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罪名成立后,紧接下来就是量刑,分别为认罪罚款、流放和监禁,当然,最可怕的结果是死刑。柏拉图从心理学角度对陪审团的心态进行分析,他认为,500名法官中,想置苏格拉底于死地的人并不多,大家对于这场耗费时间、精力和财富的审判都已经烦透了,只要苏格拉底能当庭认罪并缴纳少量的罚款,游戏也就到此结束了。罚款数额不会太大,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除了一个凶悍的老婆外没什么钱,判多了也是开法律白条,象征意义就行,他的学生和朋友会筹款替他解决这个问题的。(苏格拉底审判)。
2、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3、或许不和你说,很难想象这是一场戏剧的排练,倒更像是一群人的狂欢party。
4、 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
5、这就是我对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粗浅的梳理和解读,苏格拉底是支撑我生命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之我愿意有更多的朋友受到他的精神的感召和激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
6、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去研究学习。(苏格拉底审判)。
7、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8、★这部典型法式哲思剧充分展露了巴迪欧不输布莱希特、贝克特的戏剧才华。
9、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10、公元一世纪罗马时期大理石雕塑《苏格拉底像》,其实就是一个糟老头的样子
11、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弊端一目了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尔所言,除了少数人的暴政,还有多数人的暴政。
12、这本书中,苏格拉底和格⽼孔、尤苏戴莫斯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典范。
13、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14、附加:就是早上九点半排练太早了,正经人谁这么早起床啊。而且有的时候导演自己都起不来。
15、判决所根据的罪状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
16、但雅典仍余悸不安,败给斯巴达后,雅典城需要一个内部敌人,确切地说,雅城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失败的责任。
17、苏格拉底批评雅典政府,因为他觉得由一帮蠢货和乌合之众组织起来的民主政府必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奇怪的是,我们从来无法得知苏格拉底这种看法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政府的批评者,他们会评判政府的行为是否过于软弱或过于固执,会批评政府对某事件的处理不力,也会警告政府的某项政策将带来不利影响。宣称不参与政治的苏格拉底好像从来没指出过雅典政府究竟做错了什么。苏格拉底对雅典政府的反感来源于一系列的推理:乌合之众既不知美德,也缺乏知识,议会里坐着的皆为贩夫走卒,明明未受过训练,却还自以为是,稍稍有人煽动,便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卑微中,从事贩卖、耕作、手工等行当,好维持基本生计,鲜有人有闲心坐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又是绝对的正义,试想这样的人如何能进行统治?整日无所事事的苏格拉底是少有的能闲下来思考这些概念的人,但他表示自己也未能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拒绝参与政治。“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连我这样的聪明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得统治之道,凡夫俗子又如何厚着脸皮坐在议会里执行所谓的正义,这些人明明连什么是正义都不晓得,恰如马贩子竟不知马为何物。舍此以外,如果一定要说雅典政府真的做错了什么以致于让苏格拉底如此不满意的话,那恐怕就是民主制度的存在本身了。
18、自称为本剧原作者的哲学家。可我们都知道,他能够这么自称不过是因为可怜的柏拉图、色诺芬、莫里哀等人无力追讨其抄袭嫌疑、维护著作权罢了。不过,这并不重要。巴迪欧是一位神奇的哲学家,即便你完全反对他,你也会为他的不少话击节而叹——所以我们宣称我们完全忠实原著,用一种修正主义方式。
19、在这场审判中,法官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一幢建筑所能容下所有人,特别是数量更为庞大的旁听者,因此审判是在露天剧场进行的,在这里,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所创作的喜剧曾经给市民们带来欢乐,也正是在这里,雅典人审判并最后决定处死他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20、他接下来的半生都在反对民主政治。在他看来,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做鞋的需要熟练的手艺,开船的舵手也不能随便抓阄来决定,那么,像管理城邦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交给那些毫无专业知识的手艺人呢?然后他考察和分析了他所知道的所有政治管理形式,最后总结,最好的方式,是由城邦最聪明的人,也就是哲学王来管理。
21、事态的发展看起来有些不妙,但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柏拉图迅速召集了师兄弟们,商议下一步的辩护策略。
22、果然,第二次面对陪审团时,苏格拉底显得更加无礼,甚至可以说是挑衅,他建议:对于他的刑罚应该是宣布他是雅典城的公民英雄,并宣告在他的余生中,有权在市政厅免费享用一日三餐。
23、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他的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士。他曾继承父亲少量遗产,基本上是一个穷人。
24、UndictionnaireconcislesecondprocèsdeSocrate
25、在西方-现代性的固有思维看来,世界就是一场悬而未决的庭审,有人在等待审判,有人宣称审判早已结束,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判决-执行之间这段剩余的时间。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自大、但已经弥漫到不只西方的西方思维,我们的答案是:再来一次审判吧!
