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2、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3、古时往往用大木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头立起石头。(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4、(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属望文生义。
5、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6、(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7、(解释)彼此间忧喜、祸福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8、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9、(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情。
10、(误用):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11、(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2、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13、(词语解释)不足:不值得;训:法则,教导,规范。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14、(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5、(示例):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图还差强人意。
16、“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关于这个成语,也有历史渊源。
17、鸡鸭牛马这些城里罕见的动物,在乡下可就不足为奇了。
18、(解释)一是尽心竭力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二是为了达到目的费尽心思。
19、“孝琪的行为虽然~,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
20、(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易读错字词正误对照307例(央视内部学习版)
23、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24、(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以揣测得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25、“莘莘学子”不是成语,而是组合语。“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莘莘学子”意思是“众多的学子”,在“莘莘学子”前加“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在后面加“们”,都属于误用。
26、(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27、他固然是毫不足取,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那主要应该怪我自己。
28、「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以使归于」,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意思。
29、(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30、解析|抽检100本学术期刊后,我发现了这些术语问题
31、(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32、(示例):为了让公司的业绩有质的变化,经理决定将旧制度彻底改弦更张。
33、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训,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34、(示例):感谢各位的鼎力相助,我们这间公司终于落成!
35、如今,媒体常常误解误用成语,造成了不良影响,其直接后果是混淆大众的判断。“阑珊”一词的错用,是一个典型。
36、不实事求是,凡事听上面的,这是不足为训的。
37、(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38、意思: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39、(示例):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真是不知所云。
40、(误用):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41、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2、(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43、(示例):这些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假药,就是为了赚黑心钱。
44、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如《曾国藩家书》:“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45、(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6、他已经挤垮了三家公司,但仍未罢手,还在进一步行动,真是巴蛇吞象,人心不足啊!
47、我们常常在写作或是说话时不小心用错成语,引错典故而闹笑话,很多都是常见的误解和误读。看看下面的20个文史常识和成语,你有误用过吗?
48、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训,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49、(解释)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50、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51、(示例):这篇文章意义不大,作者所提并非什么石破天惊之见。
52、(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53、“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
54、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55、(示例):他只要一着急,说话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话来。
56、我国的律师收费很低,全国加起来也不足挂齿。
57、(误用):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58、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59、(示例):他的成绩超过我们许多,我们真是望尘莫及了。
60、(示例):为人要正派,莫做瓜田李下,惹人怀疑之事。
61、(解释):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62、(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63、不值一提:(词语解释)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
64、(示例):为了让公司的业绩有质的变化,经理决定将旧制度彻底改弦更张。
65、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66、“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达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67、(误用):易理解相反,以为是看重搬迁之意。
68、(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69、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70、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71、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从这些解释来看:“阑珊”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72、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后来任用李林甫为宰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便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做宰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73、“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74、(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75、(误用)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
76、(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77、训 xùn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jiào )训。培训。 ◎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78、(示例):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