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3、由于这种怪异的行为和思想,苏格拉底最终以败坏青年、亵渎神灵的罪名被雅典民主政治戕害,而他自己也是以及其从容的姿态面临死亡,在生命的尽头也在不停地呐喊。苏格拉底由此成为西方历史上为理想而殉道的典范。
4、(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
5、“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
6、首先,孔子维护现有的封建制度,而苏格拉底反对当时的民主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统治者对于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要藏富于民,教化百姓;百官大臣也要做到"恭宽信惠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对于百姓孔子主张要有等级秩序,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倡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君臣之间关系融洽,从而使封建君主制能够得以维系,孔子的思想是为了君主统治而存在的。苏格拉底则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存在很大弊端,他认为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一个国家不应该随便决定领导人,而应该由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进行统领,而雅典人人都参与政治的局面以及通过抽签确定统治者的方式就会使得社会陷入混乱,所以苏格拉底是反对民主制的。
7、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9、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宋明理学——一个解释传统的问题
10、①孔子注重礼,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注重人的社会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11、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12、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13、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走向没落,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
14、内在式的批判 继承性的创新——兼谈思维训练与思想力的培养
15、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创的伦理哲学思想,与古希腊追问世界本源的自然哲学相结合,经其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传承、拓展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古希腊哲学强调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哲科”文化。哲科文化具备较强的外延性和拓展性,引发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东方的思想家们崇尚“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社稷关怀”,缺乏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逻辑推演,形成了东方文明中的“技艺”文化,导致了在近代在科学及工业革命上的滞后。
16、要说他们的不同,必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答案肯定也不唯一。但我更愿意从阶级属性和他们思想各自服务的对象上来说:孔子,说到底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的平等也好,仁爱也罢都带有阶级差别,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的,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7、孔子为了其“克己复礼”的理想曾不辞艰险周游列国,一度面临生死的考验,尽管最终没能成功,但其对历史的忠诚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足以让人感动,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更是感召着历代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最值得继承和发样的“士大夫精神”。
18、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9、最不利者应受到最大关怀——养老、救济弱者、荒政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落实
20、苏格拉底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他将自己日常观察生活所得与长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也叫“问答法”,因为他的教学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苏格拉底在进行教学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将学生难住,使学生陷入思考并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他也不会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其他的问题去引导着学生去逼近最后正确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诘问—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步骤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得学生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21、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22、其次,苏格拉底重视知识而孔子认为仁更为重要。苏格拉底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美德即知识,知识具有真理的模样,不是似是而非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用巴门尼德的话来说就是始终如一的"是"。孔子则认为内心的仁义最重要,礼仪与知识都是外在的,是要追求礼仪与知识,但是都是为了实现仁义,不能被外在的礼仪知识所束缚。
23、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24、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25、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6、(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27、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趁结d营私,造成审判的不公正,而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28、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教育内容课程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愈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起德育。一个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分数,他的德行他的三观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令我们觉得错愕不解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却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教育的缺失,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没有做好,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他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去反思当今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29、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0、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
31、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
32、接着,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苏格拉底则强调要不断地从已知中找出矛盾,接近真理。
33、人自身的觉醒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并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关于人的学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具体到人的具体的问题上,比如说对人的个体意识的发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苏格拉底和孔子乃至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仅仅从人的宏观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共同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34、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文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学典籍“,行”是指品行,“忠”是指忠信,“信”是指信实。对于“行忠信”的培养就是孔子的另一教育内容,那便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道德的规范是“孝忠恕信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教育是处在优先地位,是他教育内容的重心。三是对于个人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六艺”的培训—“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于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35、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36、不同点:1孔子对个人的要求的终极不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利益,苏格拉底只重于个人修养
37、楼主十分热衷于时间规划,相信量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当时我的考研之路还是十分平缓进行的,即每天有每天的任务,每周有每周的任务,包括英语,政治,740教育学基础综合。
38、不知不觉就写到最后啦,回顾自己一年的考研之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除了证明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甩掉了那些曾经给自己贴的标签,跟过去那个没有自信的自己说再见了,也终于给爱我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你会在自己努力做一件事情中发现了人生其实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有可能会输。毕竟勇气还是要有的呢,万一成功了呢?
39、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40、(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都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
41、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42、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43、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44、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仍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
45、本书主要搜集了个人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研究性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数原曾收入2011年在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一书。哲学是文化的精华。本书主要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及其特质。本书反映了个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十年的学习过程与思想倾向,从最早发表的学习哲学史方法论的《札记》,到方法学的自觉,从地下发掘的简帛到地上传世的文献,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索到中西哲学比较的笔墨官司,从中国哲学的特色到华夏文化的要义,均有所涉猎。此次整理,在每篇论文末注明了原发表的出处。当然,发表时,报刊编辑有所删改,与个人保存的文稿会略有差别。
46、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