26、之后,柏拉图逃离了雅典城,因为担心成为第二个受审者。直到一切风平浪静后才回来,建立了他的雅典学园,并写下著名的《理想国》和对话录,在他的理想国中,他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集勇敢、智慧、仁慈、忍耐等诸多美德于一体的哲人王,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很难找到,所以不得不实行法治。
27、然而即使是最没有文化的雅典人,也能明白企求建立一个由“完人”建立的专制政府的愿望有多么不切实际。苏格拉底一尘不染地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轻易地将几代雅典人在充满挫折、牺牲与反复实验的探索道路中所跌跌撞撞求得的宝贵政治经验否定——没有多少思想家会认为这种批评是得其要领的。苏格拉底否定的其实不单单是雅典的民主,而是人类的社会性、政治性、正义感以及自我治理的可能性。如果苏格拉底在现实中从未发现过一个适合做统治者的人,那么人类最好还是退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去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令苏格拉底勉强满意的制度样板的话,斯巴达可能算一个。苏格拉底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斯巴达独特而神秘的社会制度报以赞誉之辞的学者。斯巴达给人的印象是保守乃至静止的,社会被统一在一套单调的纪律当中,没有诗歌,没有戏剧,公民生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朴素,个性是不被允许的,个人绝对服从于集体,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所有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迷雾中的斯巴达的形象愈来愈理想化、抽象化。对于任何时代的理论家来说,对简单、纯粹与永恒的向往永远都是一副迷人且危险的致幻剂。
28、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29、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传曾为人诬告渎神而下狱。大审过后,朋友克里图(Crito)深知苏氏难逃一死,乃入狱劝他出走。克里图动之以情,谓诬者欲加之罪市井皆知,苏氏若不逃走,将令雅典城内的朋友遗臭青史。这一代的青年导师聆听完毕,正色凛然答道:身为国家的公民,岂可枉法而行,弃律令于不顾?
