匆匆即逝的和唯一实在的现在?
36、《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的中心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不仅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37、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38、作者介绍: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起初学习医学,后转向哲学。28岁时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未受到关注,直至1859年第三版时才产生巨大影响。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家,创立了唯意志论哲学。
39、我希望前面三卷已使读者明确了解表象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映、再现,在表象世界中,意志的自觉一步步趋向明显和完整,最高阶段是人类,不过,人类的本性只有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行动才能获得彻底的表现。理性可以使这些行动达到自觉的境地,让人类不断以抽象的方式综观全体。
40、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惊人的悲观主义著称。他的著作当然不适合在海边阅读。他的悲观主义究竟是哲学发现的结果,还是他的哲学思想受到悲观主义的影响,不得而知,或许二者都源自他郁郁寡欢的性情。他的母亲约翰娜称,儿子年幼时期就“经常思考人世间的不幸”。不过,他的冥思苦想造就了19世纪的一部哲学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稍后会介绍这本书。
41、当然这是一个不值一文的总结,因为这本著作的论述要精深的多,对认知论、生与死、时间与现在美学(前面有文介绍)、正义、道德、同情、自杀等题材也有深刻的论述。从书中的旁征博引来看,叔本华的阅读量也实在惊人。
42、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面,我看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地宏伟。你要我证明叔本华的正确,我只能简单地对你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勇敢而自由地正视人生,是因为我的双脚已找到了坚实的土地。——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有一天,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43、现在,当我们的感情陷入无助迷茫之时,我们的理性就参加进来,克服不利影响从而让我们达到更高层次,从这个较高层次来看,我们所想的不再是特殊的东西而是全体。所以在这个观点之下获得本书已达到而过去未曾超越的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知识也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怖,克服的程度则视个人思想力量比感情力量大到什么程度而定。
44、如果有人不满足于认同叔本华反对唯我论的理由,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一步考虑问题。如果说意志是肉体的实际内在本质,而肉体完美地存在于其他现象世界中,那么这部分世界的实际内在价值肯定也是意志。叔本华认为,现象世界就是意志表象,实体世界也不过是意志世界。人们内心的意志体验就是叔本华理解康德自在之物——人类经验之外世界的关键。
45、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以黑格尔为代表,都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探寻世界的规律,而叔本华则在思考,所有的理性也许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世界在支配。这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46、对生命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的,生命的形式是无穷的现在,尽管个体、理念的现象在时间中生生灭灭,像瞬息即逝的梦幻,从不长久。因此,纵使我们早已知道自杀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愚蠢行为,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探讨时,更会觉得自杀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47、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48、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49、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存在主义七大哲学家
50、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51、 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只从上述的这一方面,即仅仅是作为表象的一面来考察这世界。至于这一考察,虽无损于其为真理,究竟是片面的,从而也是由于某种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来的,它宣告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他带着这一矛盾去假定这世界只是他的表象,另一方面他又再也不能摆脱这一假定。不过这一考察的片面性就会从下一篇得到补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补充。这一真理,可不如我们这里所从出发的那一个,是那么直接明确的,而是只有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更艰难的抽象和“别异综同”的功夫才能达到的。它必然是很严肃的,对于每一个人纵不是可怕的,也必然是要加以郑重考虑的。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52、生死只属于意志的现象,因此也只属于生命;意志现象必定表现在生生灭灭的个体上,并成为时间形式中出现的无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东西本身根本不知道时间的存在,但必须以我们所说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使它的特性客观化。生死都属于生命,是两个彼此相互平衡的现象,或者说,生死是生命现象的两极。
53、我的目的只是显现两者并使两者成为清晰的理性知识的对象,不是规定这个或规定那个,这样不但显得笨拙也没有用;因为意志本身是绝对自由和完全自决的,也无任何法则可循。在我们继续前面所说的解释以前,先要解释并确切界定这种自由及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而且生命问题应该与意志及其对象有关。通过这些我们更容易了解现在所追求的知识的内在本质,更容易了解行动方法的道德意义的内在本质。
54、凡是在已经过去或尚待出现之际生生灭灭的东西都是借自现象的,使生灭有可能的形式都属于这种现象。“过去是什么?过去就是现在。将来是什么?将来就是过去。”人们说这些话,严肃而恭谨,不是当作比喻而是就事论事来理解的。生命是意志牢牢把握的,而“现在”又是生命牢牢把握的。
55、第生命的悲剧意识及由禁欲而来的永恒的解脱。
