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嗣同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浏阳。谭嗣同对家乡浏阳的感情是深厚的。他先后上十次回家乡,曾以家乡“物产殷阜,矿质充韧”而自豪,给浏阳冠以“东方小瑞士”的美称,并为家乡的道吾山、枫浆桥等名胜古迹写诗。他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命名自己的书斋(“菊石影庐”),多次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并且至少创作了菊花石砚铭8篇。他还为浏阳夏布创作《浏阳麻利述》,详细介绍夏布的生产过程,并自豪地称“中国之麻,吾浏阳所产者最有名”。他为家乡黎少谷的《浏阳土产表》作序,积极推介浏阳矿产,就浏阳矿产开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充分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2、《汪康年师友书札》《衢州奇祸记》《谭嗣同集》《饮冰室诗话》《清史稿》《自立会史料》《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周作人日记》《汪穰卿先生传记》《民国衢县志》《萧巡检懋官上浙抚求雪奇冤》《故西安县令吴季清事略》《庚子衢州事件中的吴德潚被戕案》《衢县文史资料》
3、事情发生后,被吴老先生封封信念及的梁启超写道:
4、在最好的朋友去世之后,谭嗣同伤心欲绝,泣不成声,一心想着去参加挚友的葬礼,然而却因为父亲管教太严而脱不开身,以至于不能出席。作为补偿,他赶写了一篇《吴铁樵传》,并发表在《时务报》中。(谭嗣同简介简短)。
5、林觉民:“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谭嗣同简介简短)。
6、“铁樵丧将至,尤迫欲一哭奠。然嗣同实有至难之处,万不能自由者:恐湖北知之,责其游荡,此又断乎瞒不住,因时有函电往来,无人作答,即露马脚。”(谭嗣同致信汪康年)
7、自汉武帝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的专制君主都以儒家这面大旗推行专制统治,可以说儒学一直是统治者正统的官方哲学。所以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维新派要推行变法,首先就要清算和批判君主专制主义,这就必然要触及儒家思想。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而中国又是一个有着厚古薄今情怀的国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在中国思想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孟子则被誉为“亚圣”。所以对儒学进行清算时,必须要维护好孔子与孟子的形象。康有为还牵强附会地提出选举制是孔子创制的,认为孔子是中国民主平等思想的创立者。还提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是近代的民主思想。康有为的这些说法得到了维新派普遍认同,他们甚至认为孔孟之后,儒学被人篡改了,失去了孔学的原意,所以才出现了君主专制的思想。而篡改了孔子理论的人,在谭嗣同看来就是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是荀子将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工具。
8、诗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9、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10、唐才常、梁启超、李闰、夏曾佑等悼亡作18首,
11、《和逋仙哭六君子诗原韵》(《唐才常集》477页)
12、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13、当全国各地经商、旅游的客人们来到浏阳后,就会多一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点供他们游览,供他们认识浏阳和领略浏阳风光。
14、杜心五(公元1853~1869年),男,湖南慈利人。
15、我本以为,像是吴德潚这样一个和谭嗣同同样率性可爱的老人家的谢幕,应当是在苏杭某个远离尘嚣的小水村中,交代完对孩子们要说的话之后,安静地离开这个眷恋过却又无甚眷恋的世界,然而,很可惜,却并不是。
16、从这三个人的回答里,我们能看出,他们的理由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国家变得更好。希望国家变得更好,这个想法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有死亡的危险呢?谭嗣同和林觉民面对的是,腐朽没落还想着用武力镇压正义之士的清政府。陈延年面对的是,背叛了革命的无视人民利益的国民d反动派。简单的说,就是好人让坏人杀害了。坏人怎么会容得下好人呢?
17、谭士恺了解过自家支脉的后人,几乎都在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工作,他父亲谭志浩1952年湖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去水口山担任工程师,在有色金属行业小有名气,担任过第六届湖南省人大代表。“我自己是读书人,后来自己办企业,到我孩子辈也都未涉足政坛。”
18、魏教授的精彩讲演引发了热切的讨论。在问答环节中,与会听众提出了许多饶有意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谭嗣同哲学的定位、谭嗣同哲学的当代价值、谭嗣同对孔学与儒学的区辨、谭嗣同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等等。魏教授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要言不烦,胜义纷呈。观众朋友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意犹未尽,并对魏教授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19、谭嗣同在21岁至30岁之间,多次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均未中,在科举上下过很深功夫的他,受到科举失败打击,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20、随着清代荀学的复兴,荀子研究书目的大规模呈现出来,据现代学者统计整理,发现在清朝以前的上千年时间里,研究《荀子》的书仅有41部,而清朝260余年间,研究《荀子》的书就多达48部。1891年,王先谦撰写的《荀子集解》一书,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荀子》集大成式的代表性著作。这些清儒在考据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审视荀学,形成了与宋明理学家截然不同的评价。他们肯定荀学源源自于孔门,否定宋明理学家们冠以荀学的“异端”之名,并称赞荀子在经学传授方面的历史贡献,并最终给荀子冠以儒家经学大师之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对荀学的评价是:“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余皆好恶之词也。”虽然《四库全书》对荀学作出了官方的评价,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荀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人数较少的学者圈子内进行,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然而到了1890年之后,荀学的研究从学术领域进入到了政治领域。
21、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2、吴樵(1866-1897):字铁樵,四川达县人,吴德潚长子。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交好,曾参与公车上书、时务报,后因误服药而亡。
