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人之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2、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nàn)一》,《韩非子》一书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课下大家用学习本课的方法读一读,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
4、预设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5、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6、小明刚才说花盆是她打破的,现在又说是小丽打破的,简直是自相矛盾。
7、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一题梳理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并理解水手的“笑”在故事发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船长出舱是观察到的情况,揣摩船长的思维过程,感悟船长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
8、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9、上课伊始,通过字理的方式,学习“矛”和“盾”。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为走进这个故事打下基础。
10、师追问:楚人说自己的“盾”不可陷,又说自己的“矛”无不陷,很显然这两种事物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当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他只能哑口无言,让自己陷入尴尬。所以这个寓言故事在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11、学习过《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们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了吗?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自相矛盾的例子,和你身边的人分享分享吧!
12、出处:《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13、弗:不 联系上下文
14、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15、师追问:理解的特别准确,不仅“以”“子”“何如”几个常用字的字的字意都说出来了,连“弗”字也解释的很准确,“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理解出来的吗。
16、从下列情境中选择一个,运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17、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18、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课《自相矛盾》
19、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20、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21、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