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清初诗人方文(1612—1669)有《沧州饮马倩若参军》诗:“暮秋曾过此,转眼又新秋。雨宿署斋冷,三年官况愁。酒深鸡易唱,风急雁难留。借问高常侍,如今有后否?(原注:唐高适,沧州人。)”(《涂山续集》之《北游草》)
2、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3、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
4、第二年五月,高适从睢阳经过,写下了《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言辞恳切地颂扬了二位忠臣的忠烈报国,舍生取义的精神,也深刻表达了他对商丘睢阳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更是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
5、(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
6、高适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渤海高氏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是北方的名门望族。曾祖商佑,唐时官至宕州别驾,祖父高侃,为高宗时名将,生擒突厥王、灭高句丽、死后陪葬乾陵,官左监门卫大将军。父高从文,“位终韶州长史”。可惜父亲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但到了高适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靠躬耕田垄过活。
7、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8、《唐才子传》说他“少性拓落,不拘小节”,成天就跟赌徒们混在一起,他的《邯郸少年行》,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9、岑参(约715年—约770年),荆州江陵(有争议)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10、★《王维孟浩然选集》:本书精选王维诗121首、文2篇以及孟浩然诗111首,逐篇注释、评点,既呈现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素材的特点,亦顾及反映创作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以使读者获得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附录2篇,详细介绍王、孟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他们的异同和贡献。
11、③岑参:南阳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写唐军出征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12、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13、第高崇文去世于开元七年(719),春秋开元八年(720)迁回洛阳安葬(见《高崇文玄堂记》),而此时,高适正当二十岁左右,父子二人竟然相差了将近五十岁。在高适《别韦参军》一诗中,他“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朝廷欢乐弥寰宇。”可见情绪高昂、意气风发,前往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自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此时完全看不到丧父期间的一点悲戚心情。
14、在研究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笔者也曾到高适故里夜珠高村实地探访过有关情况。夜珠高村位于现在的盐山县城西南七十华里漳卫新河北岸,今属圣佛镇。相传村南有一片松林,林中有一野猪,两眼放光,犹如夜明珠,于是借当地望族高氏的姓,取名夜珠高。村中原有一高氏祠堂,祠堂门柱的对联“汉朝以来是老户,饶安城西故人家”(饶安是盐山的旧称),据传就出于高适之手。村东有高氏祖坟,占地二十四亩,有石碑数块,据说高适即葬于其中。据《高氏族谱》记载,高适的儿子名叫高文举,曾任大学士;孙子名叫高堂,任户部员外郎;高堂的儿子高光道,任六合知县。
15、★《查慎行选集》:查慎行是清代一位有着重要影响与特殊地位的作家。他行踪半天下,作诗逾万首,诗风逼视苏轼、陆游,才气横溢,时人评谓“犹孤凤独鹤,翱翔于百鸟鸡群中,可谓横绝一时”。本书精选诗266首、词24阕、文10篇,基本反映了查氏的创作面貌。每篇作品都说明创作背景,注释详赡,评点精当。
16、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17、所以,一般人只读到别董大的其而不读其二。生活也是这样,人们只是见喜而不知有忧。记得我一位朋友跟我说过:某声震江湖的大佬,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江湖中尽人皆知,可谓一时风光无两。可这位大佬私底下的愁苦,却不是一般人可以见到的,我朋友说,私底下常常会见到他魂不守舍的模样,并且不自知的自言自语“怎么办呢”,因为他一睁眼就面临着每天要还银行贷款数百万的贷款利息。人们只见到大佬们的风光,却看不见大佬们的困苦,那些风光与忧愁是基本平衡的。
18、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20、第《旧唐书》上说高适“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而《高嬇墓志》和《高崇文玄堂记》中记载的高适父亲却都是“高崇文”,虽然有学者认为“‘从’与‘崇’或由音同而误”,但毕竟只是揣测之词,缺乏确凿证据。《旧唐书》上说高从文“位终韶州长史”,也就是说死在韶州长史任上,而《高崇文玄堂记》却说“以开元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广陵私第”,说明高崇文去世前早已离开韶州长史任上了。后来高适曾去过广陵(即扬州),但诗文中对父亲居住和去世的这一地点却毫无感喟。
21、《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22、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2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24、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5、据史书记载,高适为人狂放不羁,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的放浪生活;居住梁宋期间,他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常常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2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27、乾元二年,被派往彭州任刺史,次年转蜀州任刺史。代宗初,严武被召回,高适接替他,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一年后,因败于吐蕃而被召回朝廷。再两年,高适以左散骑常侍官职卒,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享年约六十六岁。
28、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9、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
