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2、按当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和权利,若真有诸侯带领大军赶来都城发现被戏弄不就直接反了,还用戎狄来操刀?
3、 此时,申国的申侯作为原国丈,不光脸上挂不住,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也受到直接的损害(亲外孙子本来是当天子的啊,结果没啥毛病被废了,换你你也得急眼),内心极度怨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诸侯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烽火求救兵,诸侯慑于申侯、犬戎势力,未来救驾。如果在以前,周王室直接掌管的军事力量还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点什么烽火,此时这种点烽火的制度(也有说是击鼓的),本身就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诸侯有远有近,军力有大有小,又不互相统属,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谁能知道?
4、接下来太史公叙述了烽火戏诸侯幽王被杀的事,此事流传千载,也有前人质疑,俗人从各路诸侯的《世家》中看到:鲁说“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郑说“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齐说“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燕说“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管蔡说“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小诸侯陈说“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因东徙,益卑,诸侯畔之。秦始列为诸侯”。更小的诸侯曹说“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救驾有功的卫说“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较详细也是最大的利益一方的秦说“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国。”有说欺的,有说叛的,有只记事的,无一家说“戏”的,孤证难立啊。
5、“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6、幽王这下犯难了。可是他想,我一个人想办法肯定有局限性,要是我让天下所有人都一起来想办法逗她笑,肯定会成功的。说办就办,这天周幽王下诏:有谁能想出让褒姒笑一下的方法,赏赐千金!
7、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褒姒并非是半路杀出的“小三”,抢了谁的王后宝座,而是周幽王做太子时就已经入宫,并成为太子妃的,两人非常恩爱。“褒姒生子伯服”就说明伯服是大儿子,因为古代人名中的伯、仲、叔、季是代表此人排行大小的。“伯”者,老大也,亦即兄弟群中的大哥,既然褒姒是周幽王妻妾中的年长者,而她的儿子又是长子,那么她理应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
8、白国红,刘国忠《始于隐公新解———以清华简《系年》为切入点》,《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
9、看到诸侯们的军队急慌慌地赶来,又乱哄哄地蜂拥退去的狼狈景象,褒姒忍不住了,终于大笑起来。周幽王见他的办法生了效,高兴极了。为了讨美人欢心,他又几次下令点燃烽火。终于,诸侯们不再相信他,不再上当受骗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10、其后,(幽王)“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不合礼法,而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其实这事是周王室败亡的直接导火索,周王室在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下降才是其败亡的根本原因。
11、烽火戏诸侯,发生于西周末年,是周幽王为搏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后又三番五次的点燃烽火台,只为美人一笑,直到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当敌军进攻镐京时,诸侯再也不顾烽火台的警示了。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12、可是为什么后来当上王后的却是申后而不是褒姒呢?原来,当时的申伯是周幽王父亲周宣王的娘舅,他在朝中势力很大,经常干预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提出要把女儿嫁与太子宫。宣王对申侯唯唯诺诺,自然一口答应了,于是太子宫只好在父亲的压力下违心娶妻,他同申后这个蛮横的侯门女关系一直不佳,结婚后许多年才生下了儿子宜臼。
13、在“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其实有着巨大的漏洞,如果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整个故事极不合理。此外,《清华简》的记载也与《史记》存在着巨大冲突。
14、《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大地震定级为6—7级,史书记载这次地震导致“西周三川(指的是陕西境内的泾河、渭河、洛河,)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15、后来,周幽王经过多年的准备,并且得到了自己叔父郑桓公的鼎力支持,于是决定和申侯公开决裂,毅然“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周王朝维护统治秩序意义重大,周幽王废后以及改立太子必须是有礼制依据的,否则一旦“违礼”关东诸侯绝不会坐视不管。周幽王宣布“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之后,各地诸侯特别是有“周礼之邦”之称的鲁国根本就没有发难。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正是周公当年定立下周朝所有的规章礼仪,因此鲁国一向被认为是最有道德权威的诸侯国,连鲁国都没有过问这事,说明周幽王此举没有违背正统。
16、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事件有两处权威记载,第一处出自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其记载说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依然无法获得褒姒一笑。于是周幽王就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周幽王有难,匆匆率兵赶来,却发现没有敌人。
17、姜太公便说:“天数啊!西伯侯,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
18、周幽王采纳了这个计策,带着褒姒上了烽火台,并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而烽火燃起之后,各路诸侯以为是犬戎侵犯,纷纷赶去救援,结果到了骊山脚下,发现并没有敌情,只看到了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之后,诸侯得知他们被戏耍了,只是周幽王点烽火取乐,并无敌人侵犯,便非常愤怒的回去了。而褒姒见到诸侯兵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到褒姒的笑,十分开心,之后,又用这种方法多次戏耍众诸侯,于是,诸侯们便渐渐地不去了。
