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的教师注意啦!26省已定,补发6个月工资
2、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吕不韦经商的经典名言)。
3、这一措施,显示出吕不韦不同于往昔君王的政治眼光:消灭东周国的实体,却又不绝其宗祀,这正符合儒家“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理想。百余年来,秦国以武力征伐东方各国,在东方国家中留下极其恶劣的印象,人们常斥之以“虎狼之国”、“仁义不施”、“凶残暴虐”。吕不韦此举既铲除了走向统一的一个政治障碍,又为自己树起崇奉“礼”、“义”。施行“兴灭”、“继绝”善举的形象。这种形象,对于赢得天下士人的好感,吸引他们投奔秦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吕不韦可谓是出手不凡。
4、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悼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
5、文天祥在反抗元军的战役被俘,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过零丁洋》等爱国诗篇,显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和宁死不降的决心。
6、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7、 列为世界级的“强盗”大富翁,从亚洲抢劫到欧洲,横行1300万平方公里,其家族累为世界巨富。
8、明代为甚么要设府、州、县学并增加了「生员」这一道关口呢?除了上一节所指出的地区平均分布的原因外,朝廷方面还有一层考虑,即对上述科举中两条入仕的途径作更有效的控制,以保证「乡试」和「贡举」的质量不致下降。「生员」必须参加不断的考试:首先是「岁考」(两年一次),优劣分六等;二等有赏,三等无升降,六等则黜革。其次,「岁考」之后,继取二等为「科举生员」,参加「科考」;「科考」也分六等,只有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三等即不得应「乡试」。因此「科考」只有极少数生员入选,绝大多数都置于三等。这是对于「乡试」的质量控制。至于每年「贡举」入太学为「监生」,至十六世纪初已成为一条很艰难的道路,因为不但名额极少,而且「廪膳生员」必须依年资依次「升贡」,所以韩邦奇(1479-1556)说:「岁贡虽二十补廪,五十方得贡出,六十以上方得选官,前程能有几何?」文征明(1470-1559)也说:「有食廪三十年不得升贡者。」可知从「廪膳生员」到「升贡」要等待三十年,是当时的常态。最后,还应该补说一句关于怎样取得「生员」资格的问题。这也要通过考试,即所谓「童试」。凡未入学为「生员」者,通称「童生」;「童试」也不是很容易过的,四五十岁仍然是「童生」的,在明、清笔记中时有所见。
9、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10、以上是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个大概轮廓;有了这个轮廓,我们才能进一步说明从「商」升为「士」的社会流动中,科举制度究竟发挥了甚么样的功能(由于清代大体上沿袭了明制,本节将不涉及两代制度上相异的细节,请读者谅察)。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不韦《吕氏春秋·纪·季春纪》#吕不韦语录#
12、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国悼太子死在魏国,运回国葬在芷阳。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13、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14、年轻的屈原,便以”博文强志,明于治礼,娴于辞令”得到楚王的器重,可是由于上官大夫薪尚的阻挠和离间,屈原逐渐被疏远,左迁为三闾大夫,但他的爱国豪情并没有因此减退。
15、其妻见来人模样像讨饭的,可开口说话的声音却像自己丈夫,十分生疑。见此。豫让离开后又吞吃木炭,把嗓子搞坏,让妻子也分辨不出他的声音。伪装成功后,豫让准备去暗杀赵襄子。
16、根据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美国人有持枪的权力,那么武侠世界里,普通人也有随便拿刀剑以个人的名义“行侠仗义”的权力。
17、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8、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
19、18岁,他找到生命中第一个爱的码头,并栖身在此。但不久后的一天,他再回家时,发现房子里的东西被搬迁一空,人也不见了踪影,爱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流失,码头从此成荒。他尝试过卖保险,失败了。他力争到一份轮胎推销业务,也失败了。他学着经营一条渡船,失败了。
20、 (人物简介)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经商致富具有很多经商理论,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堪称“中华自古商之祖”。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岁,世人称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将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后世的人们来此凭吊他,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经商经历及成就)弃政从商,名扬四海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范蠡离开楚国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d,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范蠡带着家人,泛舟五湖,飘然远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齐国海畔。为避免身份暴露,他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当地购买了一些土地,还亲自饲养贩卖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雇人开盐田,搞渔业捕捞,还兼营杂粮等生意。范蠡开始经营当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范蠡对收购来的山货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放置,每种货物还分有等次。根据各地商贾的需求,他先将各类上等货用牲口运往各个要货的地点进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购买食盐、葛麻布衣等各类日用杂货运回到镇上。这样,他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日用品缺乏的问题,自己也赚到了钱。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经常跟雇工及当地的百姓、镇上的商贾在一起高谈养畜经,阔论市场行情。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场赈济灾民。灾民听说有这么一个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赶来投奔他,不久,鸱夷子皮就名扬四海了。