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是朱熹?
3、摘要:精神,是一个人的生活信念、理论风骨和实践态度,呈现着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人格和境界。马克思的核心精神体现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得益彰,既贯穿于马克思的日常生活和革命活动,也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并将其生活、实践和理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特质,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要研究和澄明马克思的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永恒价值。
4、作者单位:张锦枝,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5、关键词:犹太人问题 宗教批判 逻辑在先 自我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6、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深入阐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当代价值和未来趋向是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讲者和评议人就此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何以是一种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梳理了其思想渊源、经典文本、核心命题和发展逻辑,阐明了中国哲学在人类遭遇文明困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力图结合全球文化的最新发展,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实现方法论转型,如何解答遭遇的现实问题,如何开拓中国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并向世界传达积极的、开放的、多元的、自省的文化信息,来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世界文化之立法的积极参与者,它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思考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摘要]当悖论出现以后,亚相容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求把悖论当作事实接受下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理论或思维由此变得平庸,因而与经典解决方案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解悖的路径来看,亚相容方案主张修改经典二值语义,允许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为真以维持悖论的存在,这是对经典路径的背离。从解悖的资质来看,亚相容方案拒斥并力图消除“元层次”的悖态,即经典二值语义与“真”值的演绎保留之间的冲突,这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经典诉求。
8、趣味与联想——阿奇博尔德·艾利森美学思想评析
9、[关键词]主客统一逻辑高阶问题社会历史辩证法
10、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11、作者单位:曹树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12、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13、[摘要]一个人的确信度如果不符合贝叶斯定理的条件化主张,就会遭遇必输赌。范·弗拉森主张,可通过表明那种把概率观点引入到最佳说明的推理中,来对它加以概率化的解释必然会导致必输赌,从而依据贝叶斯定理的合理性,推出最佳说明的推理有问题。这就是他所谓的能给最佳说明的推理以致命一击的“必输赌论证”。然而,这一论证是无效的。一方面,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一论证的前提有问题;另一方面,一个人即使在违背条件化原则的情形下,并不一定会遭遇必输赌。
14、技术哲学的“大问题”和“小问题”——对米切姆“怀疑”的回应
15、道德无差别是否存在可传递性——评卡夫卡对陶雷克的批评
16、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17、[摘要]最近四十年的西方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本的问题,主要是未能深入西方哲学的堂奥,未能打通整个西方哲学史,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学术工业化和知识化,忽略了西方哲学研究应该也是我们哲学研究的一种途径与方式。研究西方哲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了解西方哲学,更是要通过从西方哲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使之成为发展现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助推器。西方哲学的研究本身也应该是哲学研究,而不仅停留于对西方哲学的知识性介绍。
18、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19、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20、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21、摘要:一种相对主义的语义学试图通过诉诸其在解释无错分歧现象上的竞争优势,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这构成了相对主义的无错分歧论证。本文认为这一论证在两种意义上是可质疑的。一方面,相对主义在解释无错性特征和分歧要素时遇到了难以调和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诉诸一种认知无错性概念,一种更为可行的无错分歧解释是可能的。这一论证的失败促使当代的新相对主义者们积极寻求和勾画新的相对主义理解形式。
22、邮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23、关键词: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无聊;忧惧;整体
24、关键词:精神;解放的理想;理论的批判;革命的实践
25、[摘要]剖析现代性劳动结构是马克思洞悉现代性正义边界的切入点。通过对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既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批判,也实现了对现代性正义观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组建的隐秘逻辑。剩余价值的不正义不是劳资关系层面“量”的不正义,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质”的不正义。马克思强调的“正义与生产方式一致”表明,正义是依存于相应物质基础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现实的正义不仅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马克思在为资产阶级正义划定边界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正义新形态的生成留下了空间。
26、关键词: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 普遍的利己主义 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
27、走出认知与情感、事实与价值的分离——赫尔德情感主义伦理学探赜
28、如何超越形式共同体构建的困境——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