19、后来,犬戎果然来攻,周幽王再度命人点燃烽火,却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前来。于是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褒姒和太子伯服全部被杀,西周灭亡。
20、褒姒非常美貌,但是却是个冷美人,不爱笑,周幽王苦恼。
21、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但钱穆之说属于情理方面的质疑,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
22、而在2008年7月,清华校友赵伟国将在境外拍卖所得的一批战国竹简捐给了清华大学,后经碳十四测定,这批竹简乃是中晚期的楚国文物,因《清华简》在秦之前便已经被埋入地下,是目前唯一未受“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古书,因此可信度极高。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清华简》时,同样发现竹简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此外,为西晋时期出土的、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的《竹书纪年》中同样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23、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24、周幽王朝政昏暗,喜爱声色犬马,加之被诸侯所痛恨,因此申侯、鄫国引来犬戎时,无人相救,西周被灭可谓正得人心。周平王继位,感激还来不及,哪有工夫去追究申侯弑君之罪。而且还编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证明周幽王死得其所。
25、一边歌舞升平,一边狼狈不堪,褒姒眼见如此,就开心笑起来了。
26、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褒国在周朝统治地区的南部)。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姬伯服为太子。
27、虽然就此断定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还不够有力,但是在《竹书记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似乎也在说明着真实的历史。
28、诸侯们以为周幽王有难,赶紧集合兵马来勤王,没想到来了才知道,这是英雄博取美人一笑的戏而已。
29、原来,西周在京城遍置烽火台和大鼓,并与四方诸侯约定:一有外敌来犯,便点燃烽火,擂起大鼓。诸侯们看见,便会发兵来救援。这次,幽王想到的“好办法”就是燃点烽火,引美人一笑。他下令点燃了烽火,一时间,京城上空狼烟滚滚。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狼烟,认为有敌人入侵,纷纷发兵赶赴京城。但等人马到时,却又没有见到敌人的踪影,只得匆匆地各自撤退回去。
30、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无论远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听见鼓声。即使戎寇到来,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就都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有一天,戎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就击起鼓,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很喜欢这种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侯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周幽王的尸首被发现在骊山下,这件事成为了天下的笑柄。
31、一是烽火戏诸侯是否可能。我认为有可能。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距离较近的诸侯完全有可能动用常备军即诸侯的亲卫先行出兵勤王。这些地方离国都较近,勤王的速度应该就在朝夕之间,比如分封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诸侯国。而能在第一时间勤王的诸侯,一定对周王室的权威有着不容置疑的信仰,因此即便被戏弄了,碍于周礼也不会对王室在明面上进行发难,自行退去也不是不可能。
32、 看到诸侯们灰溜溜的样子,褒姒果真大笑起来。
33、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34、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35、在前几年出土并由清华整理的竹简《系年》中印证了这一传承两千年的故事是假的。周幽王进攻申国,申国向犬戎求助,联合打败了周朝军队,周幽王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原文: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灭,周乃亡。)
36、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37、所谓“男人重后妇,女儿重前夫”,周幽王娶了褒姒以后,俩人天天腻歪在一起,很快,褒姒就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没有儿子还好,生了儿子,家庭伦理剧那一套情节就上演了。周幽王直接把原配夫人申后赶下了王后位置,又把两人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废掉,准备给褒姒和褒姒的儿子腾地方。
38、 从传承上看,周宣王时期对天下的统治已经不太稳固了,不然宣王也不会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真的统治稳固等着诸侯来国都镐京觐见不就行了?)到周幽王时期,只剩下一块“天下正宗”的牌子好用了,偏偏一意孤行的周幽王又自己砸了这块牌子。天下诸侯都在看周王室的笑话,原本周宣王费尽一生心血竭力恢复的天下诸侯对周王室的尊重,至此荡然无存。
39、而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和他的宠妃褒姒也就成了昏君和祸国殃民的尤物的典型了。
40、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41、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将宠妃褒姒立为王后,他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被立为太子。不仅如此,周幽王还迫害姬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对此十分愤怒。
42、 在联姻上,周幽王娶了(大概他爸周宣王包办的)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立为王后(史称申后),并为他生了太子姬宜臼,在政治上,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据说此人不太得人心)。
43、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台后,年幼的周宣王即位。在四十六年的统治生涯里,周宣王向贵族们让渡了很多权力,以至于到了他晚年的时候,整个王朝陷入了十分混乱的局面。但是周朝并没有亡在他的手中,而是亡在了周幽王的手里。
44、但是幽王还不醒悟,只知道花天酒地。这时候,有个人看不过去了,他就是大夫越叔。越叔劝周幽王把在美女身上的心思转移到朝政上去,幽王就恼羞成怒,革了他的职,把他给赶出去了。大臣褒响心中不满,就向幽王提出了抗议。幽王本来就一肚子火,被他这么一抗议,更是火上浇油:“来人,把这个不知深浅的老头给我关起来!”
