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痴痴地笑,说你这叫掩耳盗铃。
2、 他用手碰了碰铃铛,真的听不到铃铛的响声了,看来,这个办法还真好用呢!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能自欺欺人,否则最后只会自食其果。
4、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5、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6、猜你喜欢: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尤为重要(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成语古诗《掩耳盗铃》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人”,看到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漂亮的大铃铛,心里十分喜欢,就想把它据为己有。晚上,他借着皎洁的月光,蹑手蹑脚来到这家门前,伸手拿大锤子去敲铃铛。铃铛‘叮当、叮当’地响起来,他心想:“这样可不行,声音惊醒主人,我就会被抓住,还是不偷了吧。可是那个铃铛真是漂亮,要是能挂在自己家该多好啊!我又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漂亮的铃铛。”于是,他冥思苦想,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铃铛一响,耳朵就会听到,如果耳朵听不到铃铛响的话,那不就不会被发现了嘛,我还怕什么呢。他想到这儿,心中十分得意。看看四处无人,正是下手的好时机。于是就大模大样地走上前去,用一只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伸另一只手去摘那个他朝思暮想的美丽铃铛。谁知,他刚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叮叮当当地响起来。
8、(注:以上两个名词解释都来自百度百科,没有删减加工。)
9、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10、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11、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是小二班的许老师。很开心能跟你们一起分享今天的故事!
12、 小朋友们,我的故事就讲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用作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13、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14、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5、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6、掩耳盗铃出自秦朝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自知》。
17、"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
18、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每砸一下,都要用双手捂住耳朵,待钟声响过后,才松开手再砸。这样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19、和“掩耳盗铃”意思相同的成语有:自欺欺人;掩人耳目;欲盖弥彰;盗钟掩耳;弄巧成拙。
20、这则故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成语释义掩耳盗铃,汉语成语,原为掩耳盗钟。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1、(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2、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3、大家好,本期的成语故事由一(3)班青葵中队的李和益小朋友讲述,他给大家带来的是“掩耳盗铃”的故事。
24、 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5、掩耳盗铃,就是指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6、真正聪明的父母,要教会孩子哪五个立身之本?
27、 富人看着笨小偷大笑起来,“哈哈,你真是个笨小偷,你塞住的是自己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又没被塞住,当然听得到啦!”
28、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29、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30、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31、范⽒逃亡的时候,有个⼈趁机偷了⼀⼝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钟太⼤了,不好背,他就打算⽤锤⼦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下,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的响声。他⽣怕别⼈听到钟声,来把钟夺⾛了,就急忙把⾃⼰的两只⽿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听到钟的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的⽿朵就以为别⼈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32、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把他抓了起来。
33、第二天晚上,他从家中带着凳子,又来到了这家大门口,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发出了声响,这家的主人听到铃铛声,就带上仆人出来将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声音。
34、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被抓了起来。
35、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36、春秋时期,有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便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37、 正当笨小偷快把铃铛摘下来的时候,富人和他的家人突然跑了出来,当场把他摁倒在地。
38、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9、《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40、喜欢大头爸爸故事的人点个(赞)+(在看)吧!
41、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42、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43、 可是,铃铛是挂在大门上的,只要一碰,它就会叮叮当当地响,怎么办呢?
44、 有一次,他看中了别人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铃铛制作得十分精美,声音也很响亮。
45、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6、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47、原文: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48、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好看的铃铛,想把它偷走。可是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响,会被人发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很快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结果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现了。
49、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