30、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31、当他回家向家人说起自己的痛苦的时候,竟然连家人也不能理解他,“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应如此”于是,诗人只想远离这黑暗的官场,归隐田园了。“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于是,高适辞官,又一次来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担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
32、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
33、①高适: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高适诗中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他在蓟门时期,写了《蓟门五首》,他在梁宋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这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34、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
35、 那么为什么董大到了“梁宋”就能碰上高适呢?以前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李白到了洛阳,就和杜甫遇上了,两人到了“梁宋”,就遇到了高适。还有后代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就能在扬州初次相逢?很显然,唐朝的这些都市里,都会有比较出名的,供文人骚客们聚集的“楼馆茶座”,这是当时的“文学沙龙”,诗人们每到一地,恐怕都会到这样的场所转转,没准就会遇上谁了。而“董大”呢,恐怕这一路就是靠着演奏来获得盘缠和生活费的,每到一地都要去“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在“梁园”这种文人旅游地肯定要多呆些日子,赚足了盘缠,才继续前行,期间遇到了高适。高适也是得益于“梁园”这个地方,认识了很多诗人。本诗应该是董大准备离开“梁宋”,继续往江南前行,特来与高适告别。好,我们来看《别董大二首》其一原诗:
36、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37、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38、★《李商隐选集》:本书精选诗200首,文27篇,逐篇注释、评点,极为细致。书首前言长达67页,详述李商隐之生平与诗文成就,如同一部微型评传。
39、高适(约702-765年),字达夫,一字仲午,沧州人。高适的父亲曾任韶州(现广东韶关市)长史,高适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直旅居在广东,后来父亲死在任上,高适无依无靠,只有靠亲友接济为生。
40、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41、另外,在诗中高适还曾两次提到自己的侄儿高式颜(《宋中送族侄式颜时张大夫贬括州刺史使人召式颜遂有此作》《又送族侄式颜》)及一位曾任司功参军的叔叔(《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和任秘书郎的弟弟(《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但惟独从来没有一处提到过墓志文上的诸位兄弟侄孙,岂非咄咄怪事?
42、人生苦短,一个人的人生也就是那短短的几十年,如白马过隙,很快就过去。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地方生活二十多年,这个地方就可以称之为他的第二故乡,诗人高适对商丘睢阳的半世情缘也是如此。
43、四川财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开扬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高适在宋州的时间,即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到天宝八载(公元749年),高适以宋州为家先后有二十六七年之久,几乎是他前半生的时间。高适除出游、应试、送友以外,其他的时间都居住在宋州的家里,即使短暂的外出,也必速速归宋。说高适和商丘有半世的情缘一点也不为过。
44、不畏艰险、舍身取义、英勇就义、宁死不屈、英姿焕发
45、对于这样迎来送去的地方小官,心怀大志的高适干了三年就辞职不干了,理由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之后高适又开始客游长安。
46、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47、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48、卢植 张角 刘备 张飞 赵云 刘劭 张华
49、离开睢阳的高适同样没有忘记自己第二故乡商丘,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爆发后,此时的高适虽然离睢阳不远却因平定李璘叛乱不能出兵相助,高适的很多亲族朋友故旧都在睢阳,他心急如焚。朝廷任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率领四镇节度使前往救援。其中高适就是其中之一。张镐命令濠州太守闾丘晓先行出兵,闾丘晓因为胆怯故意拖延在城破后三日才动身。高适眼看他的第二家乡生灵涂炭,却始终无法相救,不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煎熬。
50、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51、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52、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
53、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54、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55、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56、 高适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弥补了盐山关于唐宋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各项研究工作将有条不紊的进行,高适故里-----圣佛夜珠高村也必将继承和发扬名人精神,全力建设成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57、如果说人世间都是那虚无变幻的黄粱美梦,又怎会有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如果说历史就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又怎会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传奇,风雷激荡的时代宏音。
58、高适的诗名不如李白杜甫,但是,他却在杜甫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在李白最危险的时候尽力相救,两位伟大的诗人,有他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运。这也是唐诗的幸运,因为唐诗的历史,也因为高适的真诚的友情,得以走到一个更高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