45、此竹简上并无“烽火戏诸侯”之事的记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46、西周的灭亡跟褒姒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原因是天灾人祸,申侯勾结外族犬戎,再加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跟烽火戏诸侯没什么关系!
47、褒姒入宫之后,的确深受周幽王的宠爱,为了取悦美人,周幽王不仅废黜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甚至下令废掉申后之父申侯的爵位。而为了彻底消灭太子宜臼的威胁,褒姒又蛊惑周幽王处死申后和宜臼,两人无奈之下只得逃回母国申国。
48、“烽火戏诸侯”真相是这样的:申国是夏朝诸侯国,炎帝后裔,侯爵,世称申侯。因为源出姜姓,得到周天子信任,被委任守护边境的重任。周幽王娶申侯女为王后,宠爱美女褒姒后,就废掉申后、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49、正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所说,根据《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的记载,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50、幽王听了大喜:“虢总理,你不愧是本王的左膀右臂啊!这么有创意的方法都能想出来,不枉本王这么多年来优待你。好,就交给你办了。”
51、此 后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又干了件犯众怒的事,他把王后申氏和他的儿子宜臼给废了,立褒姒和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被迫逃到他外公申侯处,申侯听说之后,怕幽王对自己下手,于是决定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和犬戎,于公元前771年向镐京发起了进攻。
52、幽王找人搜集全天下的笑话讲给褒姒听,褒姒好像没听见一样,嘴角动也不动。幽王找街头小丑来宫里表演,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是褒姒就是不笑。
53、在西周灭亡一百年后,在晋献公的朝廷上,史官和大臣详细讨论西周灭亡的原因,《国语•晋语》中记载,史苏认为“褒姒有宠”是导致西周亡国的根本原因,另一位大臣郭偃不同意史苏的看法,认为不能把责任都归在褒姒身上,他认为西周灭亡是周幽王道德有问题。
54、再者说修建长城之前不可能存在烽火台,而长城最早也不过春秋时期,张冠李戴之事太史公没少写。看看《吕氏春秋》的记载:“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这里是击鼓示警
55、孔二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褒姒这个女人的来历实在是怪诞中的怪诞啊。《史记-周本纪》载“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后世编排女人恶心之来历者,恐怕也比不上这位可怜的女人了。
56、更为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在对“幽王逗褒姒”进行表述的时候,用的不是“烽火”,而是“大鼓”,权当一乐:
57、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西伯侯发现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
58、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天然就有继承的优势,所以不知道珍惜。
59、褒姒到底是什么人呢?《史记》记载,她是贫苦出身、从小被父母遗弃的一个女婴,后来被一位姓姒的大人抱养。《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可见褒姒的确很美。她14岁时,几经辗转进了宫中,成为太子宫、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的妃子。对于二者的感情,《史记》中写道:“太子宫非常喜欢褒姒,二人恩爱缱绻,生下了儿子伯服。伯服聪明伶俐,十分可爱。”
60、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但钱穆之说属于理论,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击阅读精彩内容:中国究竟有多少男女在出轨?