范蠡买卖公平,决不会倒卖腐烂变质的货物,不坑害消费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细水长流,他的名声能传遍四方。他就是以这样的行事风格,在齐地种养经商,勤勤恳恳,在与家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积累了高达数十万的财产。齐王听说范蠡搞经济很擅长,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是个贤能之人,便力邀范蠡进宫,请他进国都临淄做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欣然答应。在任相国期间,他大力发展经济,不仅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民富国强,而这时,范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再次远走他乡。他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还不如趁早放弃!”他把财产分散给知交和那些贫苦的老乡,携家捎带贵重财宝再一次抽身离去。到哪儿就在哪儿成名范蠡举家风餐露宿,辗转来到齐国西南接近宋、卫的陶邑安顿下来。初到陶邑,范蠡自觉逍遥自在,便给自己再次改姓更名为朱公。没过多久,不甘清闲的他又开始考虑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对他颇有怨言,说:“人人都想富贵,个个都想发财,你偏偏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还认为钱财无用,现在没钱了又重提这事,你以为钱财这么好赚啊?”他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在陶邑,他又一次重创家业。由于当时本钱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刚到齐地那样,平日里只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好在陶邑四通八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业灵感。没过多久,他又在陶邑发家致富了。他富了就爱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报,还喜欢帮助穷人一起致富。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那些贫困的同乡老友,为此他还表白说:“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钱财是身外之物,贪得无厌往往会适得其反。懂得用钱才能得到钱,这也是生财之道!”(经商之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具行如流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择人而任时。乐善好施,好行其德。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诚信经商,“不求暴利”。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注重质量,不图侥幸。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埋头苦干,劳动致富。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尽散其财,富好行德。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d”;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陶朱公商训十二则: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后世评价)功勋、财富,范蠡一个都不少,就连种田、经商也样样能成功。他出身贫寒,为越国称霸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留恋权位,在功成之时,名遂身退;他弃官从商,以治国之策治家,终于成为巨富而名闻天下;他又不贪恋钱财,在巨富之时,19年三致千金。这样的人不愧为“治国衣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称其为“富好行其德”。Top3儒商鼻祖——子贡: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
21、赵国又想杀异人的妻子和儿子政,以异人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22、特岗教师备考干货,名师在线免费辅导,可在线做题。
23、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24、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竟又以杂家的形象出现,说明他认识到单纯地用某一家一派的观点来治理国家,是有缺陷的;而秦国只用法家的主张进行统治,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提出兼采各家,尤其倡导融汇儒、法两家的政治策略,以有利于统治和管理。《吕氏春秋》其实是吕不韦的一个施政纲领。
25、《战国策-秦策》,译文:濮阳人吕不韦去赵国首都邯郸经商,看到秦国人质孝文王的庶子异人,回去以后就对父亲说:“耕田的利润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十倍。”“经营珠玉利润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一百倍。”吕不韦又问:“拥立国家的君主可以赢利多少呢?”他父亲回答说:“无法计算。”于是吕不韦就说:“现在我们每年辛苦耕种,仍然不能获得温饱或发财。但是假如能建立国家,拥立一个君主,就可以把利润传给子孙,我现在决心去做这件事。”
26、他试着开一家汽车加油站,也失败了。他在几乎清一色的尝试与失败中晃到了人生的中年,这个中年的生命苍白无力到甚至无法从前妻那儿见自己的女儿一面。为了这日思夜想的一面相见,这个落寞的中年男人想到了绑架,绑架自己的女儿,然而,就连这荒唐之举,在他不惜弯下男儿之躯在路边草丛中潜伏守候了十多个小时之后也宣告失败了。
27、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8、这里说的是文化「大一统」,与汉代的政治「大一统」互为表里。东汉以「孝廉」制与人口直接挂?,即着眼于此双重的「大一统」。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诏书云:
29、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着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30、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
31、书中的解读也不拘一格,非常客观,不仅仅会介绍到人物的高光时刻,也有他们成长中的不完美之处,人物性格更加真实饱满。
32、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33、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34、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中高考的重视,“大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靠前了!
