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叔本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长他十几岁的黑格尔已经是名满天下了,所以叔本华觉得,只有击败最强者才能迅速成为强者(这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3、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叔本华和黑格尔)。
4、作者张艳玲|来自《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19-23
5、《辩证理性批判》出版几年后,抨击也随之而来。
6、他也谈人世间的名利,也并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谈论人生和名利的关系,名利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名利,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近,因为他不是在否定我们所肯定的东西,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东西。
7、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对待作为他们共同起源的康德哲学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一个强调理性的至上地位,把理性万能化,再次重申了“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论调,否定了康德的通过划界来限制理性的努力;一个贬低理性的作用,把理性工具化,转而强调人的本真的情感和意志,进一步限制了理性的能力和权利;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继承了康德的范畴学说,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继承了康德的直观学说;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同一的,继承了康德理性批判自身的方法,提出了符合行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一个认为主体不能把自身当成对象,主客都不能被实在化,继承了康德的现象从属于物自体、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的“意志”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或倾向;一个要求恢复传统的理性主义行而上学,一个认为直观的艺术优于思辨的哲学,要求把哲学艺术化。
8、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是19世纪最富创见与挑衅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在他力图解开“永困人心的存在之谜”的求索之路上,叔本华几乎对人类存在的各个维度都进行了探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论调阴郁、令人信服的世界观。而他这一世界观,无论是对当代文学和音乐,还是对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这个谜底叫做意志,这,也唯有这,才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10、他不仅在柏林大学讲台上要与黑格尔比个高低,而且在学术上也要与黑格尔决一雌雄。
11、叔本华对于他的万古长存说清晰有力的阐述是真实可靠的,尽管它也是精到明智的。他对当代政治并无兴趣。事实上,政治哲学本身在他思想中是阐述得最少的领域。然而,在强烈表达了他对那些倾心于影响现有政治事务的自诩的哲学家蔑视的同时,他也告诉自己的老教授,他并非那些正在被统治者从大学清除出去的颠覆分子或煽动民众者中的一员。在科策布被刺之后,诸如奥地利亲王克勒门斯·温策尔·洛特·梅特涅(ClemensWenzelLotherMetternich)利用这一暗杀事件将贵族对革命的恐惧转化成了对任何会威胁到现状的变革的反对。1814年8月6日至31日,包括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三世(FriedrichWilhelmⅢ)在内的德意志统治者在卡尔斯巴德碰头,签署了“卡尔斯巴德法令”(KarlsbadDecrees)这一系列旨在镇压变革的残酷政治措施。卡尔斯巴德法令将使任何一位对现存社会制度构成威胁的德意志大学员工被解雇成为可能。这些所谓的“煽动民众者”被从所有德意志大学中给清除了出去。法令还规定设立一个密切监视德意志邦联内部出版物的审查委员会以及一个位于美因茨的负责挖出任何潜在颠覆势力的委员会。
12、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与黑格尔走着不同的道路。
13、他对康德的批判首先体现在对康德的认识论的批判,叔本华认为康德认识论的最大错误之一是将直观与思维混淆起来,这也正是造成其理论自相矛盾的根源。他认为“单就直观本身看,他(康德)以为直观是没有悟性的,完全是感性的,所以完全是被动的;而只是由于思维(悟性的范畴)才得把握一个对象,这样他就把思维带入了直观。然后他却又说思维的对象是一个个别的,实在的客体,由此思维(又)损失了它那种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基本特征,所获得的已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以个别事物为客体。由此他又把直观带入了思维。”(598)这所指的是康德的感性直观与知性的范畴相互作用构建出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认为,按照这种理论,由经验对象所组成的外在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以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理性),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都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也是和经验中的观察不一致的。康德的这种理论虽含有人的悟性(知性)向自然立法的伟大思想,这本是要解决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但如上所说,它自身却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叔本华和黑格尔)。
14、《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5、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也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16、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早在19世纪2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处于顶峰状态、黑格尔本人的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叔本华就敢于藐视权威挺身而出公开向黑格尔哲学发起挑战。他在柏林大学的课堂上与黑格尔对垒,谴责黑格尔等哲学家是“诡辩家”,“他们用野蛮神秘的语言使时代的思想力量疲倦”,“使大家失掉哲学的信仰”,并大声疾呼应该取消他们的“哲学家资格”,“像古时一样,牟利的人都要赶出庙宇”。除此之外,叔本华更多的是在其著作中不断地对黑格尔进行激烈的攻击。他丑化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斥骂黑格尔是“最厚颜无耻的”、“臭名昭著的骗子”;还将他比作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丑鬼,称他是“精神上的咖利本”。其言词之尖刻为思想史上罕见。叔本华所以对黑格尔及其哲学采取如此仇恨的态度,根本缘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尖锐对立,他坚决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叔本华如何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
