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2、西府人“送灯笼”很有讲究。一是第一年生的孩子,也就是孩子的第一次送灯笼很隆重。大年初一后的集市上,舅家人要早早给外甥买上最好的灯笼。过去,我们这儿有一种木框的长方形纱灯笼,中间可以抽开点蜡烛。四面纱上印有“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图画,写有“长命百岁”、“双喜临门”等吉祥词语。现在这种灯笼没有了,则以兔娃、猴娃和生肖等灯笼为主了。第一年的灯笼要送一对,并且同时要准备点心、粽子等三样以上的礼品。送灯笼这天,舅家人一大早就挑着灯笼,提着礼盒,给外甥送灯笼。到了外甥家村口时,还要把灯笼里面的蜡烛点着,让灯笼亮着挑到外甥家。外甥家的人则远远地出门迎接,随后,就高桌子低板凳地喝酒、吃肉、吃臊子面,盛情款待。二是,这种送灯笼要从外甥刚生下来的那一年一直要送到外甥长到12岁。当然,往后送灯笼就没有那么隆重了。这可能就是我们歇后语说的“外甥打灯笼――旧舅(旧)”的由来吧!因此,乡间人孩子挑的灯笼一般不是自己买的,自己买的灯笼是为了元宵节这一天晚上给先人坟地里挂准备的。
3、读者能感受到林对山区教育的炽热之情。雨夜打灯笼是什么属相:打起灯笼歇后语财神爷打灯笼——找钱
4、新年转运|新的一年出现这几个征兆,预示着好运将至!
5、●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巴金《家》)
6、所以说,在我们乡间,元宵灯节实际上从“破五”后就开始了。
7、 “送灯笼”就是女儿出嫁后有了孩子,女儿的娘家也就是孩子的舅家,每年要给外甥送灯笼。“送灯笼”一般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十二三结束。最佳时间是正月的初六到初十。
8、外甥是省城里的娃,过年就十三咧,个子都赶上我一般高咧。按咱关中人的讲究,今年要“全灯”,就是说,这是我当舅的最后一年享受给外甥送灯笼的权利了,所以特别的上心。当年,听到外甥出生的喜讯时,桃姐在我肩膀上郑重地一拍:“伙,你当舅咧!”一句话,当时叫我的心里头立马就升腾起了一股特别的激动和豪迈之情,这种感觉至今想起来,心里都美滋滋的回味不尽。当然,这里头也包含了一份只有当舅的才能独享的一份特殊的感情。
9、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
10、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枝繁叶茂、莲叶满池
11、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又松又软、又香又脆
12、我记得,我们这些小孩子正月十五晚上就“完灯”了。
13、(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看他假假真真,寻寻觅觅。玉案琼珠在手,香山丹桂犹含色。”
14、新年里,“灯笼客”送灯笼不仅是给外甥娃娃们送去耍货,还寓意送“丁”,祝福“添丁增口”。舅家人送灯时,如果外孙、外甥是头胎,还要再加一个红火儿罐灯,寓意“再添丁,红红火火,成双成对”。过去送灯笼多是手工制作的纸灯,纸上画着鱼、莲、白菜等图案,灯笼内点蜡烛。现在则时兴电子灯笼,色彩艳丽、造型各异、有音乐,能旋转,小孩子也很喜欢,有了舅家送的灯笼,孩子们的年就过的浓墨重彩。当然,礼尚往来也非常关键,每年正月里外甥也要上娘舅拜年,娘舅会给未成年的外甥发红包,这一来一去之间,彰显了西府舅舅与外甥之间和谐美好的情义,灯笼也就成了拉近甥舅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如今,我们春节里走亲访友,走在乡村的道路上,常会碰见一些手提各色灯笼的人在赶路,这就是西府人“送灯笼”的风俗体现,也正应了那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红红的灯笼成了访亲走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这也寄托了娘舅家对后人锦绣前程的殷殷希望吧......
15、长大了,离开农村,也走了一些地方,知道“十里不同俗”,各地春节都有不同的风俗,“转九曲”、“打花”、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各不相同。正月离家不远的凤翔县陈村镇槐原有“排灯会”,排灯是当地人手工制作的一种灯具,据传最初是模仿炎帝找母亲时候使用的火把,流传到现在是以青木为框纯手工制作的彩灯,形状上面大下面小,就像一个古时候的升斗,灯框用白纸糊住四周,在纸上贴造型新颖、五颜六色的特色剪纸,框内点上大红蜡烛,下头是长长的灯把,如同火龙,把大地照亮。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祭拜活动,期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都代表了普通大众的善良的初心和美好的祝愿。
16、●夏夜的星空多么美丽呀!那些闪烁不定的星星既像一只只幼稚、可爱而又充满智慧、神秘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它们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凭着自己灵巧的身躯,东躲西藏,时隐时现,弄得人眼花缭乱。突然,一颗流星像离弦的箭一样从天空中划过,“我找到你了!我找到你了!”我叫起来。可是,一眨眼,它就又不见了。
17、“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丹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绿蛾儿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腊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农村没有这么多的灯。正月大人们提上火罐灯、带上烟酒等供品到祖坟上“挂灯”,回到家,敲锣打鼓放鞭炮放电光炮放烟花,“放天灯”,黑暗的天空“金龙狂舞”、“天女散花”。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四处观看。也有的人家,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18、绸布灯笼是高档次的,以竹子和红绸布或纱为材料,把两个竹箍子用铁丝牵拉固定,在中间插入一圈竹签子做骨架,向外鼓着夹成元宝形状,外面裹着红绸布或纱,腰身周围四边用金粉写着“长命百岁”、“平安富贵”等吉言福语,上下两端用金线勾画着如意云纹,灯笼底部缀着一圈流苏,非常的吉祥美观。
19、“送花灯”、“追灯”,我只见过一两次,慢慢地,生活节奏变快,人嫌麻烦,就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