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二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3、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4、大家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扫墓时间最好是早上和上午。另外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甚至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
5、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6、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7、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8、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9、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抗风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10、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风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11、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
12、清明前后,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在中国古代,风筝又叫“纸鸢”、“风鸢”,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13、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14、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5、据说,在唐朝时期,斗鸡,这项游戏,蔚然成风,不仅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16、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17、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18、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19、扫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20、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1、寒食节。风俗:禁烟火,吃冷食。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2、清明时节语纷纷,郊外游客笑嘻嘻,欲问酒家何处停,路边农妇欢迎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催,商隐弹泪谁人,信香烛鞭炮金钱知。
23、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24、冬至。风俗:吃饺子,吃馄饨,祭祖。诗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25、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而成的。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6、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7、扫墓祭拜顺序别颠倒了。顺序应该是修整—坟头压纸—点香烛—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烧纸钱—拜礼—放鞭炮-撤供品。
28、除了丰富多样的习俗,阿楠还要带大家品品“舌尖上的清明”。
29、扫墓时着装得体,不能嬉笑打闹,不持不尊重的点评,毕竟祭祖是件很严肃的事。
30、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31、在过去,这一节日风俗是很严肃的,每年的清明节出嫁的女IL若不给已逝去的父母扎青,会受到人们骂的。
32、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扫墓过程进行拍照录像,此为大不敬。
33、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4、若生日是清明节,注意要规避黄色的鲜花,当地风俗若有推迟会提前办的,应该遵循。
35、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36、融汇了这两个古老节日的清明节,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祭祖扫墓为中心,并倡导冷食、郊游的一个重要节日。
37、在清明时期,春天回归大地,自然界充满了充满活力的景象,这是一个郊游的好时光。我们的人民早就养成了清朝清朝的习惯。传说早期有一个明确的活动。清明的内在意义是适应季节性的节气。在三月的春天,愤怒开始蓬勃发展,一切都在诞生。人们走出家门,来到荒野,积极迎合时间,促进身体在体内的循环。健康很好。
38、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39、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40、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逐渐传成清明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41、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42、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3、扫墓: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44、不能选清明节谈婚论嫁,更不可选清明节结婚。
45、介子推不以为意,但是携老母隐居山野,他离开之后,晋文公回想往事才觉得愧对忠臣,于是带领部下去找介子推,没想到苦寻无果。晋文公认为对方是在怨恨自己,于是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对方刚正不阿,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出来。他死之后,留下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令晋文公感到后悔,为了纪念他,就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此时百姓只能吃素纪念介子推。这个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成为人们怀念忠烈与祖先的日子。
46、还有就是寒食节。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寒食节讲究禁火、冷食。是流传于北方的一个较早的节日,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踏青、祭扫、蹴鞠等习俗。在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也融进了寒食节的习俗。
47、不能对坟墓拍照,更不能在乱坟岗随处大小便。
48、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49、扫墓: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给先人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和思念之情,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代表了家人们祭拜祖先的沉痛心情。
50、植树节: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建议增加植树节这一传统,而且建议是放在清明节这一天,后来随着先生的离世,将先生离世的3月12日定为了植树节,清明时节雨水增多,天气和暖,正是植被的好时节。
51、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52、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53、扫墓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中心,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最普遍的祭祀方式,清明节扫墓就是墓祭。祠堂祭是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祖先。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祭拜。
54、专家称,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
55、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56、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自古以来,我国清明节,就有踏青赏花的习俗。
57、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58、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59、出嫁的女孩还要提前几天给已死去的父母扎青。(砍一根垂楊柳枝,下头削尖,深深的插在父母的坟墓前,)如果是第二年发芽了,活了更好,证明这家今后会兴旺。
60、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2、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63、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64、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65、五是放风筝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66、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7、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