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的正确语序)。
3、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的正确语序)。
4、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5、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翻译成现代感汉语就是:人们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7、省略了主语“愚公”,补充完整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8、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9、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10、倒装句的范围很大,除了包括宾语前置句,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12、此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节录如下:
13、(句式):固定反问句。(翻译):哪里用担心有什么铲不平的呢?
14、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15、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16、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17、(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8、"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19、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20、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21、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22、例如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求可使报秦者人)
23、定语后置中,定语为“三夫”,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位于中心词前,本句的中心词为“荷担者子孙“,正确句式为”愚公遂率三夫荷担者子孙“。
24、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5、这句话出自屈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6、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7、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8、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29、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0、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语+数量词”的格式。
31、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32、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3、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34、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35、这句话出自屈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6、①"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37、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38、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39、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40、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41、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42、其中“以军中多务”为状语,介词放在了动词的后面,正确句式是“以……为由辞”,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43、(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44、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5、翻译成现代感汉语就是:人们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46、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7、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48、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9、其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修饰中心语“身”,翻译的时候要将定语放到中心词前面来。
50、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51、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2、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3、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54、①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55、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56、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57、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