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2、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③方法论要求: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5、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哲学是什么和什么的统一)。
6、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有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7、后来就有了文人专为少年儿童编订哲学启蒙读物,例如大家知道的《三字经》。《三字经》不是宗教的作品,其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可见哲学的修养是中国人教育下一代一开始就要做的事,帮助下一代以哲学的方式来营造最初的精神家园,来获得做人的准则和人生的目标。
8、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哲学是什么和什么的统一)。
9、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10、社会历史性特征(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11、a.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1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3、a.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4、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15、(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16、到了奴隶社会中期,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具体科学成为一门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了。哲学的研究对象缩小了许多,并具体化了,在哲学内形成了各种具体的哲学学科: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
17、(1)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8、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19、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20、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一种或几种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21、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
22、(1)原则: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23、C.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4、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25、(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7、(原理内容及方法论)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29、 好像,哲学一直在是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当代,因为科技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与精神意识矛盾还未不可化解,哲学在孕育着一场大的变革,当人类迷茫的时候,哲学大师就需要出来指点人类发展方向了。
30、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3、①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4、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35、★原理及方法论:(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抓住时机,促成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6、(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