30、苏氏固然辩才无碍,但陪审团一声guilty,却也不禁有狼狈状。这里我们且岔开苏氏的审判,看一看“罪”这个在法庭上每令被告闻之色变的单词。按拉丁文“罪”词拼为culpa,所以英语涉及此一概念的词汇,多从culp这个词根转来。英语中的culpable一词,便等于guilty的含义:Icannotacceptthejudgmentthateveryonewhotookpartinthedemonstration,regardlessofhisintentions,isequallyculpable.(不顾动机,一径认定参加游行示威的人都有罪的判决,我不能接受。)要造这个词的相反词,接上表示否定的词首in即可,相当于innocent一词。但是,同样接in的inculpate,却一无否定之意。原因是in于此另表“加诸”,inculpate在词源上故有“加罪于某人”的意思,今多引申为“非难”或“指控”,类似accuse和incriminate等词的用法:Hismerepresenceinthecarusedbytheholdupmenisenoughtoinculpatehiminthecrime.(仅就他出现在强盗使用的车上这一事实来看,就足以指控他曾参与此一罪行。)但是,词首若易为ex,形成的新词含义恰与前举例词相反。盖ex有“脱离”之意,exculpate当系“脱罪”或“使无罪”,等于vindicate:Theentiresocietysharestheguiltfortheterribleconditionsintheslumareasandnoneofusshouldbeexculpated.(贫民窟的悲惨状态,整个社会都难辞其咎,我们也不能置身事外。)
31、与此相关另一个更根本的冲突是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苏格拉底关心的不是能否取胜,而是能否传达真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他说,“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所以苏格拉底提出,珍爱生命,远离政治。苏格拉底不参与政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道德性的和个体性的,对他而言,纠正一个具体的政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每个人的德性。但是,当时希腊人普遍的观点认为,人只有在参与政治中才能实现自我,个人只有在社群生活中才能找到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从政治生活退隐,是灵魂完善的必要。而雅典人则认为,公民是通过充分参与城邦的事务而得到完善的。参与政治管理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如伯里克利所言,“雅典人把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不是看作只顾自己的不管闲事的人,而是看作无用废物。”这样看来,苏格拉底并不是牛虻的批判者角色,而是无用废物。保持中立或超脱,就是罪过,就像雅典对试图保持中立的米洛斯攻占和屠杀一样。
32、然后500人的陪审团进行了第一轮投票:280:2280人认为苏格拉底有罪,220人认为苏格拉底无罪。
33、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34、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35、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争夺希腊霸主地位的战争,不仅说是两种城邦组织模式的竞争,套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热战。
3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只这些,法庭的辩论与判决同样牵动人心。最困难的是——我们该怎么排演这部戏呢?
37、在雅典城的黄金时代,衣着褴褛的苏格拉底似乎成了雅典城的一个街景,是雅典城繁荣、民主和兼容并包的象征,人们害怕和苏格拉底的交谈,因为和他的谈话太过于犀利和沉重,但人们也总喜欢请他喝一杯或泡个澡,或请他参加某个宴会。
38、这场谜一般的审判从一开始,就是一次场面壮观的人民审判。
39、苏格拉底和雅典的第四个冲突事关对宗教的理解。虽然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心目中的神显然与雅典人理解的神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对话,尤叙弗伦说,我的父亲杀人了,所以我控告他是正当的,因为神也如此做。苏格拉底引导出一个问题:某种东西是神喜欢它才正当,还是因为其本身是正当的神才喜欢它。其意思明显就是,神也不可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这说明有比神更高的真理。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一定是好的,不可能有不义之举,不可能有相互的仇怨和争斗,更不会做连人都不会做的坏事。苏格拉底引进雅典的不是什么新神,而是哲学的理念。真正让雅典人无法接受的,是苏格拉底似乎把哲学放在了比诸神更高的位置。在他这里,诸神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好”,如果诸神做的事不好,那他宁愿相信这些事不是诸神做的。苏格拉底还是用自己的伦理标准来衡量神了。苏格拉底动摇的,不是诸神的地位,而是雅典人关于神的知识。所以雅典人控告他不虔诚也非空穴来风。
40、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41、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42、你们的那种主体,永远不可能通过构筑稳固的家园来实现。老房子仅仅是传统,你们经历的游荡是一个新的方向。那么,在你们自己的位置上,有一个新的象征秩序。真正的家园是当思想和行动的冒险让你远离家园,并几乎要忘却家园的时候,你们可以回归的地方。你们所待的家园永远只是一座自愿待在那里的监狱。当生活中某种重大事情发生,仿佛将你们连根拔起,让你们启程远离故土,走向你们真正的生活。远征是一个观念,你们迷失了方向,但你们走向你们自己,在迷失方向和背井离乡中找到了你们真正的自我,找到全部的人性,创造一个平等主义的象征秩序的阶段。
