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2、1927年,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南京城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处在破裂的边缘。同样是这一年,南京劳山脚下,放弃了东南大学优厚工作的陶行知创立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南京晓庄师范,招收农民以践行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农民真正地学到“活的知识”而非“书呆子”式的刻板教育。在晓庄之后,以“改造社会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指导,陶行知还创立了重庆育才学校以及重庆社会大学,招收当时的战时难民儿童和寒门子弟入学,以实现自己年轻赴美求学时立下的“教育救国”的宏愿,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不得不提到的是,陶行知所做出的种种教育改变,与其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所受的影响息息相关,而这也是所有研究陶行知的人必定会追溯的一段历史。
3、对于乡村教育,陶行知曾这样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在这一点上,杜威与陶行知的认识是一样的。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曾经到访中国并做了多场演讲,其中他便提到了自己对于平民教育重要性的看法,他说:“共和国者,则必须实行平民之政治;欲实行平民之政治,非有平民主义之教育不可。”(川尻文彦,2009:147)平民教育就是一种寻求绝大部分人的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使得每个个体自立、自强、自我觉悟,又可以改变旧有的社会结构,创造一个社会上下流动的渠道,巩固当时中国脆弱的共和基础。可想而知,这样的思想对于之前仍然远在海外寻找救国良方的陶行知来说会是何等的重要,这样的思想也促使陶行知走到乡村之中,倾其一生为国家的未来储备积累人才资源。
4、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承担着成全和养育生命的责任,当我们明晓和认同“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明白不管是为了个人需要,还是为了职业需要,教师必然肩负着成为并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责任。
5、陶行知认为,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改变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教师应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教师对于科学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应感到有浓厚的兴趣。
6、对于朱永老师,许多人会问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以为,他身上所凸显的色彩,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新教育思想的影响力。其中有三大亮点,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学习和追寻。一是他所倡导的新教育,核心是适应了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际,成为现代中国教育思想一大流派,不仅受到全国许多中小学的追随,而且亲自参与新教育改革与实践,并推动这项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一切,体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创新精神。二是他和大多数成功学者一样,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源于他的丰富教育生活积淀。早在1978年,他还是江苏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时,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1982年毕业时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后便留校任教,35岁成为苏州大学年轻教授和教务处长,39岁成为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2009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也可以说,他是从草根走向高端,应源于他对教育的追求。三是他这一路走来,坚持阅读与思考,善于研究教育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任何教育家和思想家,之所以能够影响一个时代,关键在于根植于时代的现实和未来走向。朱永新推动的新教育实践,核心是他一直关注中国教育发展,关注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并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和中国社会现实,面对教育难点和问题,提出方向性的解决路径和方法,不断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实践。
7、阅读和科技对于人类而言,作用和价值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方式的思考。科技是人类为了超越自身极限而不断发起的挑战。阅读是人类为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不断作出的努力。简而言之,科技解放我们的肉体,阅读安放我们的灵魂。阅读,让我们的大脑处于想象之中,具有极大广泛性和无限可能性,我们可以与未曾谋面的大家交流,我们可以思索未曾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体验深邃奥妙的思想。阅读,让我们的思考、想象、探险、追究等等,成为“无限运动”,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冒险欲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新浪博客)。
8、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10、 第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11、蒙台梭利说,“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为此,新教育将教师成长作为新教育实验的起点,并明确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走向成功的成长之路。
12、墨子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种,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读书”不如“用书”,这些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探究体悟、内省反思、主动建构等非常重要。陶行知强调“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还强调“接知如接枝”,这意味着要读书要从经验出发,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陶行知非常认可燕子矶国民学校校长丁超,是因为“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教师在阅读时,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
13、陶行知先生说:“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那么何谓“活书”?这涉及到教师对书籍的选择。教师既要阅读作为“教师”而需的专业书籍,也要阅读作为“成人”的人生书籍,成为陶行知所期待的“活人”。
14、“思,然后教”,“带着理念去上课,比带着模式去上课更有底气和张力”。我们刚从业的教师往往从模仿、借鉴名师之法入手,这样做对很快进入教育者角色确实是有益的,殊不知教师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各不相同,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个性也不尽相同,若只是盲目地从表象上仿照,机械地“比葫芦画瓢”,而不去思考一招一式所蕴含的玄妙,思考如何来因招变通、借招创新,就必然只能成为名师影子下的“傀儡”,难以形成自我的风格与特色。再者,当下依然盛行“应试教育”,许多有悖教育常识的做法已习非成是,许多年轻教师一入门就受到濡染,很容易“随大流”,“跟着感觉走”,这样势必与教育本真愈来愈远。如此看来,做个会思考、有思想的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是做好教师的必备前提。