23、此时的你,对我而言已是英雄,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你的年少有为。
24、吴德潚是个可爱的老先生,他必然不会计较儿子吴樵年轻的朋友与他一言不合就拍手大笑的事,相反,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们“过从日密,偶不见,则互相趋”。
25、浏阳为谭嗣同的变法维新提供了试验场。谭嗣同坚决反对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维新。他把家乡浏阳作为了他变法维新的试验场。从1895年开始,他和唐才常、刘淞芙、欧阳中鹄等浏阳进步知识分子一起,花三年时间筹建了浏阳算学馆。浏阳算学馆是湖南开展新学的先驱,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从此浏阳风气日开。在他短短的四年维新生涯中,他为家乡浏阳的各项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他鼓吹开发本地的煤矿,并亲自在南乡经营一个矿井,以发展浏阳的经济;他联合浏阳的志士仁人,成立了南学分会——浏阳群萌学会;他还在家乡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动员妻子李闰带头参加。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谭嗣同把改变家乡的面貌,与整个国家的变法维新运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26、谭继洵忙于公务,在生活细节上甚少关注到谭嗣同,但在教育上他下了不少功夫。谭嗣同10岁时,他延请浏阳老乡,也是著名学者的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王夫之的学说,爱国主义由此启蒙。谭嗣同回到浏阳,他父亲又为他请了涂启先,系统教授他中国典籍,不久后,他跟随父亲去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27、我会继续传唱你的高歌。在历史的新境中,沿着你的路,为国,为莽莽苍生,穷竭一生。
28、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抚今追昔从容自若,用煤渣在牢房的墙壁上欣然题诗:
29、吴德潚被戕案发生后,当时报纸亦曾有报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汪康年主持的《中外日报》。作为吴德潚的同道与好友,并掌握着沪上重要的舆论阵地,汪康年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关注甚至介入这一案件处理过程的责任。(图:《中外日报》)
30、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31、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坚决反对签订合约,他对清政府的妥协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精研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1896年,31岁的谭嗣同再次回到浏阳与老师欧阳中鹄和唐才常筹办算学社。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唐共同参与湖南维新运动。他对四年前去世的同乡郭嵩焘十分推崇,作为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推崇西学,因而被大多数落后愚昧的湖南人所不齿,并几乎被逐出湖南。面对落后封闭的湖南现状,谭嗣同试图通过在湖南创办西式学堂来做出改变。算学馆的开设为中国的近代化教育的开端,校址设在浏阳文庙奎文阁内,他与夫人李闰同为此学尽心尽力。与此同时,他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写成《仁学》,这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32、一句话,连用三次“铁樵必不死”,悲之甚悲,恸之又恸。
33、谭嗣同的死是悲壮的,也是不朽的。在一大批像谭嗣同一样的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下,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帝制,迎来了共和的曙光,人民“翻身做主人”。然而,可悲的是,中华历史五千年,却从不缺乏那些扔菜叶的群众,至今依然没有改变。明朝时他们吃过袁崇焕的肉、清朝时他们饮过革命d的血、民国时他们整死过抗日名将……后来,他们不惜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划清界限,像疯狗一样狂咬无辜者以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与忠君爱国。而如今,在打砸抢烧日系车(车主)的群众中,在污蔑正义人士的行列中依然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
34、喜欢极了这样一个碎碎念的吴老先生,满纸虽非都是“家长里短”,但也不全是“国家大事”。我想你,我要说出来,我念及你,就要让你知道。我相信,看到“速卓来杭,扫榻恭候久矣”这样的句子,是会让人会心一笑的。(图:梁启超)
35、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36、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回浏阳之前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待回到浏阳时,没有母亲在身旁,他倍感孤独和无奈。好在这时候认识了“二十年刎颈交”的唐才常,才排解了一些孤独。
37、 乙未年(1895年)的冬天,谭嗣同和梁启超、吴樵同游北京香山碧云寺,吴樵素不爱作诗,但霸道总裁谭嗣同竟然做出“强之吟”之举。现在的香山碧云寺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依然保留着几乎所有原有的古建和格局,当我踏足寺中时,忍不住感谢当年强迫吴樵作诗的谭嗣同,没有他这一强迫,我想我是读不到吴樵当年赶鸭子上架却留下的好诗“白云白鸟相来去,青史青山自古今”了。(图:香山碧云寺旧照)
38、19岁的谭嗣同就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这一路上他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也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23岁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
39、1894年,谭嗣同刚好30岁,这一年也是谭嗣同人生的分水岭,说是分水岭指的是,总览谭嗣同的一生,其30岁以前专攻中国传统学术,而30岁以后又开始潜心于西学的研究。对此,谭嗣同曾说:“三十前之精力,敝于所谓考据辞章”。“三十以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 可以说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谭嗣同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此创钜痛深,乃始屏弃一切,专精致思” 。谭嗣同把君主专制制度看作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并明确指出,君主专制之“祸为前朝所有之祸,则前代之人,既已顺受,今之人或可不较;无如外患深矣,海军熸矣,要害扼矣,堂奥入矣,利权夺矣,财源竭矣,分割兆矣,民倒悬矣,国与教与种将偕亡矣。” 因此要想拯救大清帝国就必须变法图强,改革政治,大兴民权,废除君主专制体制。所以要批判君主专制主义,首先就要找出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上的始作俑者。