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2、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作为一名班主任,“双减”政策提醒我们,在小学校园更加短暂的时光,也可以因为教师的科学引导,能够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成长,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们能够懂得珍惜时间。
3、本次“双减”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着眼于未来国家转型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本追求是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思维的解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受陶行知“儿童解放”理念的启发,上海市行知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双减”的目标之是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重心从对知识周而复始的巩固转向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4、三是家庭社会共识“成才观”。成立区级家校社共育专委会,建好专家团队、指导团队、讲师团队三支队伍,打造校内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网络家长学校三级阵地,构建供给、平台、评价三大体系,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双减”政策解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成才观,引导社会形成科学用人观。
5、求真当然就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个包括刚才徐教授分享陶行知先生关于1922年新学制的22条政策建议里面所特别强调的科学。其实,这都是贯穿陶行知先生一生的。他到美国两所大学留学,他自己体会收获最大的,就是科学的方法。这是我本人也感同身受的。
6、(本文作者系上海市行知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校长)
7、第家长认为多写作业、多参加培训班对提高成绩十分有效。其实,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孩子不是机器,并非作业越多成绩越好。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项目)用全球几百万学生的测试数据告诉我们,15岁孩子的周作业量最好控制在2小时之内,作业太多学生成绩反而下降。PISA还表明,校外补课与学生成绩相关性并不大,而与学习主动性和师生关系相关。
8、如今的育才学校,依然延续着先生的荣光,学校不断深挖乡村教育资源,深耕乡村教育发展,不断突破创新,在这所学校,田间地头是课堂、陶行知纪念馆是课堂,育才学校旧址、水利电厂、农创园工厂都是课堂,这里的孩子们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天性得到尽情绽放。
9、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的“知行思想”,推行创造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与当下“双减”政策不谋而合。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校,我们不断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汲取灵感,丰富对“双减”内涵的理解。
10、其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落实“双减”的重要因素。就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解放学生的思维就是要让学生从重复学习、超量学习和过难学习中解脱出来,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
11、走进位于合川区嘉陵江畔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古香古色、林木葱葱。而门口“育才学校办学旧址”的石碑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惊天动地。这,正是80余年前陶行知先生创建的育才学校所在地。
12、在学校,处处可见劳动教育的实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孩子们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了农作物,掌握了24节气,更收获了强健的体魄。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13、倪闽景:家长的这种担心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三个认知误区。
14、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历经艰辛无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并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他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5、上面的调查也确实佐证了他们在课堂和课下的表现情况,虽然对于他们的表现,我时长表现出“情绪失控”,这时总会有很多暖心的孩子跑来安慰我:“袁老师,您别生气了,您也太辛苦了”,其实作为心理老师,我十分理解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失控”的表现。
16、首要就是破除唯分数论。现在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眼中只盯着学科成绩,考试成绩固然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标杆,但在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方面,如果只盯着成绩,这是不合适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回归本源,教育不就是为了一个人全面的成长发展吗?仅凭考试成绩就可以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吗?陶先生的理念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所强调的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但我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消磨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18、着力多层次、多角度宣传,进一步强化正面引导,汇聚家校社宣传合力。
19、“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20、试着将时间轴拉回到去年的秋天,上课铃响了,我在三尺讲台上准备着丰富有趣的PPT,准备开始上课,我从讲台看了一眼教室,发现还有一位同学没有回到教室,因为是班主任,我可以清晰地从空座中判断出迟到的孩子是谁——凯凯同学又一次迟到了,于是我让同学们先预习,顺便等一下这位迟到的同学。过了一会,凯凯同学慌慌张张的跑到教室门口,伸头往教室看了一眼,就大大咧咧的往座位上走过去,为了不缩短接下来上课的宝贵时间,我先和孩子们一起上完了那节课。
2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全部展开。大家可以进一步参考我和课题组刚刚完成的一本书,就是《教育改进学——迈向改进型组织的艺术》,已经交给教育科学出版社,期待明年春天能够出来,关注教育改进学的同仁们不妨去关注一下。
22、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却让我联想到两位历史名人:一位自然是王阳明,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来自于阳明心学。另一位则是陶渊明,不仅是因为两位是本家,都姓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乡村经历。只不过陶渊明先生是作为隐士,潜居乡村,而陶行知先生则是将现代教育理念在乡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蒋桂红(《“生活教育理论”观照下的记“疫”成长》)
24、第学生“手脑并用”是落实“双减”的有效方式。本次“双减”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负担,也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负担。虽然新课改推进了二十年,但中小学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西方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改革证实,“做中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最有效的方式。陶行知倡导“手脑并用”是西方“做中学”的本土化表达,将做、学和反思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改变了“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中学的被动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转识成智”。
25、在历史的天空中,上世纪40年代,育才学校便在寺内设有音乐、舞蹈、文学、绘画、自然、社会、戏剧等班组,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课程,艾青、贺绿汀、戴爱莲、章泯等知名人士都曾作为主要负责人在校任教。
26、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27、充分发挥合川区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作用,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多向联系;打造以家庭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的全员育人体系,全面建设“新课堂”,提质推动教育减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