15、书中介绍了他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行,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他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以为然,他坚定而又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当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和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学校。教师应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16、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除它本身,没有其它的教育目的。
17、 以实际生活作中心的原则。陶行知提倡的社会实际生活主要有五种。即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陶行知认为,如果把上述五种生活加以细分,大约有三千种以上的生活力。因此,他说:“我们有三千种生活力要培养,即有三千种教学做指导书要编辑。这些生活力,有些是很小的小孩子便应当有,有些是很成熟的人才可以得;有些是学了就可以变换,有些是要继续不断的干;有些是一个人能做,有些非多人合作不可;有些是现代人共同所需,有些是各有所好,听人选择。专家依性质,学力把它们一一编起来,并编一些建在具体经验上面融合贯通的理论,便造成整个用书的系统,帮助着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
18、清澈湖qch,蓝九盛:回忆陶先生对我的教诲,新浪博客,2013年11月17日
19、墨子把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亲知”“闻知”“说知”等三种,阅读就是“闻知”的过程。书籍是思想的延伸,你可以通过别人的思想来延伸自己的思想触角和思维深度。
20、在新教育的路上,对于我来说,先是一个人的行动,后是一所学校的行动,再往后来,是一个区域的行动。2011年秋,当湖北随县正式成为全国第28个新教育实验区的时候,我离开了曾经工作了20多年的乡村教育,怀揣着新教育的梦想和种子到了省城武汉,担任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2012年7月,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成为又一所全国“新教育实验”挂牌学校。
21、孙铭勋(1907—1961):贵州平坝人。幼稚教育专家。晓庄学校毕业。1930年4月晓庄学校被封,一些革命学生被捕,孙铭勋也在其中。1934年在陶行知幼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个劳工幼儿园,曾被派往广西在雷沛鸿领导下从事幼儿教育。1936年12月去延安学习,1937年3月回上海。曾任生活教育社理事,《战时教育》编辑。曾随陶行知在重庆育才学校,担任社会组主任,1946年育才学校迁沪后任重庆育才学校校长。著《古庙活菩萨》、《幼稚教育》、《乡村幼稚教育经验谈》、《劳工幼儿园》等,与戴自俺合著《晓庄幼稚教育》等。有《孙铭勋教育文集》。1950年后曾任西南师范学校副教授。
22、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23、关于教育写作,很多老师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老师说:“写的没有用!”那是思想问题,意义是你赋予的!老师说:“没有时间写!”那是态度问题,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说:“不知写什么!”那是技巧问题,课题是想出来的!老师说:“真的不会写!”那是心理问题,能力是练出来的!教育写作,是一个“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从2013年开始教育写作,由写“千字文”(每篇文章1500字左右)到万字长文,由四处投稿到编辑约稿,由写随笔杂思到写学术论文再到课题研究和个人专著,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专业蜕变。
24、 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7)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是不要书,也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为“用”而编书,为“用”而读书。用他在《诗的学校》里的一首诗来表示,就是“用书如用刀,不快便须磨。呆磨不切莱,何以见婆婆”。怎样的书才是“用”的书?答案是很明确的,只有活的,真的、动的、做的书才是真正有用的书。因此,陶行知提出的生活课程论对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力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5、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的。旧中国,文盲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而在经费、师资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计划“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26、1917年陶行知(右数一排右一)和胡适(左数前排左二)等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合影
27、2006年,当朱永新老师的新浪博客开通后,许多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会进入他的空间,阅读他每天不断更新的博文。在他所有的博文中,最初最能感染和打动我们的是他写给全体新教育人的《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朱老师把所有的新教育人划归到“社会企业家”群体,他提到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首先一定是务实的人,其次是受良心驱使的人,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朱永新认为“社会企业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些伟大的高不可攀的人物,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非常普通的人,就像我们新教育人。”
28、 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基本原则。陶行知在他发表的教育论文中,曾多次提到编写教科书的要求和基本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29、阅读改变和造就人的个性,实现“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30、朱熹把读书法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条。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强调读书“观其大略”。苏轼采用“八面受敌”法读书。这些说明阅读需得法,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31、学校即社会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
32、科技是人类为了超越自身极限而不断发起的挑战。阅读是人类为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不断做出的努力。简而言之,科技解放我们的肉体,阅读安放我们的灵魂。阅读,让我们的大脑处于想象之中,具有极大广泛性和无限可能性,我们可以与未曾谋面的大家交流,我们可以思索未曾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体验深邃奥妙的思想。阅读,让我们的思考、想象、探险、追究等成为“无限运动”,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冒险欲望。
33、“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3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35、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我们既会振奋激动,又会哭泣伤悲;我们既会明晰人生方向,又会积累人生智慧;我们既会找到奋斗者足迹,又会坚定追随者脚步;我们既会发现自身弱点短处,也会强化自身优势长处。阅读伴随着反思、反省、诊断、重构、生长等等人生成长的过程,促进你不断地向“理想的我”逼近,成为“最好的我”。
36、“历史上的中国校友”系列意在展现多元角度下,那些于近代赴哥大留学的中国学生如何逐步成长为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巨擘,并引领社会进步与革新。我们希望,这一系列能够传递先辈之光,激发相关讨论,建立起当代学子与先辈精神交流的桥梁。
