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孟子的故事简短)。
2、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3、我们若想让孩子爱学习,我们自己先爱学习,我们若想让孩子不吃零食,不看电视,我们自己先做到。
4、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孟子的故事简短)。
5、来听听周公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夜以继日思国策,呕心沥血辅助天子理政的故事吧。
6、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7、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8、孟子借这则文王建灵台的历史故事,向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为君的重点——应该与民同乐。
9、“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10、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11、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12、《淮南子·览冥训》中又有"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这样一句,意思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13、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4、孟母告诉孟子读书求学不是一二天的事,要持之以恒,就像我织布从一针一针开始,再一寸一寸织成一匹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15、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16、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17、孟子少时不肯用功读书,孟母乃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遂成为天下名儒。
18、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19、西汉已经确立五个“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态,但有意味的是,这五个故事从来没有在某种特别有影响的历史文献当中(甚至包括《三迁志》)集体出过场。唯一把它们全部讲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陈士元写的《孟子杂记》。《孟子杂记》卷一“孟母”条以及紧接的“孟妻”条,算是把这五个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块。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觉得:“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依靠文字记载,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从文字记载的角度考察“孟母教子”故事,只是做学问的方式。“孟母教子”真实的内涵在于言传身教,真正的精神在于不言之教。
20、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21、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22、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23、第二次搬家,观察到孩子学习屠宰猪羊,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认知的转变。
24、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25、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6、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27、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28、寓言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喻,说明道理,作为喻体的故事则可以独立成篇。寓言寓道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是一种善意的规劝。寓言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说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29、后来,发生了什么情况,让画了眼睛的两条龙腾空而起,驾着云飞上了天空,消失在了云朵里?
30、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31、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2、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甚至觉得与乡下人相处,就好比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坐在泥沼、炭灰上一样。“涂”是泥巴。“炭”是灰,都是不洁之物。
33、孟母三迁、断杼教子、为子择师,为孟子宝宝做好早期教育与引导,确实不易。这一切对孟子的成长及其学业的精进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从小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为他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4、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35、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6、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