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出与他有关的情节(四个即可)
2、(4)大闯野猪林___________
3、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4、武松要回清河县探望哥哥,路过景阳冈。在酒店里,“三碗不过冈”的烈酒,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足饭饱后,不听店小二的劝告,独自往景阳冈赶路。当时已是傍晚,武松酒力发作,见路旁一块大青石,正想躺下休息,一只大老虎向他扑来,武松一惊,忙翻身躲过。那老虎再扑过来时,被武松尽力按住,一顿乱打,老虎竟被活活地打死了。
5、《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6、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__________《。
7、经过: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却装成十分醉。武松用了打草惊蛇的法子,东倒西歪地先进了酒店——“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后来武松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踩住蒋门神,一顿重拳,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
8、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
9、《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10、经过: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让白胜用欲擒故纵法在酒中下蒙汗药,晁盖等七人扮作枣贩子在黄泥岗埋伏。
11、例如: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12、经过:鲁提辖听后,怒不可遏,便救济了金氏父女,第二天提着个哨棒到了镇关西家,先耍弄了他一番,之后大打出手。鲁提辖打了镇关西三拳,拳拳正中要害,三拳便使镇关西一命呜呼。
13、《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14、施耐庵, 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现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13岁进私塾念书,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在钱塘当官两年后因与当时的官场不合群,就回老家苏州了。七十一岁的时候把家族迁到兴化,最后在淮安去世了,去世时74岁。
15、温馨提示语文知识,学习指导,精美文章,名师讲座。语文高手(ID:ywgaoshou),欢迎关注。
16、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
17、梁山好汉劫江州法场,救出宋江后,他因思念母亲而下山回乡。后来梁山军马攻打高唐州时为高廉妖法所败,只得再请公孙胜出山相助。公孙胜大破高廉的妖法,从此留在了梁山。宋江派史进攻打芒砀山,史进首战不利,公孙胜赶到,摆下八阵图,破了樊瑞的妖法,收服樊瑞。公孙胜也是梁山泊掌管机密的人,随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征伐辽国,旋即讨伐田虎。田虎的军师乔道清以妖法打败梁山好汉,公孙胜道高一尺,破了他的妖法,把他收服,梁山好汉才顺利地消灭田虎,公孙胜位居首功。公孙胜在消灭王庆后,即离开梁山人马,回到家乡。他看透世俗纷扰,名利浮华,功成身退,回蓟州潜心修道。
18、《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9、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0、 第一种:被自己人陷害——以卢俊义为代表。
21、九纹龙史进因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发,出于无奈,只得投奔外乡。后来碰到了一个下级军官鲁达,二人在酒楼谈天,得知酒楼卖唱父女受当地恶霸郑屠的欺凌,鲁达仗义赠银,发送父女回乡,并主动找上门去,三拳打死了郑屠。事后弃职逃亡,转去五台山出家,法名“智深”,
22、C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23、● 如果四大名著也有朋友圈,可能是这样…...
