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其意思是说,在一候时,公鹿因感到自然界中的阳气始衰而会出现鹿角脱落的现象;在二候(五天之后)时,雄性的蝉因受到了阴气的滋润将会鼓翼而鸣;在三候(又过了五天之后)时,中草药半夏值此阴阳半开半阖之际将会开始生长。
2、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味着当天有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是好天气。
3、意为夏至是种糜子的时节,芒种是种谷子的时候。
4、 大雾不过当日是好天。过去没有科学仪器观测天气,全凭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经验总结,可靠性不大。
5、带领孩子们在操场选择一块有光照的小区域,将柿子放在竹筛里摆好,每个柿子之间留有空隙。然后用纱网将柿子罩住,防止蚊虫叮咬。
6、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 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农谚带解释)。
7、 摘帽秋,戴帽秋。过去,如果立秋的时间是白天,就叫戴帽秋,原因是早晨了,早晨就意味着是白天了,人起来了,起来了就要戴帽子,而引申到当年的收成,尤其像大高粱这样的庄稼,籽粒要秕,秕的籽粒上要带着一层壳,就像人戴的帽子;相对而言,如果夜间立秋,人睡觉就要摘掉帽子,这就是摘帽秋了。摘帽秋的粮食没壳,籽粒饱满。人们往往用摘帽秋戴帽秋来预测当年的收成。
8、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
9、在河北地区流传着农谚“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其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这天如果下雨了,哪怕是下了很小的雨,但是到了大暑节气的时候,雨水会比较多,而且还很大,需要注意防洪防涝。进入小暑节气以后,在我国江淮流域一带的梅雨天气也基本快要结束了,但是在我国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因为受到了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就要明显增多了,并且还比较集中,因此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而古人就发现了,在小暑节气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后面的雨水就很充足,这也是在提醒农民朋友要注意在大暑节气的时候防洪防涝。
10、 老云接驾,日头笑。指傍晚的乌云,接日头的大驾,当日头,将要坠落时,其光在云的夹缝,似笑。这是有雨的征兆。
11、使用国际音标标注,但考虑到有些读者对国际音标不太熟悉,同时使用汉语拼音注出近似的读音,并将这些注音集中编排。
12、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
13、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14、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大家应该也能很好的理解,也就是说在立秋时节下雨意味着大丰收,要是立秋时节没有下雨粮食就没有很好的产量。因为大家都认为立秋时节是粮食作物生长旺季,也是进入重要的成熟期,如果下一场秋雨,就意味着风调雨顺,雨水滋润,非常利于农作物生长,籽粒饱满,保证五谷丰登,粮食大丰收。所以在民间,立秋时节有雨,对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降雨有利于农作物成熟丰收。相反,如果立秋节气干旱少雨,容易引起干旱天气,影响农作物茁壮成长,不利于庄稼作物丰收。
15、幼儿穿衣攻略,三暖二凉剥洋葱,远离秋冬感冒(转给家长)
16、例如、南宋嘉定年间,安徽江苏一带,大旱伴随酷暑。“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一钱,渴死者甚众。”;公元前1601年,华北地区遭遇连年大旱,伊、洛水干,农田绝收,饿殍遍野,天下动乱四起;清朝乾隆8年,堪称史上最热的夏天,“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1942-1943年春,河南发生特大旱灾加蝗灾,农作物大部分绝收,导致河南1000万人口中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
17、意为夏至以后天气才开始热起来,到冬至天才开始冷起来。
18、寡妇,是指死了丈夫的女人。我们都知道寡妇的日子是很困难的,她们既要自己打理田地,又要自己单独赡养公婆、照顾孩子。因此,寡妇家庭是经历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然而,往往天不随人愿,一旦到了夏至时节出现了天旱现象,就意味着夏秋庄稼会减产或绝收,而夏秋庄稼一旦减产或绝收,寡妇家的日子就很难再过下去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当夏至时节出现天气干旱的时候,媒婆就会上门为寡妇提亲,而此时给寡妇提亲,寡妇改嫁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农村便有了“夏至不下雨,寡妇把身许”这么一句农谚。
19、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里,带着孩子们快快抓住秋天的小尾巴吧!
20、销声匿迹(xiāo、nì):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