17、在最早将黑格尔介绍到法国的科耶夫的课上,巴塔耶也饱受黑格尔之苦。
18、叔本华谈生死,并非真正否定生死,并非进入虚无主义的殿堂,而是在肯定人生,要人们不要为死亡的恐惧所束缚,要肯定生命的意志。
19、事实上,虽然认识主要属于人的理性活动过程,但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现代认识活动中,非理性对认识动力上的激活、驱动作用,对认识对象选择上的参照作用,对认识活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真理追求上的善和美的价值引导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中,无论是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理性认识阶段,理性与意欲都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只是二者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不同。理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意欲具有非逻辑的跳跃性;理性以语言为思维工具,意欲借助形象或图像、具体的情境展开思维活动;理性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意欲是不自觉的无意识活动。理性以意欲为目的和动力,意欲以理性为基础和指导。
20、在道德观上,黑格尔主张,道德是理性的目的,是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应该”,人的欲求和冲动也不应该被压抑掉,而应该符合于理性。在他看来,作为生物的人的欲求和冲动并不是卑下的不合理的,而正好是符合理性发展的。虽然在道德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个人的主观的、特殊的目的和社会共同的客观的、普遍的目的的矛盾,但二者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21、当时叔本华和黑格尔同在大学任教,两人都是教授哲学课,但每次黑格尔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但同为教授的叔本华的课堂上,人数寥寥无几,据说还是各班派去的代表,为了给老师一点“面子”。直到最后,这几人也一个不剩。
22、作为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黑格尔不仅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成为了耀眼的哲学明星,在后来的一代代哲学家中,黑格尔仍旧一直是哲学讨论的焦点人物,颇多借鉴、批评、争议,甚至轶闻,都由他引发。
23、也许只是因为,哲学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部分令人向往和感动,而生活终究是私人的堕落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怪罪。
24、事实上,道德行为来自内心信念、良心、同情心、习惯、社会舆论、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道德养成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心理疏导的作用,认为理性的“灌输”只有和情感的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只有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道德教育功能于润物细无声之中;道德信念、原则只有被情感所接受,才能真正化他律为自律于自身的行为之中。
25、一点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不仅仅是四个二律背反,有多少概念发生,就是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
26、后来,就连这五个学生也没有了,这无疑是对叔本华的巨大打击。要知道,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这个编外讲师的资格,正是通过刚刚出版的得意之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甚至在书出版之后,坐着马车各处打听人们对此书的评价如何。
27、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不赞同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2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展开了诸多论述,这是他30岁之前就完成的作品,我想问一下,一个三十岁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作为表象这么悲观吗?
29、在19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叔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付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30、叔本华和黑格尔无论是不是从康德哲学出发,也无论是不是取消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二者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黑格尔强调,认识是理性的过程,理性能够认识理性自身。叔本华则认为,认识是非理性的意欲的活动,这种非理性意欲只有通过非理性的直观来把握。黑格尔用理性辩证地间接地达到的东西,叔本华则是用非理性的直观直接达到了。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了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只起干扰作用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更加关注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等意识形式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认识形式的作用,对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的本质、过程与规律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在认识论上,黑格尔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性认识对象是理性自身的思想,认为理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自身。黑格尔说:
32、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33、叔本华与黑格尔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