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建立政权之后,看到了秦的流弊,所以到了董仲舒那个时代,汉武帝的时代,就开始折衷实行“儒表法里”。一方面推行秦制,一方面还用经学化的儒学来做它的补充,完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两千多年来的历史。
2、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3、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我们都是作为礼乐文化的来源来学习的。但是事实上,《尚书》里除了告诉我们,崇礼尚德,民为邦本的这样一个德治的思想之外,它其实还包含了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刑法制度。
5、商业的势,亦如君王的势,要居高临下、俯仰天地;又要蜿蜒逶迤、润泽八方。(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6、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书享界(readsharecn)
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8、商鞅之后,将贫民、愚民之道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的人是韩非子。
9、主要观点: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10、主要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争(非攻)。重自然规律(天志)。
11、李悝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魏国边境上地的郡守,作为边境的一个小城,他们常年与秦国交战,按理说情况应该没有这么好,可是奇怪的是这里人人尚武,在敌国来犯的时候,可以说是人人皆兵。
12、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13、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14、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15、圣明的君主做事论功,一定要凭借聪明才智;确定奖赏和分配财物,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法规;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处,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所以君主的欲望不能错过时机,爱好不能违犯法制,尊贵贤人不能超过亲族辈分,赏赐俸禄不能超过官职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和官吏就不会滥用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收财物。
16、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17、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18、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19、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0、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21、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22、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23、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4、这离法家的专制主义理论已只有一步之遥了,而韩非在荀子的基础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荀子主张“人性有恶”,韩非认为“人性本恶”,荀子人性有恶韩非人性本恶,只差一字,却大有不同。
25、不足:夸多了法的作用,法治要讲究以人为本。
26、华民族的文化代代传承,留下了无数人类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和经典佳作,通过跟经典的亲密接触,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形式的时候,你才能知道经典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即使在当今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时代,通过与几千年前的经典对话也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和思考。
27、核心思想: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军事名言均出自兵家。
28、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29、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30、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31、 对于人性之恶的强制,荀子说:“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要树立君子的威望,用君主来强制你改,第二点要建立礼义,就是道德;第三要建立法度,就是法令。第四还要有惩罚。这就是荀子的四大法宝:君权;礼义;法度;刑罚。
32、黄老之学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一个新发展,它是借用黄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改造传统道家理论。黄老之学从道家思想汲取了宇宙论和顺势而为的方法论,以此为其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黄老”之名,要点不在“老”而在“黄”,其与老庄的主要不同是它的积极用世,探讨治国之道。
3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也进入到一个“注重人事”、“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在那里,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礼”思想、“法”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士”阶层出现,私学大兴。
34、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35、法家思想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赏善罚恶”,主张"人生而好利恶害”,简单说好利赚钱是本性。后法家思想逐渐演化为三大学派:法、术、势。后世韩非子集法家大成,学贯古今、才比先贤,于是,被毒死——这哥们儿真喜剧,不禁让人想起庄子的“无用之用”!
36、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37、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38、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39、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40、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41、他还有很多的具体的这个计谋献策,怎么去控制老百姓,怎么去控制臣下,怎么达到一个君主虚位、清静无为。他把黄老之学发挥到了一个极致。通过了像这个韩非这么一套极端的极右翼的这个法家的这个制度的实行之后,秦国的君主政权、君主专制的这套统治术,为建立了之后2000年的大一统开了先河。秦国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它形成了帝王的一个势,这个势造成了以后,它的历史的冲击力,后人很难改变。所以后代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了,同时儒家抵抗专制的这种力量也受到了削弱。
42、蒙文通:“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并在战国田齐时期和汉初文景时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43、靳大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文艺理论、思想史,从2005年起,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年轻人读传统经典,并积极参与和组织西部支教工作。率先倡导以戏剧呈现为方法的经典阅读活动。新近还推出了线上传统经典导读的音频课程。本期节目,靳大成作客《世纪大讲堂》,带领我们回到秦汉,追溯历史,详解法家思想的源流与变迁。
44、中晚期法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第也是像齐国一样什伍编户,同时他做了一个最重大的,就是男子成年以后立刻分家,单独立户,向国家纳税,国家分给你土地,否则就要加倍征税。经典意义上的单户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时候落实了。这便是所谓的开阡陌,增加土地。
4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46、韩非强调法术势的重要性——法著之于竹帛,公之于世界,让臣、百姓、天下人都能看到的,是一个公开的东西。势是维护君主大权的威势。而术,用白话说就叫做阴谋诡计,就叫做政治手腕。于是他把这法家各派早期、中期的思想汇流了,著写了很多的文章。
47、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48、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49、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50、要了解李悝,那得先从法家思想说起,法家主张以法、术、势来治理国家,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指的是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权势。李悝创立法家以后,法家思想迅速在各国得到发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大批法家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同为法家,但是却又各有侧重,比如说商鞅偏重“法”,申不害偏重“术”,慎到偏重“势”,而且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法家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发展最为广泛的思想之一。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于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创立了著名的法家学说,为秦始皇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致于后世都以为法家创始人是韩非子,而实际上其真正的始祖应该是李悝!
51、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52、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53、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54、(译文)在社会处在混乱的时代,在国家衰亡时的大臣中,国家并非没有忠臣;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在君主名声显赫时的大臣中,并非都能尽忠。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人们尽忠并不偏重于君主;在国家处在混乱的时候,治国之道并不偏重在几个贤臣身上。然而国家得到治理或处在混乱之时却有相同的地方,即世上都有忠于国家的人。臣子想尽忠的,世代不绝,但君主在上位却没有得到安宁,是没有遇到比干、伍子胥这样的忠臣吗?他们忠于国家,却使君主毁败在社会的黑暗之中,最后使夏桀、夫差身败名裂而死。由此看来,臣子尽忠并不能挽救乱世,而恰巧加重了君主的罪过,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父亲虽然有个孝顺的好儿子,却有虞舜放逐了父亲瞽叟;夏桀有忠诚的臣子,却使自己的罪过闻名天下。那么,这说明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产生在圣君的下面。
55、李悝是法家的创始人,他是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
56、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57、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首先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道家核心理念。
58、法家的术,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的手段以及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即所谓刑名之术、察奸之术等。
59、同时他在推行法律的时候,规定得极其严格。老百姓只能种田,同时什伍编户互相之间是要连坐的,成功挫杀了私斗、械斗的风气。
60、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6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62、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63、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64、《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制定了《法经》。
65、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66、听到李悝这个名字你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有一个人你们肯定听说过,那就是商鞅变法的商鞅,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受到李悝的影响,李悝是秦晋时期法家的创始人,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的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战国的许多以及后来变法的祖师爷。
67、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68、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在法家思想家里,国家的“理想民”应该是这样的:失计(只知道为官府去死)、朴陋(见识短浅,服从权力)、寡能(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本事)、愚戆(没有智慧、逆来顺受)、怯慑(不敢反抗,只懂尊上)、谄馋(给官府充当耳目)。这种“理想的国民”,只知道为君王和朝廷奉献,很少指望朝廷的恩赐,被统治阶级打痛了也不会出声叫唤。
69、有学者认为,黄老之学可能是这样一个发展历程:首先由老子的弟子文子初步发展,然后传给越国的范蠡,然后再发展为《黄帝四经》。
70、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