61、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62、晁福林《清华简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研究》2013年06期
63、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64、关于褒姒的出身,还有一个有些猎奇、情节曲折的传说故事。
65、因为这个著名典故,让褒姒这个弱女子成为西周灭亡的第一罪人。但是根据后来史学家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明,才发现所谓的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举烽火戏诸侯事件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之说。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说历史,那么我们还是来看历史。
66、话说西周的周幽王是个昏君,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就到处拈花惹草。这时有个叫褒响的人想去劝谏,没想到劝谏不成反被关入大牢三年,褒响的家人就想办法,知道大王喜欢漂亮女人,就寻觅了一个叫褒似的女人给周幽王,这才把褒响解救出来,皇上得此女人真的是龙颜大悦,可惜这个女人是个冷美人,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可她就是不买帐,于是让下人悬赏出个能让美人笑出来的主意,必有重赏,这时有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出了一个戏点烽火台的馊主意,周幽王也是没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就让士兵把烽火台点燃,没过多久就见众诸侯气喘吁吁地带着救兵赶到,没想到冷美人看到众诸侯狼狈的样子还真笑了,这就有了后来人们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
67、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会认为区区一个美人,不会对自己的江山有什么影响,他们太过于轻敌而放任自己的欲望。
68、尽管出自正史,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最大的疑点就是山高路远诸侯们在快马加鞭也来不那么快,其实理解成近些的诸侯到来就可以了。重点是周幽王是亡国之君,昏庸无道的主再加上点对美女的荒淫无道,那就更有亡国之相了。烽火戏诸侯这出戏或许有点夸大,但是周幽王昏庸无能,朝纲不济,任用奸佞虢石甫,宠爱褒姒(废了皇后申后和太子申后儿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是真的。
69、 (投稿说明)本平台原创版接受投稿。有意向投稿的文友,请您参看本平台主页下方的“联系我们”中“投稿须知”,根据相关要求予以投稿。
70、而且还有两点需要注意,烽火台在汉朝才出现,还有就是,诸侯就是真的来了,又有什么好笑的呢?既然褒姒那么不爱笑,笑点会这么低?
71、周幽王继承了王位后,发现自己的国力还不错,最起码超过了周围的那些个诸侯,再加上周国是宗主国,周围的那些诸侯国就应该听自己的。
72、关于烽火戏诸侯的第二个出处来自《吕氏春秋》。其记载与《史记》有差别,《吕氏春秋》记载周幽王没有点烽火,而是击大鼓。
73、“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74、以上是史书中的表述,但这些是否真的发生过,还是要画一个问号。因为整个故事有两个疑点。
75、古代的烽火都是为军事使用的,到城边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若有敌情,值守的哨兵会立刻点燃烽火台的火,附近的烽火台也会相继点火,诸侯们见了烽火,都知道是敌兵来袭,会迅速调迁进队前去支援以此好提前准备安排作战,我们今天就是来了解一下这个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乌龙事件——烽火戏诸侯。
76、课本上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昏庸导致灭国
77、但申国国君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妹夫是个小心眼的君主,因为自己骂了他几句,就御驾亲征来攻打自己。没办法,在打不过的情形下,申国联系了西戎,他们联合起来打退了周幽王,并且一直打到周国的国都。周幽王在败退的途中,死在了乱军之中,周平王在国都匆匆继位,为了避免战祸,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洛邑也就是洛阳,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东都。
78、看着褒姒,幽王的眼睛都直了:真是太美了!美女当前,周幽王似乎一下子忘记了褒响的罪过,不但当场释放,还赏了好多金银珠宝给他。由此可见,美女是很厉害的,因为连英雄都难过美人关,更何况周幽王还不是英雄呢。
79、这个《史记》版的烽火戏诸侯流传最广,也基本被普通老百姓认为就是历史事实。
80、日本历史学家平势隆郎在写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一书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他认为,国君能够这样戏耍诸侯,需要有很强的君权。但这在春秋时代是不存在的。君权到战国时代才得到空前的加强。所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战国以后的人编造的。
81、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几个诸侯,要赶来,也不可能是一个人,车马士兵粮草,准备起来又得十天半个月。再加上烽火传播的速度,没有几个月,根本到不了。当然这个时间还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实际操作起来,数年时间都有可能。