43、苏格拉底的怪异生活和巧言善变,让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他活着的时候,喜剧作家就爱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苏格拉底教学生如何欠债不还的诡辩术,结果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他缴纳学费;他喜欢研究天体,由于试图弄清月亮的位置而冒犯诸神,最后苏格拉底的教学场所被烧毁;苏格拉底还沉迷于研究跳蚤蹦一下的距离是它的身体几倍的问题。这就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研究琐碎无意义的天上地下之事的自然哲学家,一个没有原则是非而“把弱的说成强的”爱好修辞诡辩的智术士;一个靠收取费用来养家糊口的贩卖灵魂的小贩。
44、更要命的是,这些政变者中有几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在夺权成功之后,也曾经邀请苏格拉底加盟,一来是想借用他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二则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传统的民主制度也颇有微辞,长期持嘲讽批判的态度,这让人们误以为他也反对民主政体。
45、★荒诞而深刻,诙谐而智慧,此作在让人领受戏剧魔力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苏格拉底活到现在会怎样?在每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困境。
46、两千多年以后,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总结:人类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压制异端思想而扼杀真理的历史。正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所有往往不能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因而更容易被当作异端绞杀。他们的思想后来往往又被证明为真,人类的进程因为这样的错误被延缓。
47、 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48、在这大概半世纪之后,一封控告词说出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及注重学说主张宣教性的功用,而苏格拉底所招的学生及再传弟子中,就有那些有潜在寡头倾向分子。如亚西比德、克里提亚等也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49、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50、500名法官中有一些是诗人也有一些是剧作家,却没有人试图通过诗歌或剧本的方式来演绎这场审判。或许,没有人觉得这场审判是光荣的。
51、现在知无知“牛津人文通识”讲座的音频已上线喜马拉雅FM,
52、由于不断省察,苏格拉底遭到很多人的忌恨和诬蔑。而策划指控他的三个人中,莫勒图斯为诗人们不平,阿努图斯为匠人和政治家不平,卢孔为智者演说家不平。换言之,苏格拉底因为要履行神的使命,而把雅典各个领域的人物都得罪了。苏格拉底最后告诉法庭上的衮衮诸公说,我从来不是智慧的导师,“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我有所智慧,无外乎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一无所知的。
53、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54、或许,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深入理解巴迪欧赋予戏剧的独特地位。戏剧之所以是独特的,不仅仅在于它再现了当下的真实,正如他试图借一个祖籍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黑人角色艾哈迈德(Ahmed)来重新谱写莫里哀的经典喜剧《斯卡班的诡计》,来表明非洲裔穆斯林在今天仍然充当着法国的“局外人”;而且戏剧本身将自身诞生为一个不可分析事件,它有效地将各种异质性的因素,在事件之名下,合体为一个悖谬性的整体。或许,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解读巴迪欧的“艾哈迈德四部曲”(《狡猾的艾哈迈德》[Ahmedlesubtil]、《哲人艾哈迈德》[Ahmedphilosophe]、《发怒的艾哈迈德》[Ahmedsefache]、《南瓜》[LesCitrouilles])和新剧《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LesecondprocèsdeSocrate)。
55、苏格拉底可能算不上一个太有眼光的政府批评者。雅典输掉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但我们也看到雅典的力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回复,这一切很难说不与雅典的政治制度有关。如果我们再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我们还能看到,在被马其顿和罗马吞并之后,雅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西方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之它是大学城和艺术的中心,即使在罗马时代,雅典城依然保持着其开放包容的风气。反观雅典曾经的劲敌斯巴达,早已悄无声息地湮没于历史当中,甚至没有留下几篇值得回味的诗歌戏剧,或是一栋能供后人瞻仰的公共建筑。有一件事我们需要明确,雅典的衰弱大概不能全然归咎于其自身的原因,雅典走在罗马之前,罗马又吞并了雅典,所谓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过如此罢了,一个国家能辉煌几百年,自然总有衰弱的一天,后人能从其中得着教训自然是好事,但最好不要过度解读。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制度的那些嘲讽也不全然落在了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