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3、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5、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9、荀子强调了一个人简单孤立地思考,是不可能想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来的,必须要学习,即学习是基础,有了学习思考才能闪光。(荀子最经典的一句话)。
10、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12、释义为:没有一步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没有小河小溪的累积,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凡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滴一滴滴汗水累积出来的。
13、翻译:一切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开始,荣耀与耻辱的降临,也一定和他的德行符合。
14、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6、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17、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20、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22、翻译:翻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2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26、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27、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28、骏马你跳一下,最远也超不过十步,而驽马虽然是劣马,但是它十天所走的路肯定超过骏马的一跳,可见不舍弃是多么的重要。
29、如果不知道儿子的为人怎么样,那就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如何。如果不知道一个国君是否贤明,那就看看他左右的大臣,也就清楚了。
30、即如果一小步都不积累的话,那怎么可以达到千里之遥呢?如果一个小水滴都不积聚的话,又怎么可能汇成浩瀚的江海呢?
31、翻译: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3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3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4、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3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38、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39、在物欲横流时代以此鞭策世人不能“弃学”
4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1、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够得到真理,福气最好之处便在于没有任何祸事。
42、有时候,得到财富容易,但得到一句真心的话、一句对自己有益的话,却很难。在这种时候,赠送给别人一句有益的言语,比那些金石珠玉都显得珍贵。
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4、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5、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6、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4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