37、如果非要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超越杜威和王阳明,也是说的通啊!以我研修布点法多年的体验看,一个时代的有关教育思想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在以后的某个特定时候必将被更健全的观念、更精细的程序和更完满的理论体系所取代。
38、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39、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但深入60后,70后人群,也还通过入选语文读本而进入中小学生之中,可谓老少皆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不仅仅以精彩生动的打斗、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复杂纠缠的情节吸引人,更因为他有着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其实,在教育人看来,还可以发现暗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例如《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教授郭靖和丘处机教授杨康的出发点一开始就偏离轨道:为了一个赌约,为了成年人的面子。由于罔顾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的需求,丘处机就忽略了对杨康的人格教育,而江南七怪的教育手段就显得急功近利和粗暴简单。“闲书”不“闲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去多维解读金庸武侠小说。当你练就火眼金睛般的“教育的慧眼”,你在看《肖申克的救赎》《大秦帝国》等电影,以及观看足球世界杯比赛、TED演讲等电视节目时,你也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教育解读和教育联想。
40、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要在学校之外,创造出一种较为自然的组织来补救,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可久留。自学团、共学团、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工学团“才是文化之活细胞”。
41、“行,胜于言”,高谈阔论不如脚踏实地地探索与创新。毋庸讳言,当今语文教育界,振臂高呼的呐喊者甚多,身体力行的建设者却寥寥,而武先生既是呐喊者更是建设者,他主张“以人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框架,把各种能力具体划分为不同要素的书法、朗读、演讲、辩论、表演、阅读、写作等的‘专题’,最后再把语文教学的各种教学目标凝结为一如既往地抓紧、抓实‘练好字、练好口才、读好书、写好文章’的四件事”,并且把它作为课题十几年来坚持实践与研究,摸索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改进建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更注重了“行”,而武宏伟先生正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42、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43、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学前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六大解放”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44、 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45、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习总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46、钱理群曾说过:教育难,难就难再回到常识。常生龙老师精选了8本与教育常识有关的书籍,比如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因此我专门从网上购买了此书。看过后,我常常站在校园的操场上,看那群可爱的孩子,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了解他们吗?我做的教育真的可以帮助到他们做更好的自己吗?看过这一专辑后,我马上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我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书中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看到是“人”。而我常常忽视人的存在,揪住事情不放,导致对学生的无意伤害。教育最大的可怕之处是对常识的无知。
47、我们在理解儿童某一个事件时,要进入儿童全部生活,才能够解读出儿童到底经历了什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谨慎,回到教育常识,不要因为评判而忽视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
48、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49、笔者记得在实习时,曾经看到过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劳动、生活、学习有包办代替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或是家里的一些东西拆开来看看究竟,这时很多的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还会打他们一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探索和操作的机会,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取得进步,更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在反复操作和尝试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以便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破坏”行为,也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操作,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创造力发展。
50、自古以来,教师是作为“教书人”和“读书人”的双重身份而展示于世人面前,“读书”本应该是教师天然的职业要求和生活状态。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教书的教师不爱读书的问题日益突出,居然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担忧。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呼吁教师多阅读,主动阅读的呼声不断,这真是让人啧啧称奇。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策激励和活动推动,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们体会到阅读不仅仅是自身职业所需,也是自己生活所求,以“价值驱动”代替“任务驱动”。读书,要“肯读”,才能“啃读”,我们要从厘清阅读价值入手。阅读是什么?为什么要阅读?阅读就是捧着一本书读吗?这些关于阅读的根源性问题不清,阅读就会缺乏动力,就会迷失方向。
51、 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诚实无欺。要谦和有礼。要自觉纪律。要手脑并用。要整洁卫生。要正确敏捷。要力求进步。要负责做事。要自助助人。要勇于为公。要坚韧沉着。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52、“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3、教育写作,是一件“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界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54、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55、例如,我们在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时,吸收“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同时,也要防止滑向毫不干预和放弃作为的消极教育。
56、哪来的自由创新?所以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保证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问题。