35、从社会结构与功能方面看,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他们的仕宦前程已取得了制度的保障。这是现代学校的毕业生所望尘莫及的。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37、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38、相比一般人物传记,这套书的亮点实在太多了:
39、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0、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
41、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三年条)
42、吕不韦有一个绝美而善舞的姬妾,异人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
43、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44、吕不韦设法结交异人,与异人相处得非常亲密。一日,他对异人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只有华阳夫人能立太子,可惜她没有儿子。你们兄弟有20多人,你排在中间,又不得宠,还长期在赵国做人质。以后安国君继任王位,你是没有希望当太子的。”异人对这一点早就看得很清楚,沮丧地说:“这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随即表示愿意帮助异人回国继承王位。
45、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46、出资错觉:例如场景一:将自己全月工资以自己对原油价格涨跌的看法,showhand入市,输赢自负;场景二:拿着别人的钱进行投资,赢则分利,输则有限罚款,这两种场景对于操盘者对市场的看法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如在赌场买大小,连开3次小,分析师会认为下一盘开“大”的比例大,但如果让分析师自己下场,他未必会掏钱了;
47、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
48、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49、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50、◇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1、因此,吕不韦就主动去拜访赢异人,并对赢异人自称能够让其飞黄腾达的人。此时的赢异人生活的穷困潦倒,遇到一个能够自称让自己飞黄腾达的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按照吕不韦说的去做。
52、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中,从小学4年级开始直至高中阶段,名人传记都列入了孩子的必读书目中。
53、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了有权势的人,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
54、其间,秦国还灭了魏的附庸小国——卫(《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年,……拔卫。”而在其他一些记载中,卫已于数年前被魏消灭)。吕不韦将卫君角从濮阳迁至野王(今河南沁阳),让他在那里继续维持着有名无实的君位。这种处理方法,显然与对东周的处置方式有类似的地方,显示了一种“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而与秦国过去一味以杀戮为能事的做法有所不同。不过,在对待卫君的态度上,似乎也多少表露出吕不韦对他故国的一种复杂情感。
55、军事领域,有历史上响当当的军事奇才孙武、无冕之王凯撒、战国名将白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等。
56、除了捐纳为「监生」、「生员」之外,商人子弟以「童生」考入府、州、县「廪膳」、「增广」、「附学」等「生员」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因为他们一般都很重视子弟的教育。至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商人,政府还为他们特设「生员」名额,以保障其「乡试」的资格,如明万历(1573-1619)中盐商子弟的保障名额便附入扬州府学。湛若水(1466-1560)的扬州甘泉书院更是由大盐商捐钱所建,扬州和仪真的盐商子弟来从学者不少。这当然也是为科举考试作准备的。所以商人子弟走正规科举这条路的,在明、清时期已成一普遍风气。清代沈?(1798-1840)断言:「非父兄先营事业(按:即经商)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这一观察相当准确,有无数实例可证。明、清「进士」和「举人」名录中以来自「民」籍者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当时填报家世时根据户籍的分类,如军、民、匠、灶(即盐商)之类。事实上,户籍划分愈到后来便愈欠严格,因此所谓「民」之中必然包括了商人在内,不过从名录中看不出来而已。如果将明、清与宋代作一比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十六世纪以后科举制度中「士」的商人背景已大幅度地加重了。
57、不韦又问:“拥立国家的君主可以赢利多少呢?”他父亲回答说:“无法计算。”于是吕不韦就说:“现在我们每年辛苦耕种,仍然不能获得温饱或发财。但是假如能建立国家,拥立一个君主,就可以把利润传给子孙,我现在决心去做这件事。”
5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59、今年(2005)恰值中国废止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二十一世纪》决定推出一期纪念专号。早在一年之前,我已接受编者的稿约。但不料在预定撰写期间,别有他事相扰,不克从容着笔。本文是在忙乱中挤出时间写成的,草率谬误之处请编者与读者原谅。
60、开宗明义地说,我认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地连系了起来,形成一多面互动的整体。下面我将讨论科举内外的四个部分,以证成上述的观察。本文属通论性质,而非学报式的专题研究,虽参考了不少原始史料与现代专著,但一概不加注释,以便省览。
61、再看看咱们超给力的团价,18册仅99元还包邮,完全是捡到宝了,闭眼入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