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范读前两句古诗。教师抓住重点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意,体会其中的意境。
2、导课环节,突出诗情美,贵在激趣。因为六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统编教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积累的较少,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十五夜望月)。
3、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第一句写的就比较隐晦、隐约。中庭地白为什么会地白呢?他不直接告诉你,虽然我写的是十五夜望月,但上来没有月亮,月亮藏在这中庭,庭院里边一大片空地白花花,为什么会白?那是因为天上的月光照着底下的庭院,让这个庭院呈现出一种像水面一样的亮闪闪的感觉。
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5、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6、“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7、冷露无声。因为这个露水是悄悄凝结在桂花上。无声说明他不是看到触摸到而是听到。为什么用听觉去把握这个露呢?露水经常它会滴下来滴滴嗒嗒。所以这里作者是完全放下的内心的很多烦恼,安安静静的观察这个景色。
8、“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9、在《全唐诗》中本句诗是这样描写的。“不知秋思在谁家。”“落”与“在”这两个字,大家认为用哪一个字会更好呢?
10、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11、夜很深了,月光如水,鸟儿入眠,诗人在庭院里感受到了什么呢?
12、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13、结合注释说一说“地白”是什么意思?看到“地白”我们会想起李白的哪句诗?
14、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15、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17、所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张若虚的名作里面也有一句叫“汀上白沙看不见”。江边的白沙跟上面的月亮浑然一体都是非常皎洁。
18、同学们,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月亮是团圆,是思乡,是怀远;在中华游子的心中,月亮是亲人,是故乡,更是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将自己的思乡之愁、思亲之情寄往那皎皎明月了呢?(大屏幕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