56、自然只表现下述伟大的真理:只有理念才是实在的,个体没有实在性,换句话说,只有理念才是意志的彻底客观的表现。现在既然人就是自然,就是达到最高意识阶段的自然,而自然又只是客观化的生命意志;凡是了解而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一旦想到自己和友人的死亡时,把目光转向自然的不朽生命就可以自我安慰,因为他自己就是自然。这就是具有男性生殖器象征的宇宙破坏者湿婆的意义,也是古代雕刻着光辉生命情景的精美石棺的意义。
57、关于想象力与幻想力的说辞,倒是让我想到王佐良老先生在论述英国文学史中的引用柯尔律治评《失乐园》的妙评。想象力背后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支撑,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力度十足;而幻想力更多是一种意识的流淌,好的幻想力如同梦境自然舒展,而低级的幻想力则是痴人呓语,但它们都缺乏一种力量。显然我是站在想象力这边的,这里面是《失乐园》、《白鲸》、《呼啸山庄》的世界。
58、 这个真理决不新颖。它已包含在笛卡儿所从出发的怀疑论观点中。不过贝克莱是断然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人;尽管他那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康德首先一个缺点就是对这一命题的忽略,这在本书附录中将有详尽的交代。与此相反,吠檀多哲学被认为是毗耶舍的作品,这里所谈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就已作为根本命题出现了,因此印度智者们很早就认识这一真理了。威廉·琼斯在他最近《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第四卷第164页)一文中为此作了证,他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教义不在于否认物质的存在,不在否认它的坚实性、不可入性、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意味着疯狂),而是在于纠正世俗对于物质的观念,在于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主张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术语。”这些话已充分地表出了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两者的共存。
59、这个真理决不新颖。它已包含在笛卡儿所从出发的怀疑论观点中。不过贝克莱是断然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人;尽管他那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康德首先一个缺点就是对这一命题的忽略,这在本书附录中将有详尽的交代。与此相反,吠檀多哲学被认为是毗耶舍的作品,这里所谈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就已作为根本命题出现了;旧此印度智者们很早就认识这一真理了。威廉·琼斯在他最近《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第四卷第64页)一文中为此作了证,他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教义不在于否认物质的存在,不在否认它的坚实性、不可入性、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意味着疯狂),而是在于纠正世俗对于物质的观念,在于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主张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术语。”这些话已充分地表出了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两者的共存。
60、叔本华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指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61、1814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接着他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这也是他的代表作。
62、通常认为,意志是高等生物才有的东西,但是叔本华认为,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比如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63、因为这样的论调,所以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
64、这当属叔本华的杰作。他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特质在于盲目意志。如果个人能够深入进行自我审视,不仅能发现自身的真正内在本质,而且能发现一切事物的精髓。
65、然而,这种逃避只是短暂的——人们不可能一直盯着画看。要想持久摆脱意志的控制,就需要像圣贤一样放弃生命。虽然比较罕见,但是人们有可能完全认清事物的真正本质。他们可以理解所有生命无用的本质以及其表象,即唯一统一宇宙意志的盲目渴望。禁欲行为、放弃所有满足感以及厌恶生活,是人们否认并削弱,甚至全盘消灭意志的唯一方式。叔本华认为,佛教徒的思想是正确的,或者说基本正确。终极状态根本不是充满纯粹的满足与永恒快乐的天堂,而是虚无的涅槃。在叔本华看来,最接近幸福的做法就是自我消亡。
66、这种普遍限制可以从下述事实中看出,一切客体对象的主要的普遍形式,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对客体对象没有认识,也可从主体的角度来发现并完全认识。用康德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伟大贡献。
67、简而言之,叔本华的“天才论”认为,天才即纯粹认识。
68、只有在当作现象时个人才是短暂的,但是在作为物自体时个体则是超时间的、无限的。但只有当作现象时,个人才和世界上其他的东西不同;如果作为物自体,就是出现于一切东西中的意志,死亡打破了把意识和其他意识分开的错觉:这就是不朽。长生不死只属于物自体,对现象来说,朽灭是必然的命运,无处可逃。
69、本书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大意志(这个很有唯心主义的味道),世间万物都同属一个意志,虽然人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但都是人类种族这个较高意志的一部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悟出一个道理,他人就是我,不过现在大了,反倒想不明白了),这个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认知而实际永远不可知的世界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受时间空间因果律的限制;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追求、满足、再奔赴下一个欲望的满足,如此永无止境;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特点,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烦恼和某个欲望满足后的空虚无聊;解脱之道是认识到世界及意志的本质,认清自我,放弃小我,加入大我。
70、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