82、因为这批出土竹简的证明,总算还一代美人褒姒了一个清白。
83、 周幽王高兴极了,他赏给那个出馊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金子。为讨褒姒欢心,他还把太子废了,立伯服为太子。
84、周幽王之死,其实是与申侯密切相关,正是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导致西周的灭亡。随后继位东周首任天子的周平王,是申侯等大臣拥立的,而且周平王的母亲正是申侯的女儿。为掩盖申侯弑主之举,编出这样的故事用以说明周幽王实在该死。
85、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
86、大家请放心,烽火这东西可能打新石器时期就有,站在一个土台子上舞动火把就是烽火的前身。所以周幽王举烽火这件事至少在物质层面是可以的,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知道烽火也不足为奇。
87、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让褒姒笑,褒姒越是沉着脸,故意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88、文王一听只有800多年,很是后悔,还想继续拉车,然而姜子牙说:“天数如此!兴衰存亡,自有定数,岂是儿戏!”所以“西周”有301年,而“东周”有507年,周朝江山共有808年历史。
89、这是历史上“辉煌”的一夜,因为沉默已久的烽火重新点燃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很是好看。周围的诸侯看到烽火燃起,以为天子有难,连夜起兵赶赴京城。诸侯到了京城一看,什么事也没有,而且天子根本不在京城。问了一下才知道,幽王去了细山。诸侯顾不上休息,又统率大军奔赴细山。烽火戏诸侯的故事3西周时候,周幽王十分喜爱一个叫褒(bāo)姒(sì)的女子。褒姒容貌美丽,倾城倾国,但她不爱笑。
90、《吕氏春秋》、《史记》、《烈女传》是较系统记载“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因为周幽王宠姬褒姒不笑,周幽王大伤脑筋,最终用点燃烽火,各诸侯紧急勤王,却发现是假情报,于是乱哄哄聚集在城下,狼狈不堪。褒姒见状,终于笑了……
91、还有说是前301步,由于文王步履稳健,故“西周”国富民强,繁荣昌盛,而后507步走的跌跌撞撞,故历史上就出现了“战国七雄”。
92、而周幽王总是希望看到褒姒笑容,所以又屡次击鼓,诸侯军队赶到,却没有敌人,以致于到后来犬戎再次真的入侵,诸侯却不来救援了。周幽王最终被斩杀于骊山脚下。
93、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愚弄诸侯讨褒姒的欢心,把西周的灭亡归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讨褒姒欢心的的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94、西周自武王建立后,传至周夷王,国力下降得厉害,周王室对于诸侯国的镇压已经渐渐力不从心。到了周厉王这一代,周王于诸侯中的威望下降到了顶点。为了挽回这个局面,中兴周王室,周厉王开始了他的横征暴敛,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力量,在于诸侯中间挑一只鸡来杀杀,让诸侯国重新认识周王室。
95、周幽王他老爹也不算是特别昏庸无能的人,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儿子如此不争气。即位没几天,幽王就显露出了不肖子孙的潜力。
96、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97、 这一天,周幽王真的带着褒姒来到了镐京附近的烽火台上,命令士兵点燃烽火。临近的诸侯以为西戎打过来了,迅速调集兵马,星夜赶往都城。但是,当他们来到烽火台下时,根本没有什么“敌情”,只有周幽王和褒姒坐在那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观看着舞蹈。
98、不少学者已经发现,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记载了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其中记载的是周幽王“击鼓”,是“周幽王击鼓戏诸侯”,而到了司马迁的笔下,才最终变成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司马迁根据西汉的“烽火”设置,而最终改写了这个故事,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99、西周都城是镐京,各诸侯国遍布黄河流域。烽火点燃,各诸侯离镐京远近不同,不会同日到达,并聚在城下乱成一团。诸侯行军会有斥候前哨,断不会到都城后才发现没有敌情。甚至对于西周有没有烽火台也有人怀疑:为抗击匈奴,汉朝才开始设置烽火台。
100、在此多多为大家列出了两点疑问,实际上这只是“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解读:
101、这么重要的信号塔,周幽王说玩就玩,采纳了某位奸臣的提议之后,就带着褒姒去骊山烽火台,命将士们点燃,一时间烽火冲天。
102、周厉王掌权的时候,有人打开了这个罐子,里面的龙漦流了一地,再也无法清除。这就需要一些宗教仪式,于是为了把龙漦弄干净,一群裸女围着龙漦大声喊叫。女人喊着喊着,龙漦里就爬出来一只老鳖,这老鳖三爬两爬,爬到王府里,撞倒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103、最后跌的爬下,五体投地,所以,就出现了“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