24、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4分)
25、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__________”。他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__________。
26、《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李鬼。
27、(1)“兄弟”是《水浒》中最令人动情的两个字,根据下列内容分别选择正确的一项。(3分)
28、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想占有林冲之妻,于是陆虞侯、富安等设计陷害林冲。先是诱使林冲买下一把宝刀,然后约林冲到太尉府比看,把林冲骗到军机要地白虎节堂,诬陷林冲手执利刃独闯节堂是要刺杀太尉,把林冲拿下,押送开封府。林冲因此中计被擒。
29、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花石纲)。
30、人物简介:公孙胜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泊主将之一百单八将第四。蓟州人士,是个云游四方的道士。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长着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背着松文古铜七星剑,脚穿麻鞋,道号“一清先生”。
31、文中A是( ),其绰号是( ),B是( )
32、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33、施耐庵重归故里,感到格处亲切。其弟彦才连忙请人将其旧宅修理一新。为谋生计,施耐庵就在北宝寺庙里坐馆,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编著《水浒》。为了使自己象耐心庵堂那样专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书斋的门上挂上“耐庵”两字的牌子,乡民不解其意,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以至后来《施氏家簿谱》写成后,族中有人提出,应将“耐庵"二字写人谱中,但因家谱已全部写好,于是就在“彦端”之侧添上“字耐庵”三字,当然,这是后话。施耐庵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写《水浒》更是一丝不苟。据说,写武松**这一回,写来写去都不满意。正在这时门前烈犬狂吠,他跑出一看,原来是一醉汉与恶狗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揶,上下跳跃,乘恶狗转身的当儿,飞步窜上前去,按住恶狗之头,举起右拳,猛击十几下,接着往地一摔,恶狗滚了几下,就躺着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喊“打得好”。回到屋内,他搬来长凳作“老虎”,仿照醉汉打狗架势,跳来跳去,细心揣摩醉汉打狗时心理,终于写出了“武松**"这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在这段时间,罗贯中一直在帮助施耐庵整理、誊写书稿,斟酌取舍。罗原是“有志图王者”。张土诚兵败使他壮志难酬,他借整理《水浒传》来表达他“替天行道”、革故鼎新”的思想。不久,《水浒传》辗转相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贩夫走卒爱不释手,就是达官贵人也争相传阅。最后竟传进了皇宫。朱元璋初登皇位,害怕人民反抗。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就把苏州人迁移到边远地方去,俗称“洪武赶散”。现在,居然有人写犯上倡乱之书,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连忙派人捉拿施耐庵,把他关进南京天牢。施耐庵在天牢里受尽了折磨,加之年老体弱,不久疾病缠身。其时,施耐庵的同窗好友刘基已官居显位了,他伺机向朱元璋进言施耐庵方才得以释放。施耐庵获释之后,心有余悸。白驹是张士诚的故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明政府一向管束严厉,对他这样犯上倡乱之人怎能轻易放过?同时淮安故友曾多次相邀,于是决定到淮安暂住,以养病体。到淮安后,经友人帮助在西城门里租房住下,经过这场变故,施耐庵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加之生活拮据,缺医少药,是年冬,风寒旧疾复发,无异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罗贯中,并嘱其将其中破损和遗失部分回忆整理,务必付梓印刷,以酬多年案牍之劳。嘱毕溘然长逝,时年七十有是年为明洪武庚戌(1370年)。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迁葬。待其孙子文昱时,经济已经宽裕,可是施耐庵写《水浒》朝庭早已定罪,如果明目张胆地搬运,恐怕祸及子孙。于是,就雇了一条草船,用水把草浇潮,把施耐庵尸体藏在草底,诈言是条沉船,沿途关卡官吏,见无油水可捞,都免查放行。经过九天九夜,才将施耐庵遗骨运回白驹,安葬在他生前选择的茔地——施家桥。
34、施耐庵被朱元璋关进狱中后,关于他出狱的原因有不同的传说。民间传说是他又写了一部《封神演义》,朱元璋看过后觉得这根本怪力乱神,胡言乱语,认为施只是一个浮夸荒诞的疯子,因此释放了他。
35、主要情节:智取生辰纲,双用连环计,赚金铃吊挂,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智取文安县,密筹打盖郡,计鸩邬梨
36、79混江龙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37、3紫髯伯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38、《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 山东呼保义一书 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宋江、卢俊义。
39、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40、总之,作者对宋江这个人物刻画,从忠、孝、仁、义、礼、智、信七方面入手,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衬托渲染。无论读者是褒是贬,宋江这个忠义之士却是被写活了。
41、选段中,林冲除了有情有义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4分)
42、《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谁 ?她们的绰号是什么? (扈三娘:一丈青;孙二娘:母夜叉; 顾大嫂:母大虫)
43、(2)误入白虎堂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