57、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范文3《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58、 第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籍”。陶行知认为,“书籍也有死有活的。怎样是活的书籍?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按此标准,考察现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死的书籍”。因为现行编教科书的人,并不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不是日夜同儿童相处,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的人,也不是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的人。因此,编写出来的书大多是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的“死的书籍”。死的书籍只能培养死的学生,死的国民。因此,这种死的教科书必须废除,代之以“活的东西”、“活的环境”、“活的书籍”去教育学生。
59、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我们既会振奋激动,又会哭泣伤悲;我们既会明晰人生方向,又会积累人生智慧;我们既会找到奋斗者足迹,又会坚定追随者脚步;我们既会发现自身弱点短处,也会强化自身优势长处。
60、缺乏了阅读,精神就会空虚和苍白,情感就会孤独和冷漠,生命就会萎缩和平庸。
61、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62、陶行知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二者在本质上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学校和社会脱节,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局面。
6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至1917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
64、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65、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66、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想好”“想学”“想读”的朴素愿望,极少有自甘堕落和混一天算一天的教师,但由于缺乏自律和勤奋,有一部分教师渐渐地掩埋和消解了最初的那份美好愿望。
67、灵感如同火花会一闪即过,如若不及时记载,就消失湮灭。批注,就是保留灵感火花,内化阅读所感,创新认知体系。所以,及时批注,不是为了表明你“阅读过”,更重要的是你“思索过”和“对话过”。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时就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圈点,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深度阅读该书,也能感受到他从中的受益。
68、央视网.“先生—陶行知”.《人物》,2016年3月25日http://tv.cntv.cn/video/C10366/245cb5dc13d74e309f1dfc4a5a8251ae (访问日期:2016年11月30日)
69、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70、“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71、德育思想居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首位,是其教育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德育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具有实践性、进步性和人民性,对于当今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72、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和讲话,比如《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认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论,并在其基础上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国教育事业中,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3、随县的中小学是典型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当落后,但新教育让随县所有偏僻的农村学校不再偏僻,成立刚六年新随县的教育已经是湖北教育的一张名片。
74、当然,阅读学习不是汲取和模仿,而是改造和创新,作为教师要凝练和沉淀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正如陶行知当初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一样。
75、陶行知的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的主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后来由于他不断地和工农大众接触,特别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后,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教农民读书识字,而是主张“把一般无用的知识分子变成参加生产的集团之成员,更进一步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虽然他这一主张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是要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完成的,从而缓和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陶行知的这一主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76、常老师推荐的《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本书的文章中说:生活原本是很好玩儿的。可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孩子那种“玩”的心情,所以我也要像费曼那样,让自己对世界和自己始终保持热情,尽情的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像个孩童一样好奇,感知大自然带给我的美,真诚的表达自己。让世界也能够听到我的声音。
77、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劝导与强迫并行”。
78、 从1923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79、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教使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健康科学,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谐;生活让教育的内容才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方法得以创新。“社会即学校”就好比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到自然中去,让它们摆脱高墙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把所有的一切都伸展到自然中去,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东西。社会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学校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办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诟病。“教学做合一”的实质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要根据学来进行,学要根据做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和中心就是“做”。